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智能网联商用车计算基础平台的落地与实践

  2025年3月26日-28日,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以“开辟新赛道,汇聚新动能——发展商用车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采用“1+1+6+N”模式,即1场闭门会议,1场开幕式暨主旨会议,6个主题分会场和其他相关对接、展示等活动,旨在深入分析商用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探讨商用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其中,在3月27日下午举办的“主题分会场一:智能网联商用车‘车路云一体化’”上,国汽智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高级总监冯刚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国汽智控的,冯刚。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智能网联商用车计算基础平台的落地与实践》。分享分为三部分,一是关于商用车的“智驾平权”的话题。二是计算基础平台产品是什么和产品方案如何应对商用车智能化的难题。三是我们一些的落地实践的经验分享。
  一句话介绍,国汽智控是成立于2020年,总部位于北京亦庄,智能网联汽车的高科技平台公司,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基础平台及开发系统的研发、市场化落地及生态构建,建立的“平台化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分层解耦模块化全新开发模式,帮助车企和合作伙伴高效定制开发,降低难度和成本,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落地。
  今年开始,大家经常会看到这个热词,“智驾平权”、“全民智驾”,可以说2025年是“智驾平权”的元年。大家也在讨论什么是“智驾平权”,这里有核心两点,一是通过技术上的创新,二是通过成本上的控制,让高端车型具备高阶自动驾驶搭载到各个档位车型上去,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简单来说就是,加配不加价。
  今天中午搜了下几家商用车OEM的网站,已看到商用车OEM的官网上显著标识出“开启商用车全民智驾的时代”,看来,全民智驾的风也已吹到了商用车。
  商用车OEM官网打开,你会发现丰富的车型。关于商用车的高阶智驾普及,会遇到更多的技术难题。首先是平台化难。由于商用车的车型多、款型多、用途多,难以实现统一的平台化技术方案。其次,单款车型的规模化有限,导致在此规模下不能有效的降低和分摊各项成本,如零部件采购、软件开发、数据采集、算法适配的成本都非常高,由于每个车型的可投入资源有限而车型间差异大,标定、调优、测试验证周期长,对应系统整个开发周期较长。
  第三点是黑盒子模式,OEM依赖国内外传统Tier1,大多是黑盒子交钥匙工程。同质化,且开放度不够,OEM诸多特色算法,面对黑盒子方案,体验感好、有特色的差异化难于实现
  。最后是车主体验低。和商用车OEM交流,为何不做智驾功能或高阶智驾,更多反馈是市场的需求不足。其实,是个互相循环关系。由于咱们商用车车型在智驾投入的成本和资源有限的,功能体验一般,车主对这个功能的感受和认可也有限,认可有限导致需求和改善需求的投入也不足的。我认为商用车要实现智驾平权或高阶智驾的加速普及,需要通过计算基础平台这样的产品去推动和实现。
  我们说的计算基础平台及开发系统,有五部分配套组成。分别对应是智能汽车操作系统(ICVOS)、计算基础平台硬件(ICVHW)和图形化开发工具(GAASD)、集成测试平台、数据闭环平台。在计算基础平台这块,国汽智控既是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参考架构的核心定义者,也是该参考架构的产业落地和引领者。
  计算基础平台产品打开看,产品是分为图上的1+2+3。其中1就是软件部分,就是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功能软件两部分。软件下面,2是差异化的分布式异构的硬件平台。第3是面向车辆行业传统软件开发工程师的习惯,配套有高效的图形化开发工具。这些产品组合后,用于支持OEM和Tier1的客户和应用开发者进行高质量、高效率、差异化的各个应用软件。
  硬件平台,我们主要围绕在国产化的大算力芯片平台,以华为、黑芝麻、地平线的为主。因为智控是一家平台加生态的公司,我们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各个产品功能都自己研发,包括系统内核、部分中间件服务,我们也是集成第三方合作伙伴。同时,在应用软件部分初了自研,也有行业优秀的算法公司共同合作共建。在场的各个企业与合作伙伴,如有对应好的模块或产品,也欢迎跟我们分工协作,整合到我们的计算基础平台及开发系统中来。
