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 商用车

传拓集团的中国方案:双向奔赴到全球共赢

中国不仅是传拓集团的重要市场,更是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增长引擎。近日,传拓中国领导层在媒体沟通会上再次强调了中国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全球领先的商用车制造商之一,大众旗下传拓集团拥有四大商用车品牌,即斯堪尼亚、曼恩、万国和大众卡客车。旗下品牌自1965年起深耕中国市场,深度参与并塑造了中国现代商用车产业格局。

如皋落子,加码中国
“2024年,集团实现交付334,215辆商用车的强劲业绩,销售收入跃升至475亿欧元,调整后营业销售回报率达9.2%。”传拓中国办公室总代表何墨池(Mats Harborn)晒出的集团2024年全球成绩单表现十分亮眼,而继续亮眼甚至更进一步,传拓还有不少重要问题要解决,比如产能瓶颈,比如找准更强劲的增长点,比如技术创新……
桩桩件件,传拓集团找到了两个字的落脚点——中国。相比很多外资企业提出的“在中国,为中国”,传拓集团更强调“在中国、为全球”,推动中国方案走向全球。
近年来,传拓不仅在中国投资建厂,还将亚洲研发中心设在中国。何墨池不止一次强调,不仅生产、研发在中国,更要融入中国市场,融入中国供应链和创新生态中,以更好地利用中国能力,普惠传拓的全球发展。
2025年第四季度,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将正式投产,年产能达到5万辆,这也是其继欧洲和南美之后的全球第三个生产基地。目前首辆试制车已成功下线并展开全国路测,这个传拓集团全球最先进、最可持续的制造中心,标志着企业迎来以世界级质量和效率实现本地化制造的新时代。
坚定的行动源自对中国的深入了解与充分信心。“全国两会重申了扩大高水平开放、稳外贸外资、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方向。”何墨池认为,未来的中国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带动运输行业蓬勃发展,提振消费会对整个物流运输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同时也在提供更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他曾经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谈到,当前的中国商用车市场相比早期已经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有利于高端商用车品牌发挥节能高效、安全可靠、综合使用成本更低等优势,欧洲高端商用车品牌的机会终于来了。
据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总裁Ruthger de Vries透露,之所以在工厂全球选址中首选中国,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为突破斯堪尼亚产能的瓶颈,年产10万辆远远无法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二是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卡车市场,相当于欧洲和美国市场体量的总和。而且,近年来中国汽车新技术大爆发,已经成为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试验田;三是赶上了中国对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政策变化的东风。
从2018年起,我国已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到了2020年取消了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这对既看好中国市场,又希望将核心流程、质量工艺控制在自己手中,严格把控产品一致性的斯堪尼亚来说正合心意。
2020年11月,斯堪尼亚正式官宣将以独资形式在中国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生产工厂;2022年6月,如皋制造基地的工程建设正式启动。Ruthger de Vries信心十足地表示,这是整个斯堪尼亚品牌最现代化、最绿色的工业生产基地,将成为一个完全的碳中和工厂。
据悉,该工厂投产的首款产品将是一款高效能的燃油重卡。针对当前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驶入普及快车道、电动重卡市场占比超过13%的发展趋势,Ruthger de Vries透露,我们在如皋的工业生产基地已经为电动车做好了规划。

研发独立 深耕中国
从斯堪尼亚的全球市场表现来看,其在欧洲和南美的市场份额第一,分别占25%和30%,北美市场也占到了13%,而在亚洲市场仅有不到1%的市占率。
以中国为核心,辐射整个亚太地区,一个生产基地还不足以担起这一重要使命,斯堪尼亚不仅将亚洲研发中心放在中国,更进行了充分授权和赋能,让其拥有本土决策权和更大的自主权,免于沦为“代理中心”、“汉化”工作站。
“我们要致力于提供符合中国市场需求,满足中国客户期待的先进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也将产品开发融入中国动态发展需求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本地的研发将把中国客户的需求放在最中心的地位。”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副总裁、斯堪尼亚亚洲研发负责人Sonia Ederstål强调,我们要做的是真正本地化的研发机构,以及真正适合本地市场需求的产品。
据介绍,斯堪尼亚亚洲研发中心正通过整合电气化、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尖端技术,为集团构建源自中国的全球竞争力。
“我们看见中国目前在整体新技术研发方面提供了更多先进的竞争力,长期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些技术转变成整个集团的研发能力应用到全球的解决方案中。”据Sonia Ederstål介绍,目前,基于斯堪尼亚成熟的模块化系统,传拓集团正打造跨品牌通用的“传拓模块化系统(TMS)”,即所有品牌共用一个平台,同时保持各品牌独特的需求属性,以满足其客户需求。
例如,白车身架构是共用的主体平台,但是在面板的使用上会根据不同的品牌特点、根据客户需求的特殊风格进行定制。这一操作模式同时也适用于所有零部件,包括底盘、电子电气系统和动力链等。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包括真正实现传拓集团整合四大品牌的规模经济效益,更能降低成本、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和交付周期、覆盖更多细分领域的应用场景、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亚洲中心的研发网络已覆盖如皋、上海、北京三地,汇聚数百名中外工程师,技术领域涵盖驾驶室和底盘、动力总成、电气和软件、设计和先进工程、测试和仿真等全链条。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充分将整个传拓集团的传承经验和中国的技术专长相结合,广罗相关领域的中国顶尖技术人才,且所有的关键领导岗位都将由本地的中国员工担任。
不仅是研发人才,斯堪尼亚也正在与中国的供应链深度融合。据Ruthger de Vries介绍: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国产化率能够达到85%,这意味着85%(按价值)的零部件都在本地生产,由中国供应商提供。“在如皋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必须跟欧洲、巴西生产出来的产品保持统一质量水准,我们在中国也找到了很多高质量的供应商合作。”
据悉,2025年3月,斯堪尼亚在如皋举办供应商大会,有500多家供应商、千余名代表前来参会。

双向奔赴,开放共赢
传拓集团,这家旗下品牌深耕中国60年的跨国企业,用成绩、行动和蓝图持续为中国“稳外资、促开放”政策提供了鲜活注脚,以“中国智造+全球标准”的独特范式,演绎着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样本。
深耕中国,正当其时。传拓的一系列战略布局,正努力紧扣两会提出的“稳外资”“培育新质生产力”等重大命题。斯堪尼亚如皋基地的正式投产,将在中国的双碳目标转化为全球绿色生产力;亚洲研发中心的技术反哺,则让“中国创新”成为传拓全球竞争力的新引擎。这种“本土化研发-全球化应用”的循环模式,有望成为外资企业深度融入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又一个优秀范例。
传拓的“中国故事”也揭示了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从技术换市场转向创新共同体。
无论是“中国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还是斯堪尼亚亚洲研发中心能同步驱动集团全球品牌的技术演进,都意味着中国已从“世界工厂”跃迁为“创新策源地”。
传拓集团旗下品牌的60年中国生涯,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深化开放的乘数效应:通过制度型开放吸引高质量外资,让外资技术在中国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最终形成“全球资源整合-中国创新突破-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良性循环。这种双向赋能也体现了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深意。
当百年工业文明遇上中国式现代化,传拓旗下品牌的60年深耕史,已然成为观察中国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微观样本。让外资企业既是中国发展的受益者,更成为全球创新的共建共享者。这或许就是“稳外资”更深层的时代内涵。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4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