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 > 行业资讯

郑州:加快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

2月22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发布《郑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了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0.7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进出口总值平稳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国家及省定目标。

《计划》从稳增长与扩内需并进等九个方面明确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其中,涉及汽车行业等相关事项。

具体来看,对于紧盯项目扩投资方面,《计划》提出,树牢“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强化重点领域项目支撑。持续推动重点领域谋划储备项目转为新开工项目,加快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土地、资金、人才、服务等项目要素保障,形成更多投资增量,力争工业投资达到15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3000亿元、基础设施及其他项目(含城市有机更新)投资达到2200亿元,力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7000亿元。抓好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郑州南站枢纽产业园区项目、大运河片区黄河国家博物馆项目、未来产业科技园等郑州高新区扩区基础设施项目、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郑州经开区扩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河南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福耀玻璃产业园项目、新能源商用车基地项目等520个工业项目前期推进和落地实施,力争完成投资1500亿元。大力推进新基建项目建设,加快以5G为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新建全市各类充电桩2.5万个、累计建成5G基站4.4万个。持续提升房地产开发投资,加快推进147个保交楼项目进度,持续推进郑东新区合村并城祭城北安置区建设工程项目、郑州高新区郭村安置房建设项目等445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抓好355个新建商品住宅项目,力争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00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加快推进郑州市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郊铁路工程、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等533个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200亿元。推进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区改扩建、郑州财经技师学院新校区等57个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力争省市重点项目数量达到1000个,年度投资突破5000亿元,产业项目投资占比提高到48%以上,省重点项目达到300个以上,产业项目储备数量占比达到60%,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占比达到50%以上;高质高效推动“三个一批”项目,积极举办“三个一批”项目签约活动,确保签约项目数量达到120个以上,签约项目总投资金额达到2400亿元以上;力争储备项目债券需求额度达到全年债券配额的3倍以上,确保郑州航空港区产业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项目进入国家不动产信托基金项目库。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对于提振市场促消费方面,《计划》提出,以实施九大工程为牵引,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力争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四大行业分别完成253亿元、1728亿元、10.8亿元、393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持续开展商品房促销活动,围绕“1+8郑州都市圈”、盘活存量住房“以租促售”、新兴产业员工在郑安居等政策进行专场推介活动。加快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充电及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汽车消费环境。鼓励特定领域及高排放老旧机动车提前报废更新,加快汽车换代更新,促进汽车消费升级。支持大型零售企业、品牌连锁企业和电商平台企业向县、乡镇、村下沉布局设点,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布局,促进精品百货、智能家电、品质家居、新能源汽车等优质工业品下乡进村。补齐农村消费基础设施短板,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多元、便捷高效、均衡覆盖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升级。打造国际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提升郑东新区CBD商圈商务服务功能,培育芝麻街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力争德化步行街获批国家级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持续开展文旅消费活动,扎实开展国家级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认真做好国家、省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创建活动。围绕“醉美·夜郑州”品牌打造,挖掘一批“夜美味”深夜食堂,繁荣一批“夜文化”精品剧目,培育一批“夜旅游”消费场所,激发夜间消费新动能,培育夜经济新增长极。抓住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研究出台系列促消费激励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努力提升商业品质,积极推动首店经济发展,加强省级品牌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持续扩大“老字号”本土品牌影响力。推动餐饮业健康发展,加大本土餐饮品牌培育力度,促进中小餐饮企业增强竞争力,组织开展中原美食节等系列餐饮活动,积极推广豫菜文化。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培育引进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高质量展会,探索VR等技术在会展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永不落幕的互联网+展会平台。

对于挖掘潜力扩出口方面,《计划》提出,多层次、多领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电子信息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类企业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引导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带动成套设备、原材料、技术、标准和品牌出口。积极支持二手车出口试点企业发展,扩大二手车出口业务规模,鼓励汽车整车出口,支持郑州经开区扩大整车出口规模。用好RCEP贸易协定,引导企业抢抓协议关税减让、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等政策机遇,加强与RCEP国家的贸易合作。稳住外贸市场主体,加强“政银企”对接,进一步扩大“外贸贷”和出口退税资金池承办银行覆盖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资金压力。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东盟会等国际展会,提升国际开拓市场能力。充分利用被评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契机,大力发展进口贸易,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本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壮大外贸主体队伍。加强融资保险支持。优化信保承保理赔条件,扩大中小微企业出口信保统保覆盖面。推动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积极申报国家数字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地理遥感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深入推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力争服务贸易增长5%,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保持稳定增长。

