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 > 行业资讯

徐长明:乘用车想要突破现有峰值平台期还需2-3年

9月20-21日,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指导,国家特聘专家汽车组及盖世汽车主办的“2019第(七)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隆重举办,此次论坛以“一个主论坛+四个平行论坛”的形式,携百名行业权威嘉宾,共同探讨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新常态下,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升级做强、共同应对严峻市场和产业变革挑战之发展路径。以下为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徐长明主任在现场的精彩演讲实录:

政策,汽车与环境论坛,徐长明,汽车与环境论坛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中午好。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新形势 新对策》。

这张图是今年1-8月份汽车市场的发展变化,总的内需下降了11%。

内需,就是国内市场中所销售的国产车加上进口车,所以它是个批发量的概念。其中,乘用车下降了11.2%,广义的微客下降接近30%,商用车下降5.9%,三大类的车型基本上都是负增长。

从乘用车来讲,批发数据是从去年9月份进入到深度负增长,当月下降11%左右,到现在正好是一年的时间。今年6月份因为国五国六切换,降价促销带来一个比较好的增长,其他的月份都是在往下走;从保险数据的终端消费来看,其实这个数据是从去年的6月份就开始深度负增长,到现在已有15个月,批发数据整整一年都处于深度负增长。

这张图是把国内的生产乘用车企业加在一起,是74家法人单位。这其中,今年增长幅度超过10%的占20%,大概是15家;增长幅度在0-10%的企业是8%,接近四分之三的企业都是负增长,下降幅度超过30%的占41%,下降幅度20%-30%的占14%,下降幅度在10%-20%之间的是11%,0到负增长10%的是7%。

所以总的来讲,变化的格局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张图则是按车型级别跟价位来划分的。越低价位的车销量下降幅度越大,车价在8万块钱以下的车,今年同比下降32%。8-12万的车销量下降15%,12万-20万的车下降7%,大于20万的下降幅度2%。这一趋势到目前为止依然如此。

这张图是关于豪华车、普通合资和自主在今年1-8月的表现。今年自主品牌到现在同比下降18%,合资品牌下降9%,豪华车却增长了2%。

我们从自主品牌来讲。从2015年到去年上半年市场仍比较好,但在现在的情况下,品牌力越强的企业越坚挺,品牌力越弱的企业下降幅度越大,这就是在低速增长时期,甚至是负增长情况下的市场格局。而自主品牌,往往需要在市场情况好的情况下增长多一点,这是过去几年的变化。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出现竞争格局和总体市场如此之大的变化?我们总结了两个原因。

一个是从去年延续到现在,首购车的动力不足。

大的背景就是我们的经济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或者说是民营经济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行压力。民营经济的变化为什么会影响车市呢?去年,在我国的买车者结构中,体制内即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人,大概占20%;在外资或是合资公司工作的人,大概占到8%;剩下的则是以私营、民营、个体工商户、合伙制工作的人为主,占据了72%的重要比例。进入2019年,体制内的购车比例略有增加,相应的在私营、民营等企业工作的人购车增长速度跟不上整体增速,但依然保持在70%。而这70%,便是与民营经济发展高度关联。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动力不足,是新购的动力不足。这也是为什么低价位车变化较大的重要原因。

从去年的7月份开始,8万块钱以下的车销量大幅度负增长,跌至-24%到-25%,延续到今年的6月份,一直维持在负增长态势。今年以来又有了一个新的变化——高端价位的车负增长程度也在加深,大概从7月份开始,20万以上的车销量下滑15%,8月份下滑8%;8万-12万的车也在负增长,这个变化说明什么呢?说明今年再购车的动力也不足了。高端价位的车大部分是换车的需求,再购动力不足就是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带来的。

从企业的利润来看,2017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21%,2018年增速降至10.3%,到今年就只有-1.7%了,这一定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收入。从工业增加值角度来看今年变化也比较明显,7月份增长速度已经降至4.8%,8月份降至4.4%,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将对换车人群或是增购人群带来影响。若有10%的人延缓换新车,在市场上就会产生很大量的下滑。

后几个月的情况会怎么样?从今年的保险数据来看,国五国六的切换,国五车型加大力度促销,致使6月数据飚至42%,但很快7月份就开始回落,7月跌至-16%,8月为-18%,不过这也为下半年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动力。

这张表则主要根据汽车消费鼓励政策来划分的。其中,2011年-2014年间,国家没有相关政策,因此,12个月的分布较为均衡,这种均衡背景情况下,上半年一般占全年销量的48%,下半年占52%,这是正常年份;

2015年-2017年则都有相应的消费鼓励政策,这三年的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都有比较高的销售高峰;

进入2019年,如果后面没有特别的激励政策出台的话,正常情况下,应该会延续2011年-2014年上下半年比例,也就是上半年48%,下半年52%,但考虑到今年6月份有一个大力度的销售高峰的出现,已把经销商库存调整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厂家在四季度压库又有了一点空间,所以我们估计即使没政策激励,今年下半年的比例可能也会比2011年-2014年高一点,我们按53.5%算,下半年是46.5%,这样算下来全年的降幅将在-7.3%。

今年趋势已定,关键是未来会怎么样?

