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能源汽车

解锁比亚迪在全国31个省份翻倍狂飙的销量密码

因春节假期、国补退出等因素的影响,在2023年开年其他汽车企业销量一片大跌声中,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之路上的“狂飙”仍然没有刹车的迹象。2023年2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9.37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12.63%;1-2月,累计销量为34.50万辆,累计同比增长84.98%,实现了真正的“开门红”。

同时,我们通过分析过去一年的上险数据发现,在细分到各地区的上险量中,与其他企业相比,比亚迪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地域特征,几乎全国31个省份通吃。

所谓地域特征,就是某一类地区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共性,比如,特斯拉、蔚来、理想等以高端车型为主的企业,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粤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五菱、长安、奇瑞等微型电动车销量较大的企业,则以河南、山东、河北、广西为主战场;而比亚迪的畅销车型尽管从紧凑型车到中型、中大型车都有,但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在多个省份和城市都占据着非常高的份额。

那么,比亚迪是如何做到与众不同的呢?下面我们就深度剖析一下比亚迪在全国31个省份“狂飙”的销量密码。

比亚迪31省销量分布剖析

横看通吃,纵看凹凸

根据来自保监会机动车交强险的上险数据统计,2022年全年,国内31个省份的新能源乘用车合计上险量为523.31万辆,这比2021年的290.34万辆大幅增长了80.24%,近乎翻倍。其中,比亚迪形成一家独大之势,贡献了三成的销量。

2022年全年,比亚迪乘用车上险量高达158.32万辆,同比增长201.27%;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险量更是高达79.39万辆,在全国范围内所占的市场份额为63.08%,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那么,比亚迪旗下的新能源车型都卖到哪里去了呢?或者换句话说,都是哪些地区的消费者在买比亚迪呢?

分大区来看,华东地区是比亚迪2022年的第一销量大区,该大区占其总量的比例接近四成,上险量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省份,这些省份同时也是全国的新能源大省;其次,华南地区为比亚迪的第二销量大区,略超两成的比亚迪车型流向了该地区,其中主要由其大本营——广东省一己之力所贡献;同时,各有一成左右的比亚迪车型流向了华中、华北、西南三个大区,其中河南、四川上险量较高;西北和东北则加起来也不足一成。

通过对比发现,比亚迪这样的地区分布,与全国新能源乘用车整体上险量的地区分布极其相似。不得不说,比亚迪引领了全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点此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2022年销量图鉴)

分省份来看,比亚迪全年上险量超过10万辆的省份共有4个,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其中广东一骑绝尘遥遥领先,全年新增了高达26.13万辆比亚迪车型,江浙沪差别不大,均超10万辆;比亚迪全年上险量在5万-10万辆之间的省份有8个,其中山东和河南各在9万辆上下,四川和河北在六七万辆区间,陕西、湖北、湖南和安徽则均在5万辆以上;此外,北京、天津、广西、福建、山西、重庆和江西均超过3万辆,其中北京离5万辆仅差一步之遥。(见图表1)

横向对比来看,比亚迪可以说是所有新能源企业中地区分布最为均衡的车企,称其“全国31个省份通吃”也不为过。但是纵向对比,也凸显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分布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各省份甚至各城市之间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差异较大,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表明广袤的西部地区还在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比亚迪主要城市分布特征

占据省会,包围“新一线”

从比亚迪2022年上险量TOP15省份(此处未含直辖市)及下辖城市TOP5的市场分布来看,比亚迪因产品线覆盖面广,相对其他企业来说最为均衡,尽管广东省是其最大的市场,但占比也仅为16.50%,跟其他企业相比并不算高,同时其在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四川等多个省份均有较高的分布,这些省份在其总量中的占比分别在4%-8%不等。

广东省作为比亚迪销量第一大省,由深圳市和广州市包揽了半数以上销量,仅这两个城市全年上险的比亚迪车型就接近14万辆,另外超过1万辆的还有佛山市、东莞市、惠州市和中山市。

比亚迪在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分布情况比较类似,浙江省和江苏省各有三个城市集中了比亚迪半数以上的上险量。前者下辖的杭州市、温州市和宁波市三市合计占比为59%;后者下辖的苏州市、南京市和无锡市三市合计占比为56%。

比亚迪在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河北省四个省份的全年上险量呈梯次排列,城市分布也各具特色。其中,山东省下辖的青岛市和济南市两市合计占比为33%,潍坊市、临沂市、济宁市、烟台市等多个城市则差距不大;而河南省仅郑州市一个城市就占了34%;四川省仅一个成都市就占了56%;河北省则有六成以上集中在石家庄市、唐山市、保定市以及邯郸市这四个城市。

