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 > 行业资讯

听听这四位汽车女子如何面对疫情的故事

不断突破舒适区的陶斐雯、郝淑霞、孙金方和柳燕,她们如何挑战自我

45年前,舒婷创作了一首诗,叫《致橡树》,里面描述了一种女性的样子:独立、坚定、勇敢,甚至有一点倔强。一边是红硕的花朵,一边是英勇的火炬……这似乎是当代所有职业女性的真实面貌,她们都是舒婷笔下的一株木棉。

2020年的三八妇女节是一个特殊时期的节日。在百年难遇的疫情前面,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显然就是红硕的花朵和英勇的火炬。我们向她们致敬。

但是,作为汽车商业评论,我们在这个节日,选择报道这样一组汽车圈的女性,看看在突然降临的疫情大灾面前,她们的所思所想所为。

事实上,面对汽车或者出行行业的新方向,她们早就或者刚刚努力做出新选择和新改变,每一位都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陶斐雯选择了自动驾驶创业;郝淑霞在物联网创业,孙金方在吉利成长创新,而柳燕也在不断挑战自我。

这几位女性,或许都可以看作是舒婷笔下的女子,向上,且百折不挠。 我们就看看她们如何谈论各自疫情期间的故事吧。

把萧条看作成长的契机

疫情刚开始没多久,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给内部推荐了稻盛和夫的一篇文章,是老先生2016年在沈阳的一场经营哲学报告会上的演讲,题目叫《把萧条看作再发展的飞跃台,我的五项对策》。稻盛和夫是日本教父级的企业家,他的这篇演讲对正经受考验尤其受疫情影响的经营者和员工都是一种力量和希望。

作为地平线的联合创始人,陶斐雯读这篇文章时还做了笔记。她说,一个企业和个人是一样的,你有一个抗风险的免疫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有一些人强,有一些人弱,有的企业强,有的企业弱,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内功,而内功是需要训练的。她深信冬天是对强者必要的训练。

去年的自动驾驶市场并不乐观,地平线虽然创业条件优越,但也面临着整个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的地平线,梳理了定位,明确自己Tier2的位置,提供芯片加算法以及工具链给上游Tier1,由Tier1组装后,提供给汽车整车厂家。他们把目标聚焦在汽车领域, 其他的场景领域,用芯片工具链和参考算法开放赋能合作伙伴。

三天前,长安汽车发布了新品车型UNI-T,这是一款智能汽车,预计今年6月正式量产上市,它的智能驾驶舱计算平台,用的就是地平线开发的车规级AI芯片,这款芯片是征程二代,具备每秒4万亿次的算力。

“车规级芯片”被人称为是芯片行业的珠穆朗玛,这也意味着,余凯、黄畅和陶斐雯这三位地平线创始人,当初选择了人工智能里最富挑战也是最艰辛的一个领域作为他们的事业。

对于有这样一种视野和愿景的创业公司来说,他们深知稻盛和夫所说的不只是对困境者的一种宽慰,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方向。

第一次见陶斐雯,不太敢相信她是地平线的联合创始人。她长发,年轻,清丽,语速平缓,声音不高,给人一种柔弱的美感,甚至还有一丝学妹的味道,很难与我头脑中强势或主动型的创业者形象放在一起。

陶斐雯毕业于南京大学,专业是经济学,期间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做交换生,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完成营销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当时是2009年,刚刚发生过经济危机,在美国不好找工作,尤其作为国际学生,她便只身飞到硅谷,经过多轮艰难面试,最终进入了谷歌硅谷总部的销售团队。

她进入谷歌的第一天,导师便要求她写代码,这对于学营销的人来讲,完全是一个无理的要求。之后,她买了本书,看了4天,然后按着书上所说的练习,结果,就真写出了几行代码。不知道是不是从那天开始,她深信技术改变世界。

2010年,她第一次在谷歌见到自动驾驶技术,对她来说,这是一次对自动驾驶的启蒙教育,她开始对这项技术产生好奇。2012年,她离开谷歌,去了百度的美国研发中心,在那里认识了余凯和黄畅,他们都在人工智能领域坚持了很多年。

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 地平线联合创始人& COO 陶斐雯,地平线联合创始人& 副总裁 黄畅,地平线通用AI首席科学家徐伟(从左到右)

最终促使她放弃其他机会加入他们,一起创立地平线的原因,一是相信技术改变世界,二是她对余凯和黄畅的信任。她说人生最重要的决策,其实都是理性驱动的感性决策,最终必须是心里的声音超过理性。

