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 > 国外政策

德国汽车改装管理制度研究

一、德国汽车改装行业发展现状
德国主要汽车制造商都非常重视改装业务,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可改装性,并且多有合作的改装厂,这些合作的改装厂既进行生产型改装,也面向消费者进行注册后车辆的消费型改装。在维护汽车制造商品牌形象及产品品质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满足了改装车迷对个性化的追求。如奔驰授权改装厂BRABUS、Lorinser、IMSA,宝马授权改装厂G-POWER、AC Schnitzer,奥迪授权改装厂ABT,保时捷授权改装厂TECHART等。其中少数改装企业获得了汽车制造商资质(独立打刻VIN),在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KBA)备案。
据德国汽车改装协会了解,德国在用车的改装比例约为6%~8%,即260~370万辆左右。汽车后市场中的改装产品销售规模约为18亿欧元,其中独立的后市场改装产品销售占比约为40%~45%,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改装产品销售占比约为55%~60%,两者的竞争非常激烈。


二、德国汽车改装主要法律法规

德国关于汽车改装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是一部“改装法”,而是将改装车辆与普通车辆同等对待,都需要遵守道路交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德国道路交通安全法》(StVG)、《德国联邦道路交通执行条例》(StVZO),以及欧盟对车辆和零部件认证的相关技术法规等。(见图1)

《德国道路交通安全法》(StVG)第六条规定了德国联邦交通与数字化基础设施部(BMVI)在车辆和零部件管理以及在用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的法定职责,主要包括车辆和零部件认证管理、道路机动车辆的注册登记、技术服务机构管理等,这在法律层面确立了BMVI对汽车改装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德国联邦道路交通执行条例》(StVZO)是StVG下的执行条例,规定了道路车辆应当符合的一般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一般车辆登记、经营许可和型式认证、道路车辆的一般规定、处罚等。
德国对于汽车改装并没有专门的标准规范,产品只要能满足ECE或EC或国内标准规范对汽车产品和零部件的要求即可,如《关于机动车及其挂车以及车辆系统,组件和单独技术单元的批准和市场监督法规》(2018/858/EU,替代废除的2007/46/EC指令)。KBA为指导汽车零部件产品满足相关技术法规,获得汽车零部件ABE认证,特别以“绿名单”的方式,公布了可以获得ABE证书的汽车零部件种类和需要满足的标准规范。同时,德国技术服务机构会根据改装零部件情况制定认证技术手册,明确对改装项目的检测项目和要求、具体检测方式、注意事项以及参考的相关技术法规等检测人员按照规范的流程和要求进行改装车辆检测。(见表1)

三、德国汽车改装政府管理制度
(一)汽车改装认证许可
德国建立了以第三方认证为核心的改装管理制度。根据《德国联邦道路交通执行条例》§19.(2)的规定,如果对车辆进行改装,带来了型式认证车型的变化、可能对其他道路使用者构成威胁、车辆排气或噪音发生了变化三种情形,该车辆已经获得的型式认证和机动车登记证书等将失效,车辆所有人要到KBA指定的技术服务机构(如TÜV、Dekra、GTÜ等)进行认证。
对于改装后未改变车辆或零部件认证有效性的“轻度”改装,主要包括两种方式:①安装已获得认证或检测报告的改装零部件,车主根据零部件认证要求正确安装或安装后由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确认(一般不需要确认),然后凭零部件认证证书及(或)技术服务机构专家签字的证明文件(确认正确安装)向车辆登记管理部门提交上路许可申请。②安装未获得任何认证、非量产的改装零部件,消费者安装此类零部件后,需要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对零部件技术状况进行评估并确认进行了正确安装,并出具专家证明文件,凭相关材料等到车辆登记管理部门更新机动车登记证书后上路行驶。对于改装后改变车辆或零部件认证有效性的“中重度”改装,需要进行单车认证,认证合格后凭相关证书向机动车注册管理部门提交上路许可申请。

