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 > 国家政策 > 政策导向

四部委如何进一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产业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在推动汽车产业的形态、交通出行的模式、能源消费的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增长潜力。对政府部门而言,这一产业深度跨界融合等重要时代特征也给产业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要管理部门,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的管理思路是怎样的?下一步都有哪些工作重点?

发改委:年底有望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用改革办法释放汽车产业活力,将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由大到强、攻坚争先的发展时期,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引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是科学研判发展形势,坚持稳中求进。近一时期汽车产业下行压力大,市场波动加剧,既受多重阶段性因素叠加影响,也是长期快速发展后进入低速增长期的产业规律使然。长期来看,汽车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对此应充满信心。
针对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一方面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有效防范产能过剩风险,淘汰落后企业和产品,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协调,优化制度供给,消除消费障碍,畅通市场循环。既要实施好《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加强产能监测预警和事中事后监管,整治违规建设项目,也要落实好《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更多使用改革办法释放汽车市场活力,促进汽车普及、升级和更新消费,增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针对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一方面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淘汰落后企业和产品,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协调。既要实施好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多是用改革办法释放汽车产业活力,促进汽车普及、升级消费,增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二是夯实产业技术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梳理受制于人的技术瓶颈,聚焦重点任务清单,培育引进企业和企业联合体,打造创新发展平台和产业协同体系,提升产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统筹运用好各种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在新型动力电池、电控系统、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彰显核心竞争力。
三是保证国家战略主导,加快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继续加快发展新动能汽车,做好政策、规划衔接,逐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料汽车的市场优势,有效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抓紧出台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系统。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营造更加良好的法律环境,积极鼓励和深化推进企业合作、行业合作、产业链合作、国际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促进融合、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组建产业联盟和联合体,通过股权投资、产能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多领域合作,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全面取消企业领域限制。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高中外合资企业技术研发和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深化合作,加强国际化发展,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构建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六大体系,避免地方碎片化探索实践
在相关部门的协同下,从2017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就着手研究制定《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制定这一战略并不仅仅着眼汽车产业本身,因为在未来的产业形态和出行方式之下,智能汽车只是一个承载科技文明和产业变革、出行方式变革的载体、平台,也是一个主角。应构建中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六大体系,并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平台的建设,这六大体系包括:技术创新体系、产业生态体系、路网设施体系、标准法规体系、产品监管体系、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这样的战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实现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根据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目前发改委还在抓紧对《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修改完善,按照预定的计划应该年内能够印发。
智能汽车发展除了需要战略层面的谋划,还要真正做好几方面实际工作。首先,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真正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立足基础,不能受制于人,不能依赖于人。第二,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基础设施概念不能停留在传统格局之下,应该有新型的、跨界的、融合的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第三,要加强平台的支撑和制度环境的完善。网络经济要有平台化管理和支撑,有数据管理和服务,也有安全监控和公共利益保障,需要有制度上的设计。第四是先行先试的实验和经验的积累不可或缺,要关注国内发展的差异和条件,有些有条件的地区先行探索是非常好的做法,但是也要与国家的战略相辅相成,而不是碎片化、各自为政式的实践。

工信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四项工作重点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全球新一轮汽车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产业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在推动汽车产业的形态、交通出行的模式、能源消费的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增长潜力。智能网联汽车将在提高安全性、提升交通效率、加快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大国在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布局,跨国车企在加大研发投入,智能网联汽车取得了积极进展,快速迭代升级、协同发展的格局渐趋深化、商业模式在不断创新,产业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启动30多项标准制定工作,统筹协调测试示范
为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发展,最近一年多以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着力加强顶层设计。2017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智能网联汽车2020和2025年的发展目标。2018年年底,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计划,明确重点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19年5月,工信部批准以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主体,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搭建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平台。2019年6月,工信部发布5G商用牌照,加速5G网络部署,加快推动5G通信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测试和应用。
二是加快标准法规的制修订。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基础通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信息安全、网联功能等重点急需标准的制修订,目前已启动30多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先进辅助驾驶系统术语、盲区测试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等标准已完成制定,正在履行发布程序。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生产和产品准入管理制度,加强汽车通讯、智能交通及交通安全等相关车路协同技术标准的合作,强化标准的协调统筹。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和协调中,中日双方共同担任了联合国WP29自动驾驶车辆工作组的副主席,一起研究明确法规框架和工作计划,推动具体技术法规的制定。
2018年发布实施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行动计划,组建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组织开展公共道路测试和验证示范,加快推动5G的商用和V2X通讯基础设施的布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创新的活力更加强劲,发展的环境也在持续优化。
三是统筹协调测试示范。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的统筹协调,促进数据共享、结果互认,近期与交通部共同认定上海临港、江苏泰兴、湖北襄阳三个测试基地,按照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部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发布测试管理细则,颁布数百张测试牌照,上海市已经首次进行有条件的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公路测试,颁发了示范应用牌照。
四是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发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的积极作用。推动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与北京联合举办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搭建政产学研高端交流平台。
下一步四项工作重点
一提提高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攻关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基础平台等关键共性技术。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融合创新生态。
二是打造新型的产业平台,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龙头,以车载操作系统创新应用为牵引,打造各类市场主体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
三是完善协同发展的新秩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着力解决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公路测试、自动驾驶地图的应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道路的智能化改造,关键是促进车路协同发展和数据的互联互通。
四是深化国际交流沟通合作,全面落实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健全政府、企业、机构各部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加强相关国家在政策规划、标准法规等方面的协调、对接。
如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一是加强政策交流与沟通,围绕双方关注的议题,进行信息分享和研究讨论,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增强互信。二是开展新技术共同研究,以技术交流带动产业深度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化发展。三是强化标准法规合作,继续在车辆、通讯等技术标准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标准法规的协同制定。四是促进行业组织间的务实合作,汽车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等集体组织行业信息交流、学术研讨、标准研究等多种活动,协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五是要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质量需要靠产品来保证,需要企业付出艰巨的努力,政府部门将为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搭建好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交通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三项重点任务