  功能软件部分从图中的颜色和大小就能看出,是我们着重发力的部分。功能软件包括了应用支撑层、功能中间件以及数据抽象层,其中应用支撑层进一步细分为算法/模型库和基础服务模块。功能软件用于支撑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共性的算法组件和服务,平台既有内置的高质量组件,也支持客户手写代码的导入。后续还能支持模型生成式特性的。架构图右边是图形化开发工具。同时,去年我们新增了数据闭环平台的产品组成。整套计算基础平台产品,已经在主流的乘用车和商用车OEM厂商在进行量产实践和落地应用。
  软件部分,既智能汽车操作系统(ICVOS)部分展开的话,面向智能驾驶开发的共性功能服务,如平台抽象、传感器抽象、OTA、诊断、通信中间件、数据流框架等,这些功能服务对于每一家来说不需要把这些基础能力全部做一遍。比如安全监控功能服务,应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件的安全性监控和异常场景下的应对和降级处理,这需要多个项目和工程实践,通过经验逐渐积累,我们把这些功能都提炼出来和开放出来,让大家聚焦在核心业务的功能设计和开发上。
  软件系统的几个特点,包括易用性、平台化、高可靠、高实时、模块化等。这里对应分别特性的描述,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明。
  硬件平台部分,图上是我们当前已支持的中高算力的硬件平台,面向不同的场景和成本,会对应设计出完整的软硬件一体的套餐和样板间方案,用户基于自己的需求,进行快速的选型。这是我们的图形化开发工具,相当于把高阶智能驾驶的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开发、集成、部署、调试等应用到的各功能集成在一个统一的图形化开发平台里面。
  通过该开发工具,用于快速完成应用的开发、调试、标定、性能监测、一键部署等功能。有些客户已有成熟、高质量的手写代码,可以通过内置的代码扫描工具,扫描和导入到该平台里面,统一的版本管理和高效使用。通过完整的软硬件一体的方案、样板间套餐和图形化开发工具,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节约了商用车的智能驾驶开发的时间、人力的投入,同时因为整个规范性的平台与工具,提升了对应产生的质量。
  智驾技术也持续在快速发展迭代,随着更多数据驱动的功能场景和端到端方案的落地,既满足我们内部研发需要,也支持客户的场景应用,增加了对应的数据闭环平台产品。目前,我们也在配合两家国内外的OEM,从0到1推动商用车的数据闭环建设。
  这是今年我们的产品战略和Roadmap。整个产品路线形成双轮驱动,之前我们更聚焦于共性的产品研发和提供,从去年开始也以Tier 1的身份进行完整的交付。因为我们希望打造出商用车行业智驾开发的最佳实践,所以也需要我们自己去应用自己的产品进行经验积累,并更好的迭代和打磨计算基础平台的产品。
  关于商用车智驾的平台化方案,这是我们的一些设计和思考。我们和多家主流的商用车OEM多次交流,构建出面向商用车的智驾平台化解决方案。包括对应轻卡、固定路线公交、大巴、商用客车、重卡等车型设计出平台化的解决方案。在面对商用车造型外观、车辆高度差异大,行驶过程中颠簸大和载重差异的情况,设计了适配更大的安装高度范围的传感器方案,面对商用车开发阶段的数采成本高,提供了对应的多车型的数采方案。同时,在感知等算法的设计上,也对不同车型、高度对应改进,提升了比较好的鲁棒性。整体的目标,都是如何通过平台化方案,实现软硬件方案、数据、算法等的复用,同时考虑不同配置之间的升级,怎么做完整的商用车平台化解决方案是我们持续要考虑和改进的事情。也欢迎大家和我们多多交流和分享。
  这是我们面向商用车整套的软件架构,可以看到实现软硬解耦、软软解构的多层的软件架构方案。整套软件架构方案,对OEM而言也是开放的。因各家OEM的产品发展阶段和自研的技术团队积累也是不同的,在实际的方案应用中,双方会有个打磨的过程,形成适合双方情况的分工边界和分工。基础的、共性的是我们来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部分,可以合作伙伴、生态伙伴、客户自研共同去做的。
  这是我们实践和落地的几个案例。一个是重卡,从这个框架分工可以看到,并非所有的工作都是国汽智控来做的。我们给商用车的客户提供包含传感器在内的软硬件一体的计算基础平台方案,PNC模块是客户已有积累且更擅长的部分,就是开放接口和能力给他来自己研发。
  这个是L3的BRT巴士,在郑州金融岛明可以实车体验L3的BRT,是基于国产大算力域控做的一个完整方案。整个路线大概是40多公里,包含20多个上下站点,包括全场景开放的城市道路环境。
  这是对应的L3 BRT的一些实车视频。可能大家经常看到觉的有些片段化和经过剪辑的,我也是是准备这段20分钟的一镜到底的实车视频。但因时间原因,可能没法放完,欢迎大家联系和预约进行体验。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实践和分享,这是我个人的微信,对我们公司的产品,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加我微信交流,好,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