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民:发掘创新成果,促进整零对接

汽车行业正迎来创新大潮,这对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大好的发展时机,就看如何把握这股新潮流。针对相关问题,《汽车纵横》采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

最新技术发展“观察哨”
《汽车纵横》:2021年10月中汽协在重庆成功举办了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并首次发布了20项“2021中国汽车供应链优秀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均来自汽车供应链领域的主流企业,在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请问这批优秀创新成果有何特点?
罗军民:这是我们今年汽车供应链大会的一大创新点。我们发掘的这20项供应链优秀创新成果覆盖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低碳化等领域,比如集成电驱动总成、高安全无钴动力锂离子电池和线控底盘技术等,代表着中国汽车供应链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尤其线控底盘技术,过去大家关注不多,这次由我们首先推出后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同时,我们首次在汽车供应链大会上发布和推介这些优秀创新成果,并且现场进行了展示,直接推送到整车企业,促进“整零”对接,帮助它们尽快转化成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另外,发掘创新技术,推介创新成果,也是我们汽车供应链大会的重要使命。
《汽车纵横》:它们能给行业发展带来哪些新的启示?
罗军民:过去我们汽车供应链存在一些断点或短板,但伴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迎来了百年未遇、换道超车的发展机遇。从这些优秀创新成果来看,我们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一些核心技术已经开始冒头,并逐渐获得市场应用机会。所以,只要我们供应链企业沉下心来发展,铆足劲创新,实现“补短铸长”就大有希望。
《汽车纵横》:下一步,中汽协对汽车供应链优秀创新成果评审项目发展有何计划?
罗军民:今年我们发布了首批优秀创新成果,但这个项目启动较晚。尽管如此,但汽车供应链企业参与热情依然很高,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今年参与这项活动的企业现在就开始询问我们2022年的计划,希望继续参与。现在很多整车厂对这项活动也非常支持。
其实,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过程,所以我们也将从更广更深的范围去发掘和梳理技术创新成果,并把它们更好地推向市场,促进整零对接,让它们尽快转化成中国品牌的竞争力。这是我们2022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同时,我们计划2022年初开始启动这个项目,并发动我们协会的分支机构共同参与。此外,2022年我们还将编制和发布汽车零部件发展蓝皮书。

要始终保持开拓者心态
《汽车纵横》:创新成果转化历来是各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痛点之一。就汽车行业而言,在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方面,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之间“整零”合作与发展的难点在哪里?
罗军民:首先,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背景下,汽车新技术发展催生新赛道,“整零”双方合作需要重新适配供需。比如,智能驾驶芯片操作系统过去没有,市场上找不到,需要原创,这样“整零”双方一定时期内供需容易“失盲”。其次,目前中国汽车供应链正处于重构过程中,“整零”双方如何摆脱对过去供应链的依赖路径成新难点。在供应链升级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断点或短板,比如近来出现的缺芯危机影响全球汽车产销就是如此。最后,零部件企业作为供给方,当其最新技术成果出来后可能遭遇一时找不到“接盘者”的窘境。其中原因比较多,比如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或者彼此缺乏信任,或者需方担心新技术风险等。
《汽车纵横》: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为破解这些难题,你有何建议?
罗军民:过去大家对供应链的重塑动力不强,因为有现成技术可以直接拿来用,而且别人已经验证过、使用过,即使是跟随,日子也过得很好,没有太大风险。而现在我们到了并跑甚至超越的时候,发现供应链不再像过去那样了,很多新技术没有现成的。这时,我们必须要有开拓者的思路和心态,尤其整车厂要用这种心态来打造自己的供应链,否则永远是个跟随者,无法做到领先。所以,车企要转变思想,提升认识水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做拿来主义者。
从零部件供应商来看,以前大家只需按部就班,主机厂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自我创新的驱动力不足。而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市场环境发生巨变,不一定完全由主机厂引领,零部件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需求,并与主机厂协同创新发展。
作为行业组织,中汽协可以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发挥“整零”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内继续推选汽车供应链优秀创新成果,并把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推介给整车企业,让“整零”高效地对接起来。