对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方面,《计划》提出,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加快构建“1566”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一号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做强智能终端核心产业、做大智能传感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优势产业,培育5G及北斗、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千方百计稳定富士康手机产能,持续壮大智能终端产业,加快引进超聚变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计算终端集聚效应,高规格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持续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加快引进一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重大项目,着力推动超聚变研发中心及全球总部基地、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启动区、MEMS传感器中试平台、新型存储器、中国长城(郑州)自主创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河南省科学院集成电路研究所、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作用,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5大优势产业,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延链补链强链,重点抓好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基地、兴港新能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支持海马与行业龙头企业、造车新势力合资合作,推动汽车产能尽快达到300万辆、本地配套率40%以上;筹办好中国(郑州)国际智能网联汽车大赛,进一步扩大产业影响力,招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地郑州。培育一批千亿级和五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涌现一批“大国重器”,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谋篇布局氢能与储能等6大未来产业,规划建设加氢站200座以上,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690辆以上,加快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建设和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国家元宇宙发展先导区。聚焦9大产业集群、15条重点产业链,落实链长和盟会长“双长制”,着力促进“五链耦合”,培育认定50家以上链主企业,持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对于提质发展传统产业方面,《计划》提出,提质发展传统汽车等6大传统产业,支持郑州宇通、东风日产、郑州日产等整车企业提升产能,打造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国内知名轻型商用车基地及轿车生产基地。围绕建筑机械、电力设备、金属制品、农业和食品机械、阀门、齿轮等传统装备领域,坚持智能化、成套化、绿色化、高端化的“四化”发展方向,实现传统装备制造业结构转型、动能转换、方式转变。推动铝加工产业“减量、延链、提质”,加快中部铝港产业园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冷链食品、健康休闲食品、粮油精深加工食品、酒及饮料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三全食品航空港工业园项目、太古可口可乐扩能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实施“三品”战略,推动服装家居产业向研发、设计创意和品牌化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家居研发制造基地。围绕重点领域,聚焦关键技术,打造覆盖材料制品、生产设备、终端制品等领域的耐材建材产品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内知名的耐材建材产业基地。力争全年实施技改项目500个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0%以上,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稳定在45%以上。

对于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方面,《计划》提出,提速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实施物流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园区提质等八大行动,支持中国物流集团、联邦快递等大型物流集成商在郑开展业务,争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推动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成“万列、千万吨”级国际陆港,力争新增10家以上A级物流企业,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1%以上。推动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获批,推进以郑州银行为主体的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指导宇通集团并购汽车金融公司,填补本土新型金融牌照空白,做大做强期货产业,形成一批“期货+现货”龙头企业群,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新增上市挂牌公司10家,资本市场融资突破1200亿元。推动医疗康复、养老养生、旅游休闲、绿色农业深度融合,联动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等相关产业建设康养产业集群,将郑州建设成为全省康养产业的创新区、引领区和示范区。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加快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加快中华历史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打造,启动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及元宇宙建设筹备,办好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第七届中国诗歌节,支持新郑市黄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密市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郑州旅游集散中心、郑州国家级非遗展示馆、郑州中华复兴之路、郑州海昌海洋公园等82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1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50亿元。加快“设计河南”先行区建设,一体推进“设计郑州”建设和“设计之都”申报,力争新认定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0家。提升本地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新增特级资质企业3家、产值增速达到12%以上。推动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咨询评估、融资担保、信用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广告会展等专业服务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门类齐全、运作规范、专业高效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对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计划》提出,把数字经济作为推动产业迭代升级的战略先手棋,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筑引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策源地。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谋划1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开展企业“上云上平台”活动,力争全年新增两化融合对标企业10家、上云上平台企业5000家,积极申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努力争取国家交通、物流等大数据中心落地,全面提升对郑州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发展,壮大平台经济;成立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争取承办中国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峰会、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会、全国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创新大会,加快推进河南省元宇宙科创产业园及郑州市元宇宙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年新增10家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培育50家左右数字经济重点企业,数字经济总量突破6500亿元。

