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 > 行业资讯

以人才长期主义破汽车行业之“卷”

汇聚产业精英与跨界智慧,聚焦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与从业者面临的转型难点、机遇挑战及未来趋势,深入探讨破解路径与发展策略,为产业转型与人才升级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建议。

当中国汽车产业经历“技术爆炸”与“存量博弈”的双重挤压,中国汽车人才工作正站在时代的分水岭,亟需辨明方向、凝聚共识、协同突破。8月21-22日,以“明势创变,聚才破卷”为题,2025年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上海嘉定圆满举行。来自全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汽车院校以及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新闻媒体代表等近200名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本次年会通过行业报告、专题分享、圆桌讨论、青年对话等多种形式,汇聚产业精英与跨界智慧,共同聚焦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与从业者面临的转型难点、机遇挑战及未来趋势,深入探讨破解路径与发展策略,为产业转型与人才升级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建议。

高屋建瓴,为汽车人才擘画蓝图

本次年会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主办,嘉定区委、区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原副局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李志刚,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中共嘉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卫华,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战略技术研究院院长赵福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旭,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等重量级嘉宾悉数到场,充分彰显了会议的高规格和行业影响力。

李志刚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汽车产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这背后离不开汽车人才的卓越贡献。他强调,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变革浪潮,要紧紧抓住人才这一决定性因素,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战略,打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制度文化环境,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汽车产业人才,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原副局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李志刚

“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在于坚持创新、坚持长期主义、深耕专业化路径,更在于对人才的充分尊重与重视。”付于武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汽车人才研究会在人才平台建设方面的工作,并呼吁从业者正视人才价值、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为人才拓宽发展空间,着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专业精湛、适应新汽车时代需求的人才队伍,这是全体行业同仁共同肩负的使命。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

据姚卫华介绍,嘉定区已集聚4500余家汽车产业链企业,打造了空间完善、技术突破、设施联动的全产业链生态。在人才方面,嘉定坚持人才强区战略,通过构建“1+X”人才新政等措施,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产才融合趋势日渐形成,目前全区汽车产业链从业人员超16万人,其中汽车人才有7.5万余人,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嘉定将以本次年会为契机,推动平台、企业、人才从物理集聚向化学反应转变,加快重塑产业格局、激发人才发展新动能。

中共嘉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卫华

审时度势,为行业发展谋篇献策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随着行业竞争主线从电动化延伸至智能化、网联化的更深层次,能否精准洞察现状、辨明产业方位,已成为界定未来竞争格局、塑造新发展动能的核心所在。在本次年会上,来自行业机构和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就汽车产业不同维度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进行了分享和解读。

陈旭表示,我国在电动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实现了从传统燃油车主导到新能源引领的历史性跨越,为迈向汽车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应继续坚持电动化转型,坚持人工智能与汽车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融入全球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旭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制造业研究处处长李强认为,在置换资金力度减弱和价格回升等因素的影响下,乘用车市场增速将放缓,预计全年增长3%左右。他强调,由于产品特性差异和矿产资源分布原因,未来汽车市场将呈现出新能源车崛起,油电共融共存的局面。从中期来看,油车与电车市场份额将达到3:7,电动车竞争优势继续提升。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制造业研究处处长李强

卡思优派人力资源集团汽车事业部总监顾立波围绕“如何构建汽车行业用工体系、优化组织绩效”这一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为行业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向。她犀利地指出,大型企业常因组织刚性,在应对行业快速变化时缺乏灵活性与高效性,多元化用工是一条可行之路。她强调,多元化用工并非简单粗暴的外包或灵活用工,而是基于企业战略,系统性重组企业人才供应链的方式方法。

卡思优派人力资源集团汽车事业部总监顾立波

在掌声中,赵福全详细分享了他对于AI驱动下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预判与应对策略建议。“AI并非单一技术或工具,其本质是基于算法与数据驱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行为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综合性系统。”在他看来,汽车产业拥抱AI,认知思维变革是前提,能力与体系建设是核心,组织变革与生态建设是关键抓手。AI时代制造型企业竞争力的打造绝非单点突破,要以制造基因为“生存底线”,以AI体系为“增长引擎”,而生态协同决定了“价值天花板”,这背后需要产业与国家的基础支撑。

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战略技术研究院院长赵福全

激荡思辨,精彩观点碰撞交锋

作为每一届年会不容错过的精彩环节,对话与讨论往往更能借由多元观点的交锋与碰撞,激荡出更为深刻、更具前瞻性的思想火花。这种开放、互动、思辨的机制,不仅有助于凝聚共识、拓展认知边界,也能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与创新动能。

在第一场圆桌对话中,主持人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高级总监方林,寻序智能创始人、CEO丁华杰,财经媒体人李皙寅,瀛之杰汽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OO张凯钦五位嘉宾从不同视角出发,围绕AI技术对汽车产业及人才生态建设的挑战与影响、AI 时代汽车行业人才战略如何制定、企业如何解决AI人才短缺、如何应对AI时代信息传播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另一场关于“汽车人转型”的圆桌对话同样精彩。主持人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委会秘书长李喆乐携北汽福田海外事业部产品技术中心工程管理经理刘晴、上汽集团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涂装车间高级经理徐冬、上海交通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李丕毅、长安汽车长安品牌事业部营销总监赵春艳,结合实战经验与深度思考,分别从研发、一线生产、教育、销售四大关键维度,直面行业“淘汰赛”的严峻挑战,分享了各自在实践中遭遇的真实焦虑,并详解破局思路与应对策略。

面对“黑灯办公室”会不会让汽车人失业的灵魂拷问,四位嘉宾形成共识,给出破局关键:面对行业内卷与 AI 冲击,一是要坚持持续学习,既要锤炼专业一技之长,也要培养跨领域复合能力;二是强化人文连接,充分发挥人的情感感知与创新创造优势,弥补AI 在“温度”上的短板;三是推动系统性转型,实现个人能力、组织架构与体系机制的协同适配;四是保持开放心态,向内打破认知边界,向外主动拥抱 AI,向下深耕专业领域,始终以积极心态向阳而生。

面向未来,回应青年人才关切话题

同时为企业与人才两端提供服务,是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工作特色与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举办的青年对话活动,由于面向青年汽车人才,直击他们关心的痛点和热点话题,一直以来都广受好评。此次年会上同样举行了青年对话环节,企业高管、院校专家与青年学子们围绕“飞行汽车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汽车人才研究会资深研究员徐磊作引导发言,他从全国重点高校、汽车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供给现状及分布出发,现场分享了最新发布的《汽车行业校园招聘人才供需现状研究》,并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趋势进行了详细解析。徐磊指出,从整体校招态势来看,汽车企业正普遍呈现“提质不提量”的特征,985/211 院校背景与研究生学历的权重显著上升;秋招岗位中,研发岗占比居首,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及传统整车开发领域,院校选择则以“双一流”高校为主。

汽车人才研究会资深研究员徐磊

随后,在徐磊的主持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超、广东高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苏庆鹏、华涧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周磊与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六位学生代表,围绕飞行汽车/电动飞行器的政策环境及发展趋势、法规与行业标准、产品开发中技术落地的瓶颈、商业化路线和挑战、职业发展前景等大众关注且困惑的焦点话题展开互动交流,为高校学生群体了解飞行汽车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据悉,年会同期还举办了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主席扩大会议暨换届大会。会上,在上汽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兼上汽大乘用车人力资源部总监裴沁宇的主持下,来自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江淮、重汽、陕汽、航盛电子等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围绕“‘十五五’人才战略升维与组织韧性构建”的主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开了思想的碰撞,共同就工作中的难题寻求解决之道。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