比亚迪在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四个省份的上险量均在5万辆以上,集中度也均属于高企之列。如,比亚迪在陕西省有高达71%的车型流入了西安市;在湖北省有48%的车型流入了武汉市;在湖南省有45%的车型流入了长沙市;在安徽省有40%的车型流入了合肥市。上述城市均为省会城市。

比亚迪在广西省、福建省、山西省和江西省四个省份的上险量均在3万辆以上。其中,广西省集中度较高,46%流入了省会城市南宁市;福建省则被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三分天下;山西省有39%流入了太原市;江西省有34%流入了南昌市。(见图表2)

从比亚迪的主要城市分布特征来看,省会城市是各大省份的销量担当。在全国31个省份中,比亚迪上险量除了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和内蒙古这四个省份的省会城市屈居第二位之外,其他省份上险量排在第一位的全部是省会城市。

可以说,除了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之外,大多数“新一线”城市均被比亚迪占领。目前我国上过新一线城市名单的有22座城市,分别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南京、天津、西安、青岛、长沙、沈阳、苏州、宁波、东莞、郑州、大连、无锡、佛山、厦门、合肥、福州、济南和昆明,比亚迪在这些新一线城市中均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注:该名单出自2013-2022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横向对比

比亚迪与其他畅销车型有何不同?

按企业销量排名位列前三的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在多个省份都是畅销车。其中比亚迪更是几乎全国通吃,在全国范围内占据30%份额,五菱和特斯拉则各占9%和8%,这三家企业几乎占据了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分地区看,还是分企业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集中度都是非常高的。

从2022年上险量TOP10省份及主力车企可以看出,各省份中3-6成的市场基本被2-3家企业所垄断,而销量最大的正是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这三家企业。TOP10省份中,比亚迪在10省份占比超10%;五菱为4省;特斯拉为3省;而广汽、上汽和奇瑞仅各在其大本营占比超一成。横向对比可以更加明显地看出,比亚迪的地区分布几乎全面通吃各省,而特斯拉和五菱则分别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低速车大省。(见图表3)

从产品端可以看出,除了比亚迪是个特例外,主打高端车型的企业和主打低端车型的企业分别占据不同的市场,如特斯拉、蔚来、理想等以高端车型为主的企业,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粤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五菱、长安、奇瑞等微型电动车销量较大的企业,则以河南、山东、河北、广西为主战场,而这些省份同时也是低速电动车销量大省,消费升级潜力巨大。

另外,从单一车型在各城市的分布来看,在2022年上险量TOP10车型中,有六款是比亚迪旗下的车型,分别为宋(EV+PHEV)、秦(EV+PHEV)、汉(EV+PHEV)、唐(EV+PHEV)、元(EV)、海豚(EV),全年上险量从11万辆到43万辆不等,这六款车型各有三到四成的销量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西安市、天津市、北京市、成都市、重庆市、杭州市等十余个城市。尽管上述车型从紧凑型车到中型、中大型车都有,但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从城市流向来看重合度非常高。

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微型电动车——宏光MINIEV去年全年上险量为40.98万辆,仅次于比亚迪宋(EV+PHEV)的43.01万辆,但其与比亚迪旗下的车型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宏光MINIEV最畅销的前十个城市依次是柳州市、武汉市、南宁市、杭州市、成都市、商丘市、临沂市、驻马店市、郑州市、南阳市,但每个城市之间并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其TOP10城市集中度也仅为17%,可以说是地区分布最为分散的车型了。

长安汽车旗下的奔奔E-Star也是一款微型电动车,其流向的TOP10城市依次为郑州市、济宁市、重庆市、台州市、天津市、杭州市、菏泽市、柳州市、洛阳市、宁波市。尽管从城市名称上来看与宏光MINIEV不完全重合,但从城市类别上来看,却有着较高的重合度,比如奔奔E-Star流向的济宁市、台州市、菏泽市、洛阳市等,与宏光MINIEV流入的商丘市、临沂市、驻马店市、南阳市等,都属于三四五线小城市。

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由于定位相近,城市分布也趋同,主要集中在上海市、杭州市、深圳市、北京市、成都市、苏州市、广州市、南京市等城市,其市场集中度更是高到惊人,半数左右流向TOP10城市。由此可见,因产品定位不同,特斯拉与宏光MINIEV和奔奔E-Star的流向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见图表4)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出高低端市场分布的差异化,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多层次、复杂化的市场需求,也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生孩子打群架”的多品牌(或多车型)战略由来已久,但由于定位趋同成功者寥寥,比亚迪是少有的得其精髓者,技术与产品力或是助推比亚迪取得成功的终极法宝。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