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28日,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以“开辟新赛道,汇聚新动能——发展商用车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采用“1+1+6+N”模式,即1场闭门会议,1场开幕式暨主旨会议,6个主题分会场和其他相关对接、展示等活动,旨在深入分析商用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探讨商用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其中,在3月28日上午举办的“主题分会场六: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型供应链体系”上,南通大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钟飞龙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首先大概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成立2002年,总部在江苏南通,主要做的是整车线束系统,连接器等等,包括乘用车,商用车,目前在全国有八个工厂,四个研发中心,也是在2021年北交所上市。今天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邀请,因为今年南通大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汽车电路分委会的理事长单位,前天下午也是在上海开了今年的理事单位的会议,也蛮热闹,几十家线束相关企业齐聚一堂共谋发展。
我们总部在南通,北京有一家工厂为福田欧曼服务,山东工厂为潍柴、福田服务,南通为潍柴、吉利远程、奇瑞泰瑞等整车厂服务,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在安徽参与了一家企业重组,是奇瑞下属线束子公司,我们同步在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赛道一起发力,这个也是后面会讲到,怎么样突破成本的挑战。
这是我们的一些主要业务,基本上是整车的高低压线束。我们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品类,线束是一个受人工因素影响非常大的行业,因为线束大部分靠手工装配,绝对的劳动密集型,所以这两、三年市场的挑战对于像我们这种传统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带来的挑战是最大的,所以后续我也是分享一下我们怎么样去突围。
行业面临的挑战,刚才都讲到了,所以我这边不再去过多的讲,包括供应链带来的挑战,刚才也说到了,对我们来讲传统供应链模式,成本和效益的平衡,尤其这两年大家看到,整车厂价格战带动整个零部件行业的价格战、大宗物料上涨,刘总讲到这两年铁的价格,实际上铜的价格这两年飞速增长,但凡做整车或者汽车电子离不开铜,美国已经开始屯铜,屯了好几个月,前天已经到8万2,8万3了,也有说法今年铜价超过每吨10万,三年前铜价5万多,所以这两年上涨了70%,甚至可能翻倍,这个对整车的挑战非常。
再加上人工成本上涨,传统的制造业的毛利已经越来越低,我不知道大家同行是不是有类似的感觉。毛利低带来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投研发的钱越来越少,收入减掉料工费很少有钱再投新研发,这是传统赛道面临的挑战。刚才也提到交付周期越来越短,成本低,交付周期短,这个对于我们来讲是挑战,但是对于交付质量却是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这个中间怎么样去做平衡,也是我们现在遇到一个非常困难的点,包括外部的风险,供需关系变化,俄罗斯市场,从前年,去年,今年,每年情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去年俄罗斯关税报废式,这个一出基本上整车出去成本上升20~30%,甚至40%~50%,这意味着过去一台车卖出去赚钱,但是今年马上会亏损。今年年初开始,整车出海受阻,整个乘用车出海这一块阻力非常大,我们是奇瑞供应链,奇瑞出口在国内是TOP1,我们感受比较明显。再一个产业升级,生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个产业升级和生态怎么样协同,包括这个绿色转型,还有政策法规,合规方面的一些压力,这都是我们整个供应链现在面临的一些压力。作为一家传统的零部件企业,我们在做什么,所以下面我可能从6个方面来分享一下我们当前在做的一些事情,当然也只能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些思想上的一些碰撞,看看有没有能引起共鸣或者帮到大家。
第一,质量第一。这也是传统企业说实话最难突破的一个点,现在我们面临技术升级和质量稳定性这之间的一个矛盾,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迭代越来越快,留给我们去做验证的时间越来越少,怎么样去在这个技术升级和质量稳定性中间做一个平衡,现在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包括我刚才说的交付周期,压缩,压缩,再压缩,现在客户巴不得,我今天把图纸给你,你现在立刻马上把零部件交给我,但是我们验证周期减少了,汽车是高度依靠可靠性的产品,通过这个过程中怎么预留出足够的产品验证时间。
再一个设计变更越来越多,尤其是商用车,很多时候我们几乎处在一个打样的状态,,一次性订单超过50台车已经属于大批量,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变化点。终端客户想要什么我们做什么,这种模式下带来客户的需求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那他有这个需求,或者这个客户有这个需求,我们必须快速做出变化去应对它,实际上这个变化对于供应链来讲是无穷无尽的设计变更。再一个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刚才说了,因为追求便宜,比如说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刘部长可能也面对降本的压力,这个过程中肯定会筛选,谁便宜优先用谁,但是这个便宜从哪里来。有可能一些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会忽略一些东西,有一些企业首先忽略就是质量。再者同一个产品,我们做好线束交给我的客户,但有时候我们不太清楚这个车会卖往哪里,但是实际上我做这个产品是国标或者按照国内标准来做的,但是我交给他之后,有可能这台车卖往非洲或者俄罗斯去了,那这个里面就会有比如说国内国外不同的法规区域,还有就是环境会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卖往马来西亚和卖往俄罗斯就是两个完全相反环境,马来西亚是热带,俄罗斯又是极寒,这个对我们质量上也是巨大挑战。
然后准入源头这一块,不完全是谁价格低我们就引入,不是唯价格论,更多是谈判能力和深入合作,也就是Tier2,Tier3准入时候把关,然后全生命周期质量的追溯。第二个数字化的管理,数量多的变更,通过数字化的系统去做一个管理。再一个就是提升我们整个开发系统,开的一个自动化水平和开发过程的效率,也就是以前我可能设置一套线束要六个月,提高自动化把六个月压缩五个月甚至四个月,我节约时间预留产品验证,这个时候我可以预留一定的产品验证时间。
