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 > 行业资讯

落实碳中和、引领汽车新四化,五部委下一步准备怎么做?

2021年1月1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1) “云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和交通运输部等汽车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均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新发展格局与汽车产业变革”这一论坛主题,就如何落实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产业新挑战与新格局等,介绍了各自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及重点任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重点做好5项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肖亚庆

“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基于全新纯电驱动平台设计的车型成为主流,中国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占比超过了50%,部分企业产品实现了批量外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如何优化产业布局、更好保持供应链畅通,成为全行业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这也是未来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他表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技术强、产业强、设施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重点做好5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强链补链行动。围绕补短板、锻长板,编制行动方案,从供需两端发力,贯通技术攻关、平台支撑、示范应用三个环节,优化使用环境,推动品牌向上,全面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二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降低成本、提高安全及全气候适用等问题,发挥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开展技术攻关,加快车用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应用。

三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推动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鼓励换电模式等创新发展。

四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研究制定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路线图,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序开放代工生产,也要用好市场规则,推动提升产业集中度。同时要坚决遏制盲目投资现象,避免低效重复建设。

五是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全球汽车供应链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攸关的格局,要加强与各国和各方的开放合作,加快标准国际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开放性的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的4方面试点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 王蒙徽

“目前我们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展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工作,其中不少城市都申请开展智慧城市与智能汽车协同发展试点。这充分说明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汽车已成为城市生产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月1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充分考虑汽车发展的趋势及对城市的影响,特别是在城市和汽车都在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重塑汽车和城市的关系,最大程度寻找二者的结合点,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地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来解决汽车加速普及带来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停车难等“城市病”问题,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的空间。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先后在浙江宁波、德清,福建泉州、莆田,湖北武汉,广东广州等地开展了城市智能汽车基础设施和机制建设的试点工作。2020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一起开展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试点。据王蒙徽介绍,试点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1.探索建设城市智能化道路,支持车路协同发展。

试点城市在部分道路两侧建设了5G网络,安装了摄像头、雷达等感知设备和计算设备,提供北斗定位和高精地图服务,既能支持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示范,也能支持非自动驾驶车辆的智能化出行。

“目前武汉市已完成100多公里的城市道路智能化改造,德清县也完成了80多公里的道路改造。”王蒙徽建议,从试点情况看,车企要提供更多、更细的需求,使建成的智能化道路能更好运营起来。同时,设备供应商要加大研发力度,大幅度降低设备成本,从而降低智能道路建设的成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加强与试点城市、车企、运营商的对接,研究出台试点智能城市道路建设指南,进一步明确车与路在智能发展的功能分工。

2.建设车城网平台。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在主要省会城市建成了CIM平台,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建筑已经有了数字身份证,初步实现对建筑的数字化管理。在CIM平台基础上,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支持试点城市探索建设车城网平台,将城市道路设施、市政设施、通信设施、感知设施、车辆等进一步数字化,并接入统一平台进行管理,实现全面感知和车城互联。

从平台应用上看,基于车城网平台,可以对车辆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管理,对城市交通进行优化,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在试点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研究出台车城网平台建设技术导则,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感知设备的多元融合,推进CIM平台、车城网平台及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协同研发、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3.支持5G、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在城市开展多场景应用。

“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政府统筹力度大、见效快,完全有条件在5G、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走在全球的前列。”王蒙徽指出,试点城市基于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实际需要,不断释放应用场景,提供应用条件,促进新技术的落地,开展了智能网联公交、环卫、物流、出租车、自行车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据了解,目前莆田市在湄洲岛修建了自动驾驶观光体验线路,投放无人清扫车,自动驾驶观光小巴进行示范运营。福州市、泉州市运用新技术规范管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王蒙徽透露:“我们将总结试点的经验,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开展自主代客泊车示范应用和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试点。”

4.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多主体参与建设和运营。

王蒙徽指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加强引导,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和用户搭建创新平台,目的是探索形成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商业模式。

目前,试点城市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例如,武汉市政府与专业机构共同统筹规划,基于“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引入了20余家企业联合建设智能汽车基础设施。广州市推动城投集团、市地铁集团、市建筑集团等国有企业共同组建广州市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积极参与试点建设。我们将指导试点城市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创新运营模式,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着力打通堵点、难点,坚决遏制盲目上马等乱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林念修

