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碳中和浪潮成为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汐,中国“双碳”目标作为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承诺,正推动新能源汽车赛道发生一场静悄悄的范式革命。纯电动汽车已超越“替代燃油车”的单一属性,在V2G(Vehicle-to-Grid,车网互动)技术的赋能下,化身能源互联网中跃动的“活性节点”;而曾以“续航无焦虑”为卖点的增程式汽车,虽在销量高增长背景下仍具市场热度,却在技术天花板与能源安全的双重约束下渐显其局限性。这场关于未来的博弈,不仅是两种技术路线的角力,更折射出汽车产业在能源革命中的战略抉择。
V2G:纯电动汽车的“能源双向奔赴”
如果说传统汽车是“石油的单向消耗者”,那么纯电动汽车正在成为“能源的协奏者”。V2G技术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让纯电动汽车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吸纳能量”,在高峰时“释放价值”,完成从“被动消费者”到“分布式储能单元”的蜕变。
在广州V2G试点社区,居民正体验着这种互动价值:以主流70千瓦时电池包为例,用户保留40%~50%电量满足出行需求后,可在0:00-8:00约0.17元/度电价的用电低谷期充电,在15:00-17:00约0.96元/度电价的用电尖峰期反向送电。扣除15%充放电损耗后,每日实际向电网输送20-30千瓦时,单月峰谷价差收益约450-700元;叠加2025年试点阶段2元/度的政府补贴,月均总收益达1500-2000元。这种模式不仅让用户获利,更赋予电网弹性,成为电网的“智能缓冲器”。
政策层面早已为此做好前瞻引导与系统布局。2023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25年建成5个以上V2G示范城市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项目,推动新能源汽车成为电化学储能“主力军”。反观增程汽车,因燃油系统的存在,始终跳不出“燃油发电-电池储电”的封闭循环——如同被嵌入在化石能源的“围墙”中,难以融入能源互联网的大协同。
从全球看,V2G的规模化应用已箭在弦上。国际能源署(IEA)、全球市场洞察公司(GMI,Global Market Insights)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车辆到电网(V2G)市场规模已达到亿美元量级(具体数据因机构统计口径差异略有不同);展望未来,该市场在未来10年内将维持30%~50%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这一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各国能源转型与交通革命的深度耦合,一场关于“车网协同”的全球竞逐已悄然拉开序幕。
在这场竞逐中,欧洲率先以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撕开规模化应用的突破口。挪威卑尔根的居民社区里,500辆电动车组成“移动储能军团”,冬季用电高峰时每天向电网反向输电1.2万度,相当于为2000户家庭供电;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车企与电网公司共建虚拟电厂,通过V2G技术让电动车集群提供150MW调频服务,响应速度比传统电站快3倍。
欧洲的先行探索为全球提供了范本,而北美与亚洲则以更具本土特色的路径加速追赶。北美市场同样激进:加州立法要求2027年起新售电动车需标配V2G功能,目前已有1.2万辆车接入电网调度系统,在2024年夏季用电危机中,单日放电量峰值达50万度,直接拉低峰谷差18%。亚洲则加速追赶,韩国计划2026年前建成100个社区V2G试点,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已实现电动车与家庭光伏系统的智能联动,用户通过放电每年可额外收益约3000美元。
从北欧的社区储能到东亚的户用联动,这些散落全球的实践正编织成一张重塑能源格局的网络。V2G正从技术概念蜕变为能源系统的“弹性缓冲器”,其爆发式增长不仅是市场的选择,更是全球应对气候危机、重构能源秩序的必然路径——当每一辆电动车都成为流动的储能节点,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图景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绿电消纳:纯电动汽车的“零碳基因”
当V2G打通能量双向流动脉络,绿电消纳更让纯电动汽车与“双碳”目标达成基因层面的深度契合。这种契合在具体场景中生动生长,比如浙江安吉的光储充换电站里,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流注入电动车电池,完成“从阳光到车轮”的零碳闭环。该项目年发电量432.8万kWh,可供1000户家庭使用一年,更通过“就地生产、就地消纳”降低周边电网负荷40%。每块电池都是绿电的“临时仓库”,每一次充电都是减碳的具体行动,让“双碳”目标从宏大叙事落地为日常实践。
宁夏闽宁镇的“纯绿电小镇”,则展现了纯电动汽车与绿电体系协同的系统性探索:通过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系统,光伏、风电与储能资源被精密编织成智能绿电网,而纯电动汽车在此不仅是出行工具,更化身“流动的储能单元”,动态消纳清洁电力——全年由此减排二氧化碳7.32万吨,相当于400万棵树的年固碳量。这种“绿车充绿电”的闭环模式,正从社区实践升级为全球减排核心路径,从微观到宏观的融合让“双碳”路径愈发清晰。
