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 供应链

潍柴心无旁骛打造中国制造金字招牌

“心无旁骛攻主业是潍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基所在”。潍柴董事长谭旭光表示,20年来,潍柴从单一发动机生产厂发展成为涵盖动力系统、智能物流、汽车业务、工程机械、豪华游艇以及金融服务等六大业务的国际化装备制造集团,2018年,潍柴收入突破236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成绩的背后,是潍柴专心专注发展主业。

“发动机制造是中国的一个产业短板,我们的梦想就是要把发动机做强。多年来,我们从未在非主业上动过一分心思,也从没在房地产上投过一分钱。”谭旭光很早就给潍柴定了一个目标:专注主业,把发动机卖得比房地产更赚钱。

“我们搞多元化,无论是动力总成,还是整车整机业务,都是为了做强主业,为了发挥好集团动力总成的核心技术优势。”谭旭光说,面对强大竞争者,潍柴把核心技术抓在自己的手中,牢牢掌握动力总成核心技术;面对巨大诱惑,潍柴专注主业不动摇,在最困难时,始终保持着专攻主业的定力,让主业成为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

1998年,37岁的谭旭光接手了危机重重的潍柴。甫一上任,他就提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开展制度改革,并创造性提出“三三制”产权改革。他将占企业资产三分之一的高速机业务剥离出来,成立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运作在香港上市;占三分之一的中速机业务留在原有集团,形成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船舶动力和发电设备生产基地;其余三分之一非主营业务全部推向社会。

自这场改革后的20年,潍柴围绕主业毫不动摇,历经市场化改革、产业链整合、国际化提速三个阶段转型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谭旭光表示,作为为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渔业船舶提供主导动力设备的基础产业,内燃机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不得不大量使用一些高能耗、高排放、低性能内燃机产品。长期以来,潍柴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引领行业向高端迈进。

2005年3月,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欧Ⅲ排放的高速大功率发动机——“蓝擎”动力在潍柴诞生,终结了外国“心”驱动中国车的历史。2015年1月,潍柴推出WP13发动机,把中国重卡带入“500+大马力时代”。2016年4月,潍柴自主研发、制造的H平台首款产品WP9H/WP10H上市发布,寿命高达180万公里/3万小时,树立起高速重型发动机寿命的更高标准。

在谭旭光看来,制造业企业不能有侥幸心理,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技术升级,更不要偷鸡摸狗、造假。“品质,是国家发展高端制造业必须抓住的一个核心。”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是产品。

潍柴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一线创新”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近10年来,潍柴仅发动机板块的研发投入就超过150亿元;授权专利从2008年前的370项增加至3000项,研发人员从2008年的250人增长到数千人,并拥有行业唯一的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申请,失败了不追责,成功了额外奖励。”潍柴动力发动机研究院工程师李丕茂告诉记者,从2016年起,公司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专家创新孵化项目。他牵头申报的开发项目,获得了每年90万元的资金支持。

目前,“一线创新”成为了潍柴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潍柴已搭建技师、劳模创新工作室39个,近3年累计完成重大创新项目368个,申请专利156项,创造效益3.2亿元。

随着行业纵向整合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量,而是整个产业链条的竞争。谭旭光敏锐地察觉到,潍柴必须以动力为主轴进行相关多元化的拓展,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5年,潍柴在产业界伸出了并购橄榄枝,让产业链、资本链、科技链环环相扣,激发新的生产力。潍柴通过横向链合,获得了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的发动机核心技术,培育出一支自主研发的技术团队;通过纵向链合,将技术优势传递给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带动了产业的整体提升。

“潍柴的并购,都是为了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围绕战略结构性调整进行的。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中国制造能力,是潍柴海外并购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潍柴的资本运作,都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绝不是为了买卖企业挣钱。”谭旭光说,在“打造开放合作创新模式,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思路的指导下,潍柴聚焦产业链协同创新,与110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研发共同体”“应用共同体”,构建了以动力总成为核心的产业众创生态圈。

居安思危的潍柴人还发现,如今传统动力总成的市场份额将逐步下降,新能源动力时代正在到来。“这是潍柴的挑战,更是机遇。”谭旭光认为,“潍柴必须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会,实现从传统动力领先者向新能源动力引领者的转型。”

目前,潍柴已经掌握了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HPDI天然气发动机三大未来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未来5至10年,潍柴将投资建设新能源动力产业链。

多年海外发展经验,让潍柴逐步形成了“贸易出口+本土化生产+技术输出”的海外运营策略。面对“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历史机遇,潍柴大胆“出海”,坚持主业为本,开拓全球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构建起全球化运营版图。

潍柴先后完成对法国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和林德液压等的并购整合,在印度、泰国、白俄罗斯实施当地制造,以技术输出的方式助力埃塞俄比亚、缅甸工业水平提升,加速东南亚、中东、北非、俄罗斯、南亚等市场的产品和品牌布局。

2018年,潍柴营业收入突破2360亿元,其中收入的40%来自海外,全球化布局正式完成。潍柴有序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建设项目,成为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

“中国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既非单纯收个工厂、买个技术这么简单,更非恶意并购、以一种企业文化去消灭另一种企业文化,而是通过产业协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谭旭光说,若要实现产业协同,首先就要实现人的融合、文化的融合。

如今,潍柴提出了“2020-2030战略”,通过两个阶段实现“从超越到引领”。到2020年,潍柴传统业务要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到2030年,潍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创新驱动的潍柴,正向着成为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世界500强公司的目标奋勇前进。(完)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