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合资与自主品牌电动化正面交锋时代来临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要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引导企业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推动产业合作由生产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全链条延伸。显然,新能源车“走出去”是一条发展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国外主要汽车企业现在也都在发展新能源车,并且在向中国市场发力。2020年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进程在加快,国际知名汽车企业不断加大在华的投资,促进了新能源车企业的技术进步。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与国际高手“过招”的竞争中提升了技术水平,磨炼了竞争本领。
从目前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近五年来均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19年,累计推广量超过450万辆,而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过720万辆,全球占比超过50%。但在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1-7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为48.6万辆,而欧洲达到50万辆,比中国多出1.4万辆。这打破了业内人士的想象,给国内车企一个警醒:我们真的弯道超车了吗?
从近三年广州和北京车展情况来看,2020年11月29日结束的广州国际车展共展出新能源车142辆,其中国外企业60辆,占比约42%;10月5日结束的北京国际车展共展出新能源车160辆,其中国外企业13辆,占比约8%。2019年广州国际车展共展出新能源车182辆,其中国外企业70辆,占比约38%。2018年广州国际车展共展出新能源车150辆,其中国外企业44辆,占比约29%;北京国际车展共展出新能源车174辆,其中国外企业50辆,占比约29%。从中可以看出,新能源展车数量还是以国内车企为主,国外企业总体占比还是较低。
在新能源车领域,中国品牌起步时间较早。比如,比亚迪2003年就把新能源车作为重要战略发展目标,2005年推出了第一款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F3e电动汽车。2009年,国家提出《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标志着新能源车产业大规模发展开始起步。业内普遍认为,我们在新能源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毫无疑问,我们起步较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先发优势,但后续要巩固这种优势并保持高质量发展,在外资车企觉醒的情况下,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市场竞争主体呈现多元化
从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情况来看,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除了早期进入新能源车领域的传统自主品牌,近几年外资品牌、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等纷纷入局,市场竞争主体呈现出多元化。
同时,在新能源乘用车方面,大型化、高端化和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突出,而在这些新的领域,自主品牌先发优势并不明显,外资品牌、合资品牌据其传统优势有可能后来居上。比如,造车新势力特斯拉,虽然业内对其有各种批评,但又不得不承认其是电动车的标杆,是大家对标的主要对象。
总体而言,我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新能源车产业体系,从基础材料、零部件、整车、制造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贯通,并且整体水平处于全球前列,但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从产品层面看,目前我们的产销绝对数量占据突出优势,但核心技术后劲不足依然是我们自主品牌的软肋。比如,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动力电池和高效、高密度驱动电机系统等需要突破,车用芯片、操作系统、高端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依然是短板。从产业链角度看,我们在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最好的技术在北美和欧洲,面对外资品牌、合资品牌的竞争,如果自主品牌没有政府扶持,补贴“断奶”,市场不一定会买账。产品为王并不过时,自主品牌打造过硬的产品依然是首要任务,尤其在依赖政策扶持向市场化自主发展的过渡期尤为重要。
从品牌层面看,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在品牌影响力方面依然不占优势。目前,自主品牌被视作经济型品牌的形象依然没有根本改变。最近几年,自主品牌实施“品牌向上”战略,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高端品牌,但总体而言,与外资品牌、合资品牌相比,品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品牌认可度依然偏低。品牌影响力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市场累积,自主品牌要取得相对优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市场竞争层面看,外资品牌、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已经全面进场,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只会不断加剧和升级,尤其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倚仗其在传统的技术、制造、渠道、资本等方面储备的综合实力,一旦在新能源车上发力,爆发力不容小觑。因此,业内普遍认为,未来5年是自主品牌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

外资合资品牌拓展四步曲
回首外资品牌、合资品牌的电动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从观望、入局、发力到超越的发展路径。
观望。在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初期,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基本上处于观望状态。当时,业内很多人还觉得纳闷,自主品牌在纷涌而入,而它们为何还按兵不动,甚至有人说它们太保守。其实,当时新能源车市场前景还不明朗,且产品和技术还不成熟,在它们保持观望状态时,自主品牌却铆足劲发力,由此抢得了市场先机。从结果来看,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方面的确没有下先手棋,这一局总体而言是“失手”。后来,眼见新能源车市场渐成气候,外资品牌、合资品牌才开始行动,也就是说,从消极角度看,它们大举进入新能源市场是不得已而为之。
入局。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提醒国内车企,2016年很多国外车企已逐步将研发投入转向新能源车,预计2020年补贴退坡后它们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届时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将异常残酷。事实上,外资品牌、合资品牌一直在研发新能源技术,并在做技术储备和积累,观望的同时也在等待出手时机。当全球燃油汽车销量出现萎靡,尤其中国传统燃油车汽车市场增长出现下滑,而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后渐趋成熟,消费者接受度大大提高,市场前景开始明朗化,加上双积分等政策的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它们终于坐不住,纷纷入局。应该说,它们的入局是情势倒逼和主动因素叠加促成的。
发力。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市场。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已经转化为现实市场,外资品牌、合资品牌自然不会放过。它们纷纷加快了布局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步伐。2016年,大众、宝马、奔驰、通用、丰田、本田、日产、福特和沃尔沃等主流外资车企均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强势介入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领域。比如,当时宝马计划在中国推出5个车系9款新能源车,奔驰计划2017年前推出10款插电混动车,大众计划推出15款国产新能源车,通用计划推出10多款新能源车等等。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动工,成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汽车工厂。随后,国产版Model 3出现在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第11批新能源车型目录中。特斯拉成功的市场示范效应更增强了它们的市场信心。
超越。有人愤愤不平地说,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在割自主品牌的“韭菜”,它们踩准市场节拍,在新能源车市场大爆发前夕强力推出自己的国产化新能源车,抢占自主品牌的用户和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丰田、通用、本田和日产等外资企业2014年以来在新能源车市场的动作不断,尤其2018-2020年开始集体发力。尽管目前在新能源车市场依然是自主品牌主导市场局面,但外资品牌、合资品牌的发展后劲不容轻视。可以预见,它们未来在新能源车市场的投入将越来越大。随着中国车市的全面放开,未来它们将与自主品牌进行正面交锋和全面竞争。它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是否会超越自主品牌而实现弯道超车呢?
新能源车市场格局正处于大变革前夜,在这个曾以为是自主品牌独享先发优势的赛道上,不经意间,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已经发出了全面挑战。谁能笑到最后?它们能否反超?留着市场去回答吧。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0年12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