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充分考虑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在生产、设计、技术路线等选择上提前谋划。自动驾驶将来要求的汽车实际本身就是一个机器人,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各方面自动化技术应用在这一载体上,它是集电子产品、自动感知、自动计算、自动控制等各方面技术于一体的先进机器人,对目前传统汽车产业的生产、设计,包括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覆盖范围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充分考虑自动驾驶的发展技术限制,跟踪和研究国内外的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中国总体自动驾驶发展路径选择自身的发展空间。交通运输行业也在开展自动驾驶相关的一些示范应用,最终自动驾驶技术首先也是应用在交通运输行业。比如在物流体系方面,准备在上海等的一些关键路线上实施。在深圳,公交车领域已经推行无人驾驶的载人运行。当然根据法律要求,驾驶室内有一个司机保障安全,无固定路线的公交车要应用自动驾驶技术还是要慎重,因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生命线就是安全,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不能运行。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其中,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是纲要中明确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按照纲要要求,持续坚持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确保安全、反对垄断的精神,全力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一是将加强协同合作,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促进自动驾驶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坚持互利互赢,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与各个国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广泛合作。
二是大力发展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积极开展测试验证,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以支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市场应用。
三是将以北京冬奥会等为契机,开展集中应用示范,通过构建真实的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

公安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三点意见

近年来,全国机动车年均增长1500万辆,现在已经达到3.4亿辆。驾驶人年均增长2500万人,达到了4.3亿人。公路通车里程年均增加近10万公里,现在已经达到486万公里。面对道路交通大发展、人车路大增长、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和风险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全国公安机关聚焦平安畅通建设,坚持四个治理与三项治理相结合,坚持安全与畅通、服务与管理并重,深入推进道路交通现代治理,努力创造良好交通安全环境,但是,道路交通面临很多问题,交通事故依然多发,城市拥堵成为常态,一些道路、车辆安全管理水平不足,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规则意识明显滞后,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破解。
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对经济发展、经济进步、民生改善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全面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开辟了全新路径和广阔前景,智能网联汽车是人工智能、汽车电子、信息通讯、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是全球创新热点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是推进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将为创新更加安全、更加智能、更加清洁的道路交通环境提供可靠保障。
公安部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在完善法规标准,推进示范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集中攻坚、推动落实。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三点意见:
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助推产业发展,要坚持规划引领、标准先行,建立健全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符合的产业政策体系,深入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关键技术,积极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进程,修订完善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政策,建立健全车联网标准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进一步强化示范应用,确保安全可靠,要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加强安全技术和装备部件的研发应用,加强交通安全应用场景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严把智能网联汽车生产的安全关、质量关,要继续推进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基础设施、测试能力和标准体系三大建设,建立健全车联网、身份认证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严格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安全监管。
三是进一步强化协同联动,共建产业生态。要坚持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部门行业通力合作,车路协同及信息交互,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信息共享,努力实现政产学研用的全面创新融合,加快构建形成中国特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生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更加务实有用的探索,共同开启汽车发展新时代,智领交通出行新生活。
(本文根据各部委领导在201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2019GFM全球未来出行大会、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公开场合的演讲内容节选、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19年11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