• 请填写用户名
  • 请填写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欧阳明高:“全民智能驾驶”不是“全民自动驾驶”

  “‘全民智能驾驶’不是‘自动驾驶’,目前的NOA还是L2级到L2+级的智能辅助驾驶或称为部分自动驾驶,按照法规要求,方向盘绝不能脱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今年两会期间再次呼吁面对城市NOA、高速公路智能驾驶推广应用提速的当前,媒体要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让大众真正理解“全民智驾”主要指驾驶技术,“智”是智能的“智”,不是自动的“自”,暂时不宜提全民自动驾驶。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2024)智驾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推动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智能化功能发展成为行业共识,智能驾驶已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阶段的核心竞争点。当前高阶智驾已经迈过“尝鲜期”,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正向10万—20万元的主流价格区间普及,预计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提升近一倍。
  与之相呼应的是市场的反馈,2025年开年,随着多家头部车企入局,“全民智驾”这一概念走入了消费者心中。就上述背景,欧阳明高在两会前夕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媒体交流会上,与《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涉及安全,需要先通过智能辅助驾驶让消费者适应,也需要通过智能辅助驾驶搜集数据,没有全民智能驾驶搜集数据,就不会有L4级高度自动驾驶。”欧阳明高说。
  他指出,目前,从技术逻辑看,高速公路NOA功能已经从“能用”到“好用”,城市NOA即将大规模引入;从市场逻辑看,当DeepSeek普及,公众对人工智能、对自动驾驶的热情会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提倡人工智能形成政策逻辑。这三大逻辑形成共振,汽车智能化因此“爆发”。
  《报告》显示,在市场层面,智能化也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报告》显示,有90%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能驾驶服务额外付费,其中30%甚至愿意支付1万元以上。而对于部分年轻消费者来说,智能化体验甚至已经超越传统汽车性能指标。
  欧阳明高预计,到2030年,基于先进的端到端大模型,L4级全自动驾驶在中高级乘用车上会实现规模商业化。汽车智能化革命的“加速跑”离不开AI赋能,特别是近期横空出世的DeepSeek。
  “DeepSeek火遍海内外,20多家车企引入,肯定会加速智能化发展,智能汽车的发展会加剧市场竞争。”欧阳明高认为,DeepSeek有四大重要创新:从闭源到开源,扩大了流量;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到通过纯强化学习获得推理能力,减少数据量;从通用模型到混合专家架构,减少了算力资源消耗量;从数据集成到优化再到超越,站在前人肩膀上,保证数据集的高质量。
  “DeepSeek发挥的作用包括技术平权,消除垄断;利好国产芯片的推广,从一定要用先进制程GPU走向可以使用成熟制程芯片;对各行各业的AI智能体应用高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此外,降低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算力和算法的技术门槛,对我国自动驾驶的加速到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DeepSeek为自动驾驶赋能,欧阳明高做了三个维度的分享。
  关于“人工智能+”,欧阳明高表示,DeepSeek来了之后,不仅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工智能+”会全面爆发,还会贯穿汽车设计、制造、销售、维保等汽车产业全方位、全链条。
  “智能化技术变革,将带来技术模式创新,模式创造价值、生态赢得未来。国内新造车势力大量涌入的阶段即将过去,智能化变革阶段竞争会更加白热化,汽车产业将进入兼并重组的转折阶段和产业模式变革的预备阶段。”欧阳明高总结道。
  “全无人驾驶相当于电池领域的全固态电池,可能也是2027年有初步的进阶,到2030年才有可能在中高级轿车里面有一定规模。”欧阳明高分享了他的总体预测。
  对于行业关心的中国全固态电池技术应用时间表。欧阳明高也给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时间表:2027—2028年能够初步产业化、2030年完全可以量产的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800Wh/L,重点攻关高容量、低膨胀、长循环硅碳负极,优化高镍三元复合正极,以及硫化物复合电解质。更高级别的全固态电池,面向下一代乘用车,产业化的时间大概在2030—2035年。
  他还提及,对于500Wh/kg的全固态电池,必须突破锂金属负极技术,需要借助基于人工智能的材料研发平台来处理。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260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