对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方面,《计划》提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放大“四路”开放通道优势。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强基扩面,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加快“河南—柬埔寨—东盟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动“陆上丝绸之路”提质扩量,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建设返程班列集散中心,鼓励开行冷链班列、电商班列、国际邮政班列等特色班列,开行中欧班列(中豫号)2800列;加快“网上丝绸之路”创新发展,培育“网购保税+线下自提”新模式,推动“电商+外贸+郑州制造”深度融合,打造千亿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年交易额达到1250亿元,同比增长6%;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深化与中铁联集战略合作,开辟至广州、海南、云南线路,建设以东向为主的铁海联运国际通道,到发集装箱3万标箱。持续提升开放平台载体功能,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水平建设RCEP企业服务中心,扩大第五航权配额,促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业务提质扩面,落地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争取内陆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抓好自贸试验区与综合保税区、功能性口岸统筹发展,发展“保税+”业态,大力提升经开综保区、功能性口岸能级。力争郑州航空港区纳入河南自贸试验区扩区范围,加快构建“临空+自贸+保税”叠加优势。加快构建对外经贸合作新格局,办好“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深入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建设,积极推动一批重大合作事项、重大开放项目落地实施,推动扩大二手车出口规模,加快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

对于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方面,《计划》提出,编制印发《郑州市“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示范区。完善国际航空运输网、米字型高铁网和轨道交通网建设,推动“枢纽+通道+网络”有机衔接,抓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实现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优势转变,促进多站点、多线路、多口岸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网络无缝衔接。力争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郑州南站及陇海外绕线工程及郑许、郑洛、焦平等高速公路“13445工程”早日全面开工,加快推进新国道107快速化、陇海路东延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等三期规划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低运量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相关工作。探索“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共享”模式,优化共享汽车出行方式。推动公共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开展轨道与地面公交一体化运营、完善公共交通支付互通渠道、研究换乘优惠政策。有序推动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

对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方面,《计划》提出,大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重点抓好179个在建项目,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构建“西蓄、东疏、南截、北分、中调”的区域防洪总体布局,加快推进防汛预报、预判、预警、预案、预演“五预”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全市“一库一案”实施,强力落实郑州市城市防洪规划和贾鲁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规划,使郑州主城区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持续推进城市防洪排涝预警体系建设,完善修订《郑州市防洪排涝三年攻坚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4年)》《郑州市城市排水防涝应急预案》及八个提升专案、12个应急专案,谋划推进城市防洪排涝预警监测系统(二期)工程。继续实施防汛排涝设施改造提升,完成道路积水点整治49处,更新改造排水管网25公里、疏通疏挖排水管网1000公里以上;提升改造雨水泵站8座,续建杨金明渠雨水系统完善工程;加强城市防汛专业队伍建设和物资保障,全方位提升城市防汛应急处突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全市海绵城市达标区面积占建成区面积28%以上。全力推进南四环供热管网、裕中百万机组“引热入郑”紫辰路供热输配管网、华润登封电厂引热入郑长输供热管线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建改造供热管网35公里,新增集中供热入网面积400万平方米。集中开展静态交通综合治理,推行机动车存放服务差别化收费。深入开展“全城清洁行动”,市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8%以上。全力推进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新增通车10条、开工15条。继续推进机场高速及其连接线(机场航站楼—陇海路)亮化工程,对紫荆山南路等35条道路路灯高低压设施、西三环中原路立交和南三环嵩山路立交2座立交桥功能性照明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力争实现道路亮灯率、照明设施完好率双达标。

对于稳妥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计划》提出,坚持发展和安全并举,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创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产业结构方面,着力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持续开展“亩均论英雄”,淘汰出清耐材、碳素、水泥等低效过剩产能,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稳定在30%以上,高耗能产业占比稳定在30%以下。能源结构方面,大力推进“减煤、稳油、增气、强电、加绿”,推动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持续提升天然气和外电引入比重,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力争光伏发电新增并网装机规模58万千瓦,投资23.2亿元。交通运输结构方面,持续推动交通运输车辆新能源替代工作,加快氢燃料公交车和新能源城市配送物流车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用地结构方面,完成工业用地区块线专项规划和管理细则编制,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建立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健全长期租赁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和工业项目退出机制。以我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全市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

对于持续加强污染防治方面,《计划》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施工工地全面达标行动,开展龙头配套企业绩效分级提升培育行动,加大对高排放车辆(机械)污染防治力度,抓好散煤、生物质焚烧、“散乱污”等污染源排查整治,推动全市空气质量稳步改善。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河流断面水质改善和水生态功能恢复为重点,以饮用水安全为底线,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确保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动态清零”。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统筹做好全市土壤、地下水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管护机制,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持续实现动态清零,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5%以上;强化地下水质量目标管理,确保4个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类别保持稳定;巩固农用地分类管理成效,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等。

注:本文综合郑州市人民政府网站的相关内容整理报道。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