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超:关于内燃机的思考与未来布局

  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技术领袖峰会、多场主题论坛、N场行业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15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1日下午举办的“第七届全球汽车技术发展领袖峰会”上,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副院长赵慧超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作为新能源汽车战线上战斗的一份子,今天也看到很多老领导,竺总、付炳锋会长原来都是我们老领导,也是倍感亲切。今天按照付炳锋会长的要求我讲一些比较务实落地的东西,我今天讲的是一个专题,大家都在讲自动驾驶、讲端到端大模型,但是我们的基础还是要关注的,我们就回到原点——内燃机,看看内燃机这块大家怎么去思考和未来要怎么布局,包括我们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双碳”是推动电动化转型的核心动力,但是现在应该反过来思考一个问题,现在“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已经获得了政策上扶持,包括资金上已经做了很多扶持,现在成效应该来说是显著的,但是我们在达成“双碳”目标的同时,如何实现代价最小化呢?让行业少损失、少做无谓的重复性投入,需要有一个宏观把控,也需要业内各个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一个理性的布局,因为我们传统的产业其实投入也是比较大的,它也需要有一定的转型升级。
  从数据来看,不同的动力形式对整车碳排放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靠不同动力形式的均衡性发展去实现我们的碳达峰和碳中和。
  从中国和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来看,长期情况下仍会多种路线并存。这种并存最终还是市场驱动为主,为什么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呢?我们多种地域的需求、多种不同的政治环境、不同的国家能源形式、能源获取包括这些用户的使用习惯等等都会导致我们用户最终选择是多元化的。既然它是多元化,我们肯定都要同步均衡发展,也不可能是谁压倒谁,同样面对市场竞争,我们的内燃机技术仍然还需要进步。
  从整车角度,整车代表我们跟用户直达的主要素,对于内燃机来讲就是成本、性能(动力性、经济性、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等等)、重量、体积都是我们需要持续去做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多元化的需求,我们不可能每个发动机建一条生产线,所以还要同时考虑模块化和归一化。
  还有一些驱动力在鞭策着我们做技术进步,比如说现在的排放升级,国七排放法规把一些重要指标都进行了大幅度加严,现在能做的是对原排和尾排的双优化,还有一点国七来了以后对于一些机型的燃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做比较大的变革,我们未来动力性和经济性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对发动机做全面的技术升级。在这种升级过程中我们有两种选择:
  1.直接用电动化替代现有ICE,混动车型有电加入以后,发动机工作时间就大幅减少,这是一种方向。
  2. 另一种方向是在现有ICE基础上怎么做加法,各个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自己的选择
  一汽红旗作为一个传统车企,也面临着比较困难的抉择,我们现在是多种技术路线延续发展。
  税收方面,不管是购置税还是消费税政策,将来可能要逐渐收敛,或者油电平权,我们需要考虑将来消费税的征收是一个什么样的导向,现在有两种方向,一种是按整备质量征收,车越轻则代表排放越少,另一种是直接计算生命周期的排放,但是这种计算比较困难,并且准确性和公允性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或者说容易遭到质疑。我们认为,按整备质量征税更容易实施,因此紧凑化和轻量化就成为了发动机发展的重要方向。
  碳中性燃料方面,无论是技术路径还是产业生态都是全新的,现在用醇类燃料作为替代燃料,做示范运行。但未来的产业生态以及与之对应的专项技术是不同的,后续我们不能光做这种替代燃料,我们要面向真正的绿色合成燃料做相应的内燃机技术储备,所以后续我们要持续关注并且储备,并把这个技术做深度、做透。
  前面说了内燃机发展的驱动力,接下来聚焦内燃机的发展方向:
  1.运行高效化。这是内燃机本身的核心竞争指标,虽然电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发动机用得越来越少,但我们仍要不断的在这方面去做技术提升。一方面这个指标代表着企业的开发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水平也可以让我们付出不算太大的代价就能够实现效率提升;同时,用户对这方面也比较关注。我们不能通过做加法的方式去提升,做加法的意义是很小的,我们应该去做什么呢?是要根据内燃机实际的运行工况做专项高效化的攻关,不同发动机的实际运行工况是不一样,对于ICE和小电量的HEV,发动机还是面工况,到大电量混动以后,不管是PHEV还是REEV,都是线工况,对于特殊的或专用的使用场景,发动机作为纯粹的增程器,为了提升续航里程,发动机是点工况,不同的使用工况,发动机的开发方向就要有所不同。
  2.体验舒适化。我们国内用户对于NVH要求是最高的,刚才跟广汽吴坚总我们也沟通了,下一步发动机NVH体验是一个比较核心的关注点。未来在发动机排量上可能会有变化,如果不按发动机排量收税,就可以使用更大排量的发动机,这样发动机在缸径冲程、长宽高方面可以做一些突破来提升舒适体验。
  3.发动机小型化。内燃机的创新发展方向是很广泛的,针对小型化就能够展开非常多的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如果能够把发动机小,对于整车来讲几乎全是好处,没有坏处,所以肯定是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4.模块归一化。我们目前也面临着下一代内燃机的开发,面临着内燃机的转型,我们现在有机会从原来被动的防守(根据需求开发新机型),转成正向系统思考,做一个通用化、模块化的机型,我们的零部件也要尽可能归一化,去提升规模效应。
  5.燃料多元化。我们认为重点关注的是一些耐冲击、耐高压的新材料技术突破,还有一些相应应用技术,以及和燃料特性相关的技术。
  总体来说,未来我们要做一个全新内燃机,在多种需求驱动下,内燃机会有较大的变化和焕新,在节能、空间、体验、模块化、清洁水平等方面全方位进步,并且持续降本,降低企业成本压力。
  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