地平线是2015年6月成立,当时所有的后勤工作,都是陶斐雯负责,包括去工商局注册公司。公司的前70个人,是她招聘过来的。今天的地平线,已有1000多名员工,而陶斐雯负责9块职能,包括人力资源、财务、法务、品牌、公关、融资等,她戏称自己是地平线的第一打杂官。

今年春节,因为疫情的缘故,她取消了所有行程,连苏州老家都没回去。以下是她的自述。

1月23日武汉封城前,我原计划1月24日出行,先是回苏州老家,然后去越南旅行。封城的消息出来后,我就在考虑要不要出去,最后做了一个理性的决定,临行前,取消了所有行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个“爱冒险的保守主义”者,但不是“激进”主义者。

每年春节我基本都会旅行,也挺希望去越南西贡和芽庄,所以,要下定决心取消这趟行程对我来说,其实并不容易。

后来,我也没有回家,一直在北京呆到现在。前面9年在美国,我也并不是每年都回家过年,我也习惯了,家里人也比较习惯了。

我们公司是1月30号开始成立全公司层面的应急防控小组。我负责后台比较多,我们大家也都行动了起来,包括一些实际的准备,比如说消杀,口罩的采购,政策的制订,人员的盘点。至今,我们还有个别同学还滞留在湖北。我们组织他们 开过远程云上的聊天会,从CEO余凯到公司管理层,都特别关怀他们,和他们直接沟通表达关怀。疫情期间,我们是两条线走,一条线是制订防疫防控的一系列工作和措施,还有政策,包括复工政策。春节期间,行政团队就已经自发开始负责物资储备,他们对于外部变化是敏锐的 。

另外一方面我们在远程办公上做充分的准备,团队虽然散落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在家里要搞一些云上的团建。我们也有一个传统,原来每周五有全员的沟通会,现在我们把它开到直播平台上和所有的员工面对面。

几乎900多名员工都参加了,所以也是保持着沟通。为了支持900多名员工同时在线,我们开了个抖音账号,余凯用抖音给大家开会。

我们也建立了日报的机制、健康打卡的机制,每天碰头会的机制,把公司的远程办公运营效率提高起来。我们还在线上组织运动会,例如平板支撑比赛,组织大家在家运动。

北京这边,我们是2月3日正式线上办公的。我们的业务本身是一个软硬件结合,有线下的实车测试,客户现场的客户支持工作。疫情期间,涉及到偏线下的工作都有一些影响,包括实车的测试,包括客户本身也有影响。

但本身我们也是一直在远程把握这些进度,和客户共同推动这些项目,这些是没有停的,我们本身内部的开发通过远程协作也是没有停的。我还很感动,有些同事把测试的那些设备,从公司拿到家里,因为当时不允许在现场办公,他们把东西拿回来,在自己家里搭建测试环境。

盖茨基金会的标语有个词叫“Impatient Optimist”(”乐观的行动派”)。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理性的乐观主义[MOU1] 。我非常认同。这次疫情会带来一些变化,面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候,我觉得做到理性乐观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创业者来说,变化是永恒的主题。

这次疫情,我觉得是加速深化了创业者的思考,如何理性乐观的面对风险,企业如何增强自己的体质,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面对这个点上,有一个积累势能的机会。外面是火速奔跑的时间,而对内,现在是在考验人或企业的内功,是不是有内生的能力,包括我们的内部管理,对于人心的激励,大家可以团结一致、快速响应的能力,以及在过程中体验出的精气神,反而是大家学会去逆风飞翔的态度。

过去的10年,更长的20年、40年,是顺风顺水的增长期,虽然有当年非典、次贷危机,而整体没有重大波动,未来的波动会多多了。还是要乐观。其实增长,美好事情的发生,越来越好是不变的趋势,但本身的挑战会更大。

如果说,从工作本身的挑战来说,我觉得创业本身,它的挑战性和困难,是把一个人所有的潜能都激发到极致,它挑战个体,无论创造性、毅力,还是个人的学习能力,而这是我想要追求的。

当疫情来临时

孙金方在吉利已经工作17年了,可以说是吉利的“孩子”。

上大学时,她主修计算机专业,2003年毕业后,她来到吉利一线工厂实习,而这也是迄今为止吉利培养新人的模式,必须先去一线学习生产工艺及产品制造流程。吉利鼓励员工跨专业跨系统轮岗,从小就喜欢和人打交道的她,2006年,调至吉利杭州总部做人力资源工作,对这样难得的跨专业轮岗的机会,她倍加珍惜。