“国内大循环将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扎实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将引导产业整体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双循环”要求我们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的联通起来,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利共盈。

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要求汽车产业坚持创新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林念修指出,近几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供需结构不匹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一些企业还不同程度存在。

他建议:“要主动顺应产业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健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积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要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完善产业投资和生产管理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要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开放、用好强大国内市场,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关于如何加快电动化、智能化战略转型,提升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林念修指出:

1.加快推进电动化。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碳减排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电动化方向不动摇,积极发展充换电结合、电池配置灵活、续驶里程长短兼顾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努力增强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增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的便利度,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有序发展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加强产业管理,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

2.协同推进智能化。

深入实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紧紧抓住产业智能化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政企、行业、央地协同合作,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六大体系。建立智能汽车基础技术平台,组织联合开发,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化能力,实现规模化应用。培育新兴市场主体,积极开展车载系统应用,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和车联网建设运行,加强数据服务和安全管理,推动形成新兴产业生态。

3.大力推进品牌化。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和创建中国汽车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中国品牌日”活动平台,提高中国汽车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增强品牌国际竞争力,逐步改变中国汽车出口占比长期偏低的格局。厚植品牌发展基础,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组织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装备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塑造一批世界一流的零部件供应商,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4.协同推进国际化。

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外企业要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形式、提升合作层次,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支持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服务全球的研发创新中心,积极参与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支持现有外资企业调整功能定位和产品结构,提高海外市场的辐射能力,与中方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支持中国企业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发挥零部件产业规模优势和体系优势,提升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为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贯彻实施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发展环境,林念修介绍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系统研究加强产业管理、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坚决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等乱象,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牵好降碳“牛鼻子”,近期做好9大重点工作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 李高

“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等”,“牵头开展2060年前碳中和战略研究”,“进一步地编制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2021年1月16日,在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国际论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汽车与交通转型”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了为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近期将重点推进的一系列任务。

李高表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将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据他介绍,近期,生态环境部将着力做好以下9方面的工作:

1.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把实现国家目标转化为地方、部门和行业的实际行动。

同时,生态环境部将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监督考核,要把达峰行动有关工作纳入中央环保督察。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持续推进实施,通过做好达峰行动这项重要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将牵头开展2060年前碳中和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业、重大政策和重要的制度安排,在今后一个五年计划接一个五年计划持续落实,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转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大机遇。

2.谋划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

要提出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衔接的有力度的碳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抓紧制定地方分解落实和监督考核方案。同时,生态环境部也将推动有关部门提出高质量、有力度的相关目标和措施。要进一步编制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逐步推动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强度控制逐步向总量控制过渡。同时,在“十四五”期间也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发展。

3.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

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经启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生态环境部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确保碳市场平稳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扩大碳市场参与的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逐步增加交易品种,更好发挥碳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作用。

4.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

一方面,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特别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合理控制煤电发展规模,加大散煤治理力度,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另一方面,要以更大力度推动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包括风电、太阳能的发展,完善新能源消纳机制,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5.持续强化节能提高能效。

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并严格执行重点行业、产品、设备等节能标准,推动重点单位加强能源管理,支持重点和新兴领域节能改造升级。

6.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行动。

推动打造现代化低碳工业体系,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实施低碳化改造,大力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行低碳产品认证。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优化运输结构,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降低交通领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建筑。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

7.进一步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实施天然林保护、沙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增强森林、草原、湿地、农业用地、海洋的储碳能力。

8.努力提升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意识。

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消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良好的氛围。

9.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建设性推动2021年底将在英国的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积极的成果,推动发达国家落实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的承诺,促进《巴黎协定》全面、平衡、有效实施。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将进一步推动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交通运输部:4大举措落实行业“碳”目标,国家级城市“治堵”文件将发布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 蔡团结

“在交通运输领域,特别是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配送,在港口、邮政快递以及机场内部相关装备方面大力推广应用,初步统计,2020年年底行业推广运用的新能源汽车规模超过120万辆,每年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 2021年1月16日,在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国际论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汽车与交通转型”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透露了以上情况。

