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填写用户名
  • 请填写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李克强:促进商用车双创新融合发展

  2025年3月26日-28日,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以“开辟新赛道,汇聚新动能——发展商用车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采用“1+1+6+N”模式,即1场闭门会议,1场开幕式暨主旨会议,6个主题分会场和其他相关对接、展示等活动,旨在深入分析商用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探讨商用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其中,在3月27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暨主旨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克强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业界同仁: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各位共聚一堂,探讨中国商用车产业的转型之路。我们知道,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等高科技发展推动产业变革,而商用车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既是这场变革的践行者,更应成为引领者。在此,我想从技术、产业、生态三个维度,如何促进商用车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分享几点思考。
  一、商用车赛道迎来三大跃迁
  1. 能源结构的跃迁:从“单一燃油”到“多元并举”
  我国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已突破10%,电动重卡、氢能物流车等加速落地。以港口场景为例,电动集卡全周期成本较柴油车低40%,且“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可降低电网负荷。未来,混动、氢燃料电池等多技术路线需根据场景精准适配。
  2. 智能层级跃迁:从“辅助驾驶”到“群体智能”
  商用车高负荷、高风险的运营特性,亟需通过“车路云一体化”实现安全与效率双提升。例如:干线物流编队:头车智能领航、后车自动跟随,降低风阻能耗10%以上;城市配送调度:云端实时匹配货源与路径,减少空驶率超20%。这一路径将推动行业从“单车智能”迈向“群体智能”的全局最优。
  3. 产业角色跃迁:从“设备制造商”到“运力服务商”
  未来的商用车企业不仅是车辆制造商,更是物流效率的赋能者。基于车联网数据的预测性维护、保险定制、能耗优化等服务,将重构产业价值链。车企需从“卖车”转向“卖公里服务”,通过车联网数据挖掘增值空间。例如:车企可依托“智能运力平台”,为客户提供能耗优化、故障预警等订阅服务,带动利润率提升。
  二、智能化领域聚焦三大攻坚任务
  1. 突破“卡脖子”技术
  车规级芯片、线控底盘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需考虑设立专项攻关联盟,建立“研发-测试-量产”闭环体系。建议车企联合芯片企业,优先开发商用车专用计算平台,满足实时控制与高算力需求。
  2. 构建“中国标准”智能驾驶技术体系
  推动智能商用车场景分级标准(如矿区L4、高速L3)、V2X通信协议、高精地图动态更新等规范落地,打破跨区域运营壁垒。可参考相关城市自动驾驶示范区经验,制定“车-路-云”数据接口国家标准。
  3. 筑牢安全冗余防线
  商用车载重大、制动距离长,需构建“感知-决策-执行”多重冗余。感知层:融合激光雷达、路侧单元等多源信息,提升恶劣天气可靠性;执行层:双冗余转向/制动系统,确保单点失效下仍可安全停车。
  三、共建产业生态
  1、创新示范先试先行
  在示范区开放高速编队、无人配送等路权,探索“技术验证-保险分担-商业化运营”的法规配套体系。建议对新能源商用车给予碳积分、路桥费减免等长效激励。
  2. 数据畅通共享
  建立国家级商用车数据中台,打通车企、物流企业、交通管理数据链,在隐私保护前提下,推动“车-路-云”数据互通,赋能智慧物流网络优化。
  3. 全球产业链协作
  联合行业内优质企业,输出“新能源三电+车路云协同”整体解决方案,重点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打造中国技术标准的海外标杆项目。
  各位同仁,商用车智能化与新能源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车-能-路-云”深度融合的生态革命,是“技术-场景-生态”的系统重构。唯有以系统思维打破边界,以开放协作凝聚合力,方能在这场变革中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最后,期待与各位携手,共筑智能绿色运力新时代,共同书写中国商用车产业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260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