在人力资源岗位上,她不断挑战自己,持续突破,利用自己计算机专业的背景优势,通过开发系统优化了很多事务性工作,从而腾出时间来解决更多的问题。从最初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到现在拥有管理近十万人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孙金方是一位重要的见证人,也是参与者。

2020年1月20日,在疫情警报尚未全国性拉响之前,因为北京出现的两起输入性病例,引起了吉利内部的高度重视。吉利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任务。第二天,人才经营中心协同各部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盘点湖北籍员工及未返程员工,并紧急向员工发布了防控通知,要求员工在注意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停止赴武汉的出差计划,并劝说湖北籍员工尽量留在当地,不要回去过年。1月22日,吉利控股集团成立疫情防控小组。

武汉封城之后,疫情大规模爆发,吉利迅即成立疫情防控应急小组,人才经营中心协同信息中心优化创新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管理全集团员工健康信息、接触史等信息统计,同时还负责资源协调、医疗物资采购分发等重任。

为做好集团的疫情防控,孙金方也提前结束休假赶回,与同事们一起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为确保员工安全复工做好准备工作。

以下是孙金方自述。

1月21日,那天一早起来听到很多消息,包括身边的朋友也打电话过来,我们当时觉得形势非常严峻,魏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魏梅,人力资源总负责人)和其他领导都非常重视,因为过两天公司就要放假了,这种情况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21号下午,我们协同总裁办等各部门召开了紧急会议,同时向员工发布了防控通知,向员工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员工在注意自我防护的基础上,停止赴武汉的出差计划,并劝说湖北籍员工尽量留在当地,不要回去过年,这也是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

后来,疫情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我们当时觉得口罩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人事共享中心分布在全国,所以就动员各个地方的共享中心开始行动,紧急采购口罩、酒精等这些医疗物资。

当时,采购真的很难,线上、药店基本是断货状态,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大概几天的时间几万只口罩筹备好了,解决了还在公司值班人员的口罩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员工急需的问题。

1月24号,集团就成立了疫情防控应急小组,各个公司一把手带头落实。从22号开始,我们与信息中心一起,优化创新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开始建每个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他们的健康状态、接触史、个人情况……从集团,到公司,到部门,到班组,我们每天进行统计。

魏总牵头,每天都开防疫工作会,员工怎么安全返回,返程之后如何复工,怎么跟政府进行复工的审批?复工以后怎么保证员工安全回到公司,往返途中,如何保障好员工安全。

这期间,政府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当时很多地方都处理封闭状态,员工复工返程困难,我们就与当地的人事局沟通,再联系到员工所在的村,为员工返程复工提供帮助。

我们每天都在管理。所以,第一步保证大家能够回到自己的工作地,2月10日,复工的那一天,百分之八九十都已经回到复工地了,最终的隔离就是半个月或者是一个星期的问题。我们鼓励员工自驾回来,吉利研究院也同时开发了拼车平台,各个地方的拼车信息做了大数据的整合,让大家可以拼车回来。

为了落实好分区域分批分时段的人员管理,我们制订了分批复工的333原则(每次30%的员工复工,分批次复工), 在政府的有力管控下,现在已经接近2个月了,大部分都是零。位了保障员工安全,到目前为止,杭州区域还未完全放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经过政府、公司协同努力,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期间,行政、IT和很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政府也给了很多的支持。

商旅公司为员工筛选了安心隔离酒店,易保保险公司为所有员工及家属提供“疫安心”免费保险,总裁办、共享中心同事积极协调,定制公交专线接送员工上下班;企业大学充分发挥线上资源优势,为员工创造更多线上学习的机会,很多单位也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包车接员工返程。IT部门建立了内部APP 手机体温打卡、订餐等,复工以后,订餐是快餐,每个员工可以选餐,每天换着花样点,大家线上订餐后,餐食自动配送到每一层,每一层由楼层长配送到每个员工位置上。还有复工证明,承诺书,我们全部是线上完成。

另外,针对武汉的同事,我们开通热线,交代每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管理沟通,包括他们的口罩够不够,如果不够我们会给他们发送过去。如果需要公司解决的一些事情,需要协调的事情,我们落实到每个部门。保证他们在那边没有任何的顾虑,需要什么资源,我们协调各方资源支持他们。

这次疫情期间,可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统一方向,统一行动,全国“一盘棋”,让世界看到了全民战疫的中国力量!对企业来讲也是同理的,目前,疫情防控进行时,我也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确保全体员工健康安全,确保集团有序复工复产。