关于如何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蔡团结介绍了4点想法。

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努力实现公众出行的低碳化。

据了解,交通运输部已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等,明确到2022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的服务体系。蔡团结表示:“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也是碳排放强度最低的机动化出行方式。推动绿色出行发展,必须把公共交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种绿色出行方式。”

具体而言,交通运输部将深入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以公交都市创建为载体,培育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新的发展方式,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更加制度化、常态化。“目前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正在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将引导更多的公众优先选择城市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蔡团结介绍说,目标是到2022年力争60%以上的创建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绿色出行服务的满意率不低于80%。

2.要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努力实现货运物流的低碳化。

蔡团结表示,“我们将大力推进港口集疏运绿色升级,抓住港口这一关键节点,在倡导铁路和水运等节能低碳集疏运方式的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管道、封闭管廊和新能源车辆等绿色集疏运方式和载体,狠抓焦炭、矿石等大宗货物输港运输方式的调整,加快构建以绿色运输为主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蔡团结表示,我们将从运输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积极拓展运输结构调整的重点货类,深入挖掘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的潜力,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更大成效。

3.要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努力实现运输工具的低碳化。

蔡团结表示,交通运输部将把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碳达峰行动的重要举措,紧盯目标任务,系统推进工作。持续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依托公交都市建设、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及绿色出行行动等载体,用好用足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营补贴政策。

“一些冬季极寒的城市一味强调出租汽车电动化,但(电动汽车)在冬季使用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出租车驾驶员的里程焦虑、充电焦虑等等,服务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针对近期各方关注的电动汽车冬季使用问题,蔡团结特别指出,应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新能源车辆类型,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即要根据当地情况和气候条件,结合群众的市场化选择推动,不宜一味强制的行政推动。

在安全方面,蔡团结强调要持续强化运营安全保障,督促指导各运营企业加强新能源汽车运营监测和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此外,交通运输部还将持续支持完善充电设施布局,推动加快新能源公交车的充电设施建设,引导在城市群等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超快充、大功率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有效满足车辆充电需求。

他呼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持续提高电池、电机、电控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发展性价比更优的产品,也希望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充换电基础设施先行。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营造良好环境。”

4.要加强交通拥堵的综合治理,努力实现路网运行的低碳化。

当前,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普通民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蔡团结透露:“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从2019年开始,交通运输部用一年多的时间全力推进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目前实现487个省界收费站如期全部取消,省界收费站拥堵已成为历史,全网运行效率大幅度提高。”

他还指出,相比高速公路拥堵,更加严重的是城市交通拥堵,而且成因错综复杂。

交通运输部就治理城市交通拥堵这一世界性难题,提出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据他透露:“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意见,拟以国家的名义发布,主导核心就是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通过城市的合理规划来合理布局产业、公共服务和居住设施,从源头减少出行总量和缩短出行距离。”

在具体解决办法上,要完善城市交通设施,统筹城市路网、城市交通枢纽和快速通勤交通系统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线网布局,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蔡团结特别提出:“基础设施建成以后的运营更重要,包括交通的疏导、诱导、管控等。”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也是重要举措之一。蔡团结表示:“交通运输部将城市公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将城市资源更多给予公交,持续打造慢行交通系统,完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网络,保障步行和自行车的路权,提高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比例,特别是中心城区、核心区要更加注重完善慢行交通系统,让人民群众慢下来,不要变成一个熙熙攘攘的交通要道。”

此外,也要加强交通需求管理,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加强对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常态治理。具体而言,要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和停车的精细管理,做好停车位的供给。

“一味靠扩大供给永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要推进停车位供给侧改革,在核心区除了满足常住人口的停车需求以外,更多的要考虑减少相应的停车位供给,让更多的人不开车去中心区。”蔡团结指出,要推动实施与公共交通供给能力相协调的差别化停车供给政策,推动集约化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实施错时停放。同时要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优化和改善城市交通的出行信息服务,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城市交通的精准治理,并通过大数据的反馈,再反过来优化调整城市交通供给,必要时也可调整城市交通相关规划等。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