2000年-2010年年均增长大致是在32.9%,2011年-2015年则是10.6%,2016年-2017年年均增长10.2%,去年开始负增长2.6%,今年截至目前是-11.2%,这是乘用车。大概量是在2200万辆-2400万辆,关键未来怎么走?

刚才赵院长也在讲,对未来的峰值点的信心还是非常足的。这是有国际规律可循,欧洲国家基本每人0.6辆车;韩国每人0.46辆;台湾现在是千人350辆。峰值点的决定因素不是收入,因为每个家庭都买的起车,决定因素是人口的密度。我们的人口密度比欧洲高,按一平方公里有人住来算,中国一平方公里是8700人,欧洲大概是3000人多一点。我们的邻居日本5000左右,但是我们比韩国要低,韩国是1.5万人一平方公里,理论上讲我们达到千人400多辆车是完全具备能力的。将来14.5亿人就是6亿辆车多一点,年销量达到峰值4000万的水平,我们还是有坚定的信心的。

但是什么时候达到?这要看下一步的发展。所以我们对目前的峰值点——2800万辆的总量会持续几年。乘用车是2200万-2400万,这个节点我们现在管它叫平台期,2016年达到了这个水平,什么时候能够突破?还会持续几年?现在我们正在做深度的研究。

我们二十几个人已经研究1个多月了,每年我们都要做一个联合研究,国内十几个企业都要参加,一起来做,要评估这个事情。简单的我估计2600万-2800万辆这个平台怎么也得2-3年的时间。乘用车2200万-2400万辆可能也还要2-3年才能走出去,这是一个大的判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再随着经济不断进入到比较好的趋势。现在咱们是从高速增长往中速增长过渡。原来发展中心的一个著名经济学家讲了一个观点,我们高速增长了三十几年,年均增长率大概10%,将来中速增长应该在5%-6%,目前阶段是从高速增长往中速增长过渡期,这个稳定住了之后,车市就可能稳定了,然后再逐步往上走。

我们在过渡期的情况下或者未来再增长也不会像以前这样,就按总量4000万,你如果是12年完成的话,1年也就增加100万辆汽车,也就是三点几个百分点的速度,之后逐步下降。

我们已告别过去高增长态势,这种比较慢速的增长将是一个常态。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企业会怎么办?

其实各个国家到了千人150辆之后都会出现这个状态。例如,日本的消费水平,千人150辆大概是在1974年,达到之后就会有这个过程。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下一步我觉得我们怎么去应对?

我也想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提点看法。总的来讲应该叫回归本源,以前都是高歌猛进的情况下,大家对产品质量各个角度的关注可能少一点,更关注的是规模、上量以及价格打拼。未来更需要关注这四个方面:

第一个应该更加关注营销战略。从营销角度来讲它有两个,一个叫4P,价格、产品、渠道、促销;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叫STP,S是市场细分、T是挑选细分市场、P是市场定位。从营销的角度统计一下规律,100个产品上市不成功,其中九成多都是在STP出了问题,定位没做准。市场细分按照我们做的分类,横向是价值观,纵向是社会阶层,把它分成25个块,大概浓缩一下10个模块。但很显然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定位,都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布情况。

第二个是挑选细分市场。挑选细分市场需要考量两个条件,一是选定的细分市场是否有一定的量,以及是否有一定的增长速度,这两者可以同时具备,或至少满足其中一个;二是是否具备提供这一细分市场产品的实力。

第三个就是定位的问题。你的产品在用户心目中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很重要。这个一定是要有价值的,没价值不行。你定位在哪个细分市场,就得为那个市场量身订作,对那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做调研才行。

现在大家都说要做汽车智能化,但在我们所做的调研中,真正愿意为智能网联买单的大概在7%。就现阶段来看,智能网联仍不是促进购买的独立关键因素,发展智能网联,还需要侧重如何提升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便利性等传统关键因素的体验。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网联而网联。一定要立足于你深入的细分市场来开发,看那个细分市场的人真正看中什么。

最后一点,强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个也非常重要。在当前汽车经销行业盈利水平不断降低的大趋势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经销商队伍特别重要,经销商是生意人,必须盈利,要把经销商盈利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来考虑。所谓战略伙伴就是共赢。

在平台期的状态下或者低速增长期的情况下,企业还需要回归制造业本源,它应该怎么做,现在就得去关注,这样才能够在未来市场中胜出。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