我们加快了一些优化计划

第一次听见郝淑霞介绍G7物联网是在一个论坛上,她把G7介绍得很感性,尤其讲他们的安全产品如何挽救一位疲劳驾驶的卡车司机。她和公司创始人翟学魂已创业10年,从几个人到现在1600人,公司营收已超过200亿元。他们非常低调。

G7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物流产业连接平台,2010年成立。目前,他们给大概6万个物流企业提供150多万台车的物联网服务,这个服务涉及到安全和结算。前年,G7与普洛斯共同成立嬴彻科技,双方希望研发卡车的自动驾驶技术。

10年前,G7刚成立时,他们研发的第一个产品是GPS。他们拿着这款产品去说服车队老板,让他们装在车队的物流车上。然后就跟车队老板收一天两块钱,其他的软件、硬件、服务,都不用付钱。就这样,车队老板们能获取自己卡车的位置、开了多少公里,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开的这些信息。G7的第一步就是这么开始的,当时公司才几个人。

10年中,作为联合创始人,郝淑霞负责人力资源、行政和管理委员会的几部分工作,目前,她的团队大概有50人。

很难看出郝淑霞身上创业10年的疲惫和厌倦感,她的状态仍然像是刚进入创业阶段,富有满满的激情和愉悦感。

武汉封城的那天,她在日本京都,本来也没计划久呆,她初二也就是1月26日就回到北京,然后开始进入了没日没夜的工作状态。她离父母很近,但安全起见,一直没去父母家,她想等疫情有明显好转时再回去看他们。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们是提前三天全公司都放了。放的时候,因为我和创始人翟学魂都经历过非典,知道这种病毒性的传染,一旦开始会很麻烦,所以放假前就准备了很多口罩。

真正对我个人来说,感觉到严重是武汉的封城。大概是1月23号吧,大年二十九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在日本京都。北京非典最严重的时候都没有封城,头一次听说要封城,而且措施那么严,我们几个都觉得非常严重了。

我们公司管理委员会的4个人,从那时候开始就每天在群里讨论,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每一天。1月23日当天大清早8点多,我们就成立了小组,大概有20个人,成员有人力资源服务经理(以下简称HR BP)、人力资源部门的其他同事、行政同事,加上我,大概是这些人组成的。

我们这个小组分工比较明确的,分成几条线。那时没有系统,大家还在过春节,HR BP都在自己家里,给所有同事打电话,记录他们所在地点、健康情况和他们需要的帮助。行政同事,负责把各种政策就是国家要求,把这些写成通稿,通过各种手段,邮件、微信、钉钉发给同事们。

另外,行政还负责疫情期间防护用品的采购,办公室按国家要求的各种防疫准备,我们这两拨人总的目标和要求是保证所有员工的健康。我们各地有各地的联系人,当地同事一旦有需求,这些接口人是24小时在线的。

应急小组每天都在微信群里交流,所有听到的、看到的,要补充的工作,也不分你我了,这个阶段我们人工工作了一段时间。每天我会收到群里发的员工信息统计表,所有员工的分布地点、健康情况都能找到。

后来,为了员工能共享信息,信息更透明,从1月30号开始,我们有了线上工具,大家可以在线提交健康信息和所处地点,把这些数据统计起来,这是全体员工都可以看到的。人工统计、打电话就不用了。

至于疫情的影响,虽然我们是做技术的,但我们的客户都是物流行业的,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小的企业,确实有可能被整合掉,因为小,抗风险力也小,他的现金流会有一些问题。

所以,我们管理团队花了很多时间讨论这个影响。除了自己讨论,看外部的很多消息,我们还找经济学家和各种行业的人聊、咨询,我们公司就有这种洞察基因,各方面都希望看长远一点,对我们来说及早洞察这种变化,更利于公司采取行动。

所以,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些相对长远的安排和调整。我们加快了一些优化计划,曾经计划到第二季度才要做的优化,我们就提前进行。一来是给这个行业做比较宽裕的风险预期,我们就得做好相应的准备,我们也不知道最后这个影响到底会怎么样。像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安全的运营还是有保障的,这个还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我们毕竟是企业,会有考虑很多,万一这个疫情还持续或者不知道持续多久,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正准备对整个的员工薪酬结构作一些调整,也就是说我们会把奖金一类的放到年底去发。这个会从4月分开始。