同时我们在做深入理解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法规的区别,有时候我们不清楚这个产品卖向哪里,当我们把这些需求识别清楚,把这些变化点都识别清楚,这个过程中我尽可能按照高标准,既可以满足极寒地区,也满足热带地区,也满足非洲标准,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利用。再一个提升质量问题的分析能力,刚才说有质量成本转嫁,快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这个是我们做的。我们协助Tier2,Tier3提升他们质量分析的能力,快速精准定位根本原因,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的培训和协助他们进行能力的提升,这是从质量这一块。
第二,技术驱动。构建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强化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这里面就包括我们整车产品的一个新品的开发能力和实验认证能力,实验认证实际上是中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非常欠缺的一个点,也就是我们开发出来的东西,不知道怎么确定是不是合格或者是不是满足标准。再一个是核心零部件开发能力,刚才其实周院长,东风科技这个板块,其实我认为接下去这个板块会越来越强,比如说国内乘用车的TOP1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包括出海,我们深入分析下来,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之外,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它的供应链能力,供应链可以比整车厂更早走出去,所以这一块核心零部能力的构建非常重要。我们也会采用同样的逻辑发展,二级物料、三级物料会整合,原先都是市场上买,接下来部分物料我们可能要自制,所以这个是这两年我们也是发生变化的一个点。再者就是我们需要构建一些开放的技术性平台,注重技术整合,包括整车厂和Tier1,Tier2,Tier3,怎么样去做一些联合开发,解决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再一个因为我们是北交所上市公司,利用一些产业资本,怎么样去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还有就是行业内技术的重组,这个当然行业协会的一个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能帮助我们快速去对标,对齐一些信息。再一个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刚才提到物流优化,实际上物流成本对我们来讲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再一个就是怎么样通过工艺革新提升柔性制造,适应更快节奏的一个多品种,小批量,然后变化快的一个交付需求,这个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去寻求突破的一个地方。第四个就是还是要借助行业的一些平台,大家联合向国外输出我们的技术标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去跟随国外的技术标准,比如说10949,实际上都不是我们的标准,我们都是在跟随,我们都是满足人家的需求,什么时候可以让中国的企业联合起来,我们制定中国的标准,然后把这些标准输出全球其他的地方去,让其他人跟随我们的标准去做,这个是中国汽车行业最终的发展目标。
第三,极致成本。我重点强调这个,因为这个作为供应链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首先供应链的整合和精简。以前觉得小供应商有成本优势,但是这两年发现这个情况变了,小供应商不见得有成本优势,反而是体量大的供应商能够突破优势,因为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更多的平台共享能力,所以这个是供应链的整合精简,这个是我们正在做的。第二个仍然以技术创新驱动降本,包括我们自研技术,还有制造工艺升级,包括国产化替代的力度。第三个从供应链的协同和压力传导,这是降本不能只是Tier1降,我们要带动Tier2,Tier3一起降,一起寻找机会。再一个精细化运营和组织效率提升,因为随着管理成本提升,怎么样以更有效率的组织去降低我们整个运营过程的管理,因为公司越来越大,管理成本越来越高,边界也会越来越高,通过数字化、组织变革控制我们总人数,也就是公司规模虽然在增长,但是管理费用不是同步在增长,以同样的人数做更大的规模创造更大的效益。
第四,生态协同:构建韧性供应链网络。从技术协同,产能协同,政策协同,数据共通方面来做事情。
第五,全球化布局:突破区域壁垒与本地化深耕。这个必要性就不用讲了,国内基本上在一个存量竞争的一个时代,现在主机厂已经由出口变成出海,供应链怎么跟随主机厂出海,到海外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创造更多的机会。关注几个空间,一个地利空间选择,我们选择东盟还是选择欧盟,还是选择新兴非洲市场,还是选择俄罗斯,印度这样非常独立市场,还是伊朗相对封闭市场,这也是选择带来的问题。生态环境,ESG,包括我们要关注当地的法律法规,关注海外的技术标准,还有自身的数据安全,这个里面尤其是我们面临与欧美的一些高法规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做好自我保护。还有在数据、法规这一块要高度注意的。实施路径这一块建议分阶段推进,先可以原材料,半成品,然后再到设备,技术服务的输出,最终第三步再去实现本地化的设计和本地化的供应链的建设,分三个阶段去推进,确保我们的投资不要过大,确保风险可控。再一个就是我们可能要结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去做不同的投资方式,到底是独资还是合资,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有要求,需要有不同的策略。
第六,绿色转型:全生命周期减碳与循环经济。这个对于刚才也讲过了,政策驱动,“双碳”目标,包括现在新的消费者对于新能源的一个诉求或者年轻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好几件事,技术创新和效能的提升,包括我们在整车设计,零部件设计的时候怎么做好轻量化设计,集成化设计,怎么样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合并和减少我们物品种类,因为物品种类越多,实际上对我们成本的压力,对我们供应链保障压力也是越大的。第二个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浪费,同时做好绿色升级,比如说轻量化材料的一些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再一个怎么样做好低碳物流优化,推广多渠道物流运输,甚至说联合其他的企业一起做物流的整合。再一个建立绿色循环经济,这个就包括电池、电机核心零部件的回收,包括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等等。
以上是我一个简短分享,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