国际能源署(IEA)在《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中明确指出,随着纯电动汽车普及,我国日均减少的石油需求可达250万桶,这一贡献将占全球交通领域减排量的5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增程汽车的技术路径。其“燃油发电补能”的底层逻辑,与绿电转型存在天然矛盾:即便80%的使用场景依赖纯电模式,仍需保留燃油储备以应对长续航等极端场景——这种“燃油依赖”的设计,注定使其难以摆脱化石能源的束缚。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测算为此提供了注脚:若增程汽车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年新增石油需求将达1200万吨,规模相当于我国一个中小型油田的年产能,意味着需额外进口同等规模的原油。
这种燃油需求的刚性增长,与我国能源转型目标形成了明显张力:一边是“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42%”的产业规划,一边是增程技术路线带来的汽车对石油依赖的“难以割舍”。
增程式的“双重枷锁”:技术天花板与资源错配
增程汽车的走红,曾被视为“破解续航焦虑的最优解”,但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其“油电并存”的底层设计矛盾逐渐凸显,形成难以突破的“双重枷锁”——技术天花板的桎梏与资源错配的困境。
第一重枷锁源于增程器的技术天花板。当前主流增程器依赖米勒循环技术冲刺热效率。但活塞微观设计、排气歧管热电模块等“边际改进”难破根本性瓶颈。而低温环境更让这一技术短板暴露无遗:某自主品牌工程师坦言,-30℃时增程器发电效率骤降15%,极端场景下的效能衰减进一步限制了其适用性。
比技术瓶颈更值得警惕的是,增程路线面临资源错配问题。据EVTank《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2025年国内车企增程式研发投入占比显著高于三电技术,这种投入倾斜容易导致增程技术陷入“燃油机优化”的路径依赖。例如,某车型为提升0.5个百分点热效率,需通过复杂设计回收5%废热,成本高昂却难破发动机的物理极限,更挤压了纯电核心技术的研发空间。某头部车企2024年财报披露,其增程项目研发投入占比从10%跃升至30%,固态电池团队预算则同步削减,这种“重过渡、轻突破”的倾向,正在延缓纯电技术的迭代节奏。
纯电技术的“降维打击”:从补能革命到生态重构
当增程式还在“燃油优化”的路径中徘徊时,纯电动汽车已迎来“全链条技术突破”的爆发期。这种代际差距不仅体现在补能效率等性能指标的跃升上,更推动汽车产业从“单一出行工具”向“能源生态节点”全面重构。
补能技术的突破正彻底瓦解“续航焦虑”。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量产,能量密度可达500Wh/kg,10分钟快充即可增加300km续航;比亚迪的复合电解质技术则将电芯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为1000km续航车型铺平道路。充电网络的迭代同样迅猛:2025年中国充电模块需求将突破300万台,液冷散热、50~1000V宽电压技术成为主流,北京市规划年底前建成1000座超充站,主流车型充电时间将缩至15分钟。随着纯电动汽车的补能效率直逼燃油车,增程式曾依赖的“长途用油”的最大优势,正被持续蚕食。
如果说补能技术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的“出行痛点”,那么智能调度技术的发展,则让其深度融入“全局能源优化”的生态网络。在杭州试点中,华为盘古能源交通大模型通过生成式AI分析10万+设备数据,动态匹配充电需求与电网负荷,使峰谷差降低22%;“车位到车位”领航辅助结合V2G技术,更让每辆纯电动汽车都成为响应灵活的“智能能源节点”。相比之下,增程式的能源管理则始终局限于“车内部循环”,既无法参与电网调峰,也难以消纳绿电。
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选择”:纯电为主的格局不变
技术路线的较量,终究要在政策导向与市场选择的双重天平上落定。
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率先锚定了方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将纯电动汽车列为核心发展方向,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被纳入多元路径,其长期权重随基础设施完善逐步降低。这种导向既体现在准入门槛的细化上——上海、北京等地收紧绿牌政策,要求插混车型CLTC工况纯电续航≥50km,间接抬高了增程式的进入门槛;更落实在基础设施的布局中——国家电网计划2025年建成1000座超充站,覆盖95%高速路网,为纯电动汽车的普及铺就“快车道”。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减少石油依赖,推动绿电消纳,纯电路线显然更契合“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
政策的导向为产业定调,市场的反馈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趋势。随着充电设施持续完善,纯电车主复购意愿将持续高于增程式车主,市场用脚投票的倾向愈发明显。更关键的是成本趋势:行业普遍预测,若技术迭代按预期推进,固态电池价格有望在2028年降至100美元/kWh,纯电车型的价格优势可能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增程式曾依赖的“性价比”卖点,在技术迭代中难以持久。
从政策锚定到市场响应,双重力量的叠加已让“纯电为主、增程为辅”的产业格局逐渐清晰。
总之,在充电设施尚不完善的阶段,增程汽车扮演了“降低新能源出行门槛”的过渡角色—―它以“油电并存”的设计缓解了早期用户的续航焦虑,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缓冲。在“双碳”目标的罗盘指引下,“纯电为主、增程为辅”的产业格局将成为能源体系向零碳转型的最优解。
注:本文作者系北汽集团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创造中心,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