2月份,本身对物流来说是淡季。但你要客观的看全年,毕竟这三个月(1-3月),很多物流车就是三个月不动,尤其是湖北地区。如果全年12个月,那你就是损失了三个月,这是肯定的,只是说后面还是否持续受这个影响,我觉得应该是很快就会回到过去的水平,甚至超过过去的水平。

这个突发事件会带来短期非常明显的影响,谁也躲不过的。就像餐馆这样不能开,就是开不了张,没有办法,但是因为整个物流行业在中国确实正是非常红火的时代,这个是不会变的。

另外,这次疫情带来的一个积极因素是通过这个过程进行整合,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过去,国内物流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小和散,小是还不是说小微企业,就是小的不得了的,就是像夫妻店一样,大部分都是散的,散就会造成成本很高。

那么零散,各管各的,缺乏管理的一致化、标准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导致我们国家的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个居高不下和小而散有直接的关系。

这次,虽然是天灾,但是也让这个行业不得不去面向整合。长期来看,对中国物流的效率提升会带来一些好处。这次,我们就看到顺风、京东,一点也不会受影响,货量都是增长的,而且各家更坚定了要投入技术,从整体的头部公司来看,他们都不会受影响。影响的是下面的这些特别散乱的物流实体,但是这个整合过程,我觉得今天不借着疫情发生,将来也迟早会发生。

我这次最大的体会,是更相信各种技术带来的对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我们自己公司就是给行业在提供降本增效的工作,这下就更清楚了,我们增强了这部分的坚定。

另外一个是从我们自己,我们也通过这一个月的在线办公,发现效率反而比线下有更大机会提升。我们也是在思考,将来如何去真正看待大家的工作成果,包括管理的过程,今天也会有变化。

一路向上,百折不挠

见到柳燕时,她正在中汽协会自己的办公室跟央视网的采编在线上热烈讨论有关汽车行业复工复产的专题报道,这是最新一期他们的联合特别策划。她说,之前推出了以驰援武汉抗疫一线行动为主的系列报道,但当前,复产复工是从国务院到每个行业、企业和组织最关注的问题。

汽车行业要整体恢复,复工复产和消费激活缺一不可,中汽协会作为行业组织要为此助力。我到的时候,讨论结束了,该策划主题定为“疫情之下,向上生长。”

接下来与柳燕的整个采访互动中,“向上”成为贯穿其中的高频词汇。“向上”是汽车行业多个中国品牌近年来常用的词,它很好地代表了中国品牌在市场困境下追求突破的理想和精神。

柳燕在车企供职的最后一个品牌是中国豪华SUV领导者品牌WEY,是“向上突破”的前行者代表,柳燕把打造奥迪和沃尔沃的品牌建设和带队经验的深厚积淀,为这个品牌做了全情释放,采访中她笑说,可能过于用力,有时还未出戏。“自己都觉得矫情”。

第一次采访柳燕是在六年前,她彼时的身份还是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公司首席运营官,主管市场与销售。在接触之前,已对其以专业、敬业、职业的口碑和友善的为人有所了解,直接的互动下来,更能感觉到她的热情和激情带着某种感染力,有一种能鼓舞别人的清流和正能量。

她说,我们这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干一行,爱一行”,现在的新生代更崇尚“爱一行,干一行”,被热爱驱动去工作,是职场中人的最佳的境界。

去年,柳燕在为《汽车商业评论》撰写的一篇专栏稿《挺住意味着一切,可是,靠什么来挺?》中,就行业变革中的营销经理人如何以不断提升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来“挺住最难的阶段,挺到云开月明时”,她作了基于实战的感悟和体会的分享。

其中的建议就有,在新的时期,“软实力”要有一些新的附加条件,比如:年轻化的能力,常怀空杯心态,还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字里行间,一如既往能读出满满的豪情和积极态度。

所以,当传来柳燕转型加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消息时,大家都有个疑问,一个一直在车企前线披荆斩棘的实战派营销女将,能适应协会里新的岗位吗?是准备休养生息了吗?