无论进行哪种改装行为,消费者改装后都要到车辆登记管理部门更新机动车登记证书第一部分,包括参数变更、特殊情况说明等,如采用经过认证的零部件进行改装,应在特殊情况说明中添加零部件认证证书编号。更新后的机动车登记证书、认证证书(或技术服务机构专家签字证明文件)等材料随时放在车内,以备接受检查。(见图2)

(二)改装企业管理
德国对改装企业不设置准入条件,按照一般企业管理,监管核心是产品及生产一致性,大的改装企业也可以申请VIN码,相当于于一家汽车生产企业。由于单独依靠改装业务很难维持一家企业的日常经营,因此,德国改装企业的业务范围一般不会只限于汽车改装,还会提供日常的维修、保养等服务,改装只是其业务范围的一部分。德国改装零产品认证信息会在KBA备案,以便KBA进行监管。
(三)汽车改装责任划分
一般情况下,改装企业与原型车企业承担各自认证部分的保修和售后服务。发动机性能改装等导致原型车部分认证失效,该部分保修条款自动失效,改装企业须重新获得新的认证并对该部分零部件提供保修服务。对于变更VIN码的改装,由改装企业重新进行所有项目认证(相当于新车认证),保修和召回责任也全部由其负责,但很少有企业这样做。
对于产品召回,在未改变VIN码的情况下,由原型车企业实施召回,改装企业有义务配合实施,KBA负责整个召回过程的监管。如果有证据证明改装零部件存在问题,需要进行产品召回,改装零部件生产商遵循和原型车企业同样的召回政策。
(四)汽车改装保险管理
德国对汽车改装保险并无特殊规定,完全由消费者和保险公司自主决定,改装车消费者可以与保险公司协商,根据不同的改装项目确定不同的保险费率,消费者也可以选择不将改装项目纳入保险范围。据德国汽车改装协会了解,在德国,一般的汽车改装项目并不会引起保险费率的变化,甚至对发动机功率提升了25%~30%的改装项目,改装车辆的保费也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一些非常昂贵的改装项目,车主需要和保险公司单独签署协议确定保费。

四、对我国汽车改装管理制度的借鉴
从德国汽车改装管理经验来看,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监管等手段,有效保障了改装车辆和道路交通的安全。我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保有国,汽车改装需求很大,所以应充分发挥汽车改装在扩内需、促消费、拉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积极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汽车改装管理制度。
(一)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汽车改装并非是现有行业的分支,而是一个新的行业业态。目前,既没有行业定义、属性,也没有行业主管部门。对于新的业态的管理,需要在现有汽车行业部门管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各部门有效协作配合的机制,从顶层设计方面解决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型改装面临的制度障碍。
(二)制定出台汽车改装行业标准
根据《机动车查验工作规程》(GA801—2019)规定,在不改变车辆长度宽度和车身主体结构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加装车顶行李架、出入口踏步件、换装散热器面罩和/或保险杠、更换轮毂、加装车顶行李架。因此,建议在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出台这五类汽车改装项目团体标准,明确相关改装技术要求及检验规范,并适时上升为国家标准(GB)或行业标准(QC)。
(三)开展改装零部件第三方检测认证
我国汽车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而改装件不仅涉及质量问题,还有可能由于加装改装件而引起整车安全性、行人保护等发生变化。因此,德国改装件认证模式值得借鉴。建议在中国开展改装零部件认证,推广质量可靠的改装件能够显著提升车辆安全性。而且,在产品前端进行有效审核能够有效提高改装后查验、年检的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风险。
(四)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和支持
德国汽车改装协会在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协调企业关系、规范市场秩序、培养改装人才、开展行业统计、宣传改装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国内汽车改装行业组织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其积极开展行业自律、标准制定和宣贯、人才培训、信息搜集、数据统计与分析、国际交流等工作,打造权威性高、专业性强、影响力广的汽车改装行业组织。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0年12月刊,作者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