这次专访中,柳燕用她一贯的风格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先是图文并茂地给科普了一下中汽协会的定位和使命,又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协会的管理团队新结构,期间举了例子在疫情期间协会的工作节奏和若干产出,属实对协会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从“柳总”到“柳秘”,除了称谓的变化,柳燕还是那个柳燕,如她自嘲的“人到哪,哪就忙叨”的“劳碌命”的人, 一个对汽车行业的事业充满热爱,每到一处都倾力投入的,迅速开拓出一片天地的、有才情的女子。

在外人看来,柳燕是职业生涯发展很顺利的一位职业经理人,二十年营销经理人发展之路,从奥迪到沃尔沃再到长城汽车,从合资到外资到民营车企,从负责品牌传播到主管销售,再到操盘营销全领域,如今走到国家级行业组织的站位上,完成了从服务一个品牌到服务一个行业的华丽转型,“一路向上”,一定是顺风顺水,运气超好那一种吧。

其实不然。柳燕不经意地透露,职业生涯经历过很多的不顺利,第一次离开效力二十年的东家,久久不能释怀的情感冲击;每一次履新都被赋予快速救火的高期望和高压力,瞬间直面那些来自全新人际环境与文化冲突的多维考验。

有过至暗时刻,也遇到过从天而降的“过不去的坎”,这些她都云淡风轻的一笑带过,而对所有供职过的公司、领导、团队的感恩和感情,则会心心念念,如数家珍。与其交流,不知不觉会被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感染和激励。

同样是面对压力,这样的“心若向阳,何惧风雨”的好心态和承受力是哪里来的呢?

从小学开始,柳燕被选入体制内的业余体校,她曾经受过多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专业体能与技能训练,当年体校普遍使用的“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理念至今仍脱口而出,这或许为她日后成长中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挑战时能表现出韧性、耐力和意志力,奠定了基础。

家庭的良好家风熏陶,从体校到学校遇到的多位有积极人生态度和正能量的师长的启迪和教育,帮助她树立了积极正向的生活态度和乐于帮助和成就他人的价值取向。

柳燕说,在现在汽车行业高强度的压力下,做营销老总除了业务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内驱力、沟通力等必备之外,需要极强的抗压力,必须是“极强”或“超强”的那种评级,普通的“强”都不行。

她在车企为团队招聘营销一线经理时,自己在广告上添加了业务经验之外的必备条件:三观正,抗压强,懂自律,这折射出其鲜明的价值观和团队文化导向。

在服务WEY品牌的15个月里,柳燕和团队打造了一些品牌里程碑事件,其中的WEY品牌两周年、三周年庆典以其独特的亮点备受关注,WEY携手中国航天的合作把WEY的LOGO和品牌定位写在了火箭上,伴随着中国首次海上发射的成功而呈现给全世界,成为两大领先科技领域跨界营销创新案例。

令人影响深刻的是,在去年广州车展前夕举办的WEY品牌三周年庆典上,有10位自驾游爱好者因为参加了一次WEY的G318巡游活动,而买下了WEY投入在这次活动中的全部10辆车,全部成为了车主。

在柳燕的办公室,有两样跟这次活动有关的东西:一个是全部由这次活动图片组成的台历;另一本是集聚了这次历时36天,从上海到西藏,全程5000多公里的“VV6荣耀领航中国汽车文化万里大巡游”——国民公路G318秋季行活动所有经典瞬间的精美的图册。

翻开这本图册,有一页有八个大字:“一路向上,百折不挠”。柳燕说,这是G318这条公路的精神,也是WEY品牌与这次第三方举办的汽车文化巡游活动的契合点所在。

柳燕的自述便从与G318的缘分开始。

我跟G318的缘分很特别。318本身就是对我有特殊意义的一个数字,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有一种独特的力量,一旦你走进它,了解它,会被强烈地吸引。

我是在沃尔沃工作的时候,因推广品牌合作纪录片《第三极》而与G318结缘,“第三极”指的是青藏高原,当时我们把青藏高原作为一条推荐的自驾游线路,提报给了爱驾传媒发起的《此生必驾》自驾游线路2015年的评选。

在那个场景下,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了爱驾团队倾力打造的“此生必驾318”这一代表中国公路文化名片的世界级IP,了解到了G318原来是如此伟大的一条公路。从海平面到世界屋脊,可以说它串联起了中国最密集的极致的风光。但是“最美景观大道”不是她的全部,它所代表的“一路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也就是这条公路的slogan,才是她的最具魅力的精神内核。

去年秋天我们品牌活动中那些参加了这场汽车文化大巡游,一路经历了各种故事,完成了全程自驾的旅行者们,都感同身受了这种精神。他们在充满挑战的一路旅行中发现和进化出了更好的自己,甚至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他们都说,这样的体验让他们永远难忘和一生受益。

回到今天的话题。今年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灾难带走了一些同胞的生命,让一些家庭承受了极大的痛苦,对国民经济和产业的冲击更是极大。

全民“战疫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