到了必须自主创新的时候
《汽车纵横》: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是中国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这其中是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是否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是关键。对此,你有何观察和看法?
罗军民:第一,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仅靠内循环就可以支撑起很大体量,这对供应链发展极其有利,也有利于中国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基础。但我们对汽车供应链发展要有清醒认识。目前全球汽车供应链加速重组,但强者恒强的格局尚待突破,全球汽车供应链TOP10还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第二,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供应链完全自主,而应该追求自主可控。比如芯片是典型的全球产业,没有哪个国家独具全产业链,需要依靠全球力量。其实,美国也并非掌握着芯片全产业链每个环节,其自有产能只占百分之十几,其余都要依赖国外,但其掌握了芯片的设计,甚至设计工具,仅这一点就足以卡住其他国家的脖子。所以,我们并非所有东西都要自己生产,但需要把关键的核心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确保不被别人卡住脖子。
第三,现在我们走进了全球汽车市场中央,成为主角,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所以,中国汽车行业企业不是要不要技术创新的问题,而是必须、如何自主创新的问题,要拥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以芯片为代表的新一代核心技术,关乎汽车产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我们必须掌握。我们不必面面俱到,但在关键的核心技术能力方面必须要有话语权,这样才能不被别人卡脖子,或者说可以拥有强大的谈判筹码。
第四,现在汽车行业已进入融合创新时代,所以我们不必再单枪匹马干创新,而应该保持开放、协同创新的状态。
《汽车纵横》:保持持续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零部件企业来看,保证持续创新能力的最大障碍在哪里?
罗军民:长期以来,我们对零部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尤其改革开放之初,各方面对整车发展足够重视,但对零部件尤其核心零部件缺乏深刻认识,对其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关注,投入不足,再加上当时产业基础薄弱,核心零部件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或者依赖外方技术输入,失去了战略发展机遇,导致今天国内汽车供应链仍然存在“断点”和“短板”。
其实,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率先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后,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某程度上失去了跟随整车企业一起做大做强的机会。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总体量也很大,但并没有成长出如博世、大陆等特别强的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零部件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造成的。我们对整车发展的热情非常高,很多资本涌向整车项目,因为整车项目投资回报更快、更高。所以,要做强汽车产业,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关键零部件的发展。

汽车行业迎来创新大潮
《汽车纵横》:伴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数字化等发展,整车厂纷纷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这给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顺应汽车行业发展而言,目前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厂在技术创新层面亟需在哪些方面突围?
罗军民:进入“十四五”时期,汽车产业迎来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新机遇。企业要抓住产业重塑契机,补短板,突破“缺芯少魂”瓶颈,掌握更多核心技术;铸长板,做强领先优势领域,培育更多独门绝技,打造自主可控汽车供应链。
但要确保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关键的核心零部件要掌控在自己手里。强大的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强国之基,需要政、产、学、研、用全方位的关心和呵护;同时,与整车相比,零部件发展更加需要坚定的战略决心和长远的战略定力,更需要企业家情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创造了“换道超车”的新机会,也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创造了后来居上的绝佳机遇。我们要“耐住寂寞”,苦干实干,一定可以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还应该明白,过去企业闷头搞创新也有机会,但现在创新离不开协同。同时,搞技术创新需要资本支持,也需要坚持,因为创新不是今天投入明天就有产出,需要持续很长时间才可能有产出,所以能否挺得住,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汽车纵横》:这给零部件企业发展又带来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罗军民:现在到了只有创新才能生存与发展的阶段。在传统赛道上,我们干不过那些国际大零部件供应商,但现在的机遇更多的来自新赛道。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我们在发动机、变速箱等领域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但在电动汽车领域,我们在电池、电机等领域并不落后,这是我们换道竞争的机会。借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机会,零部件行业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加速追赶甚至超越。现在,汽车行业迎来了创新大潮,这是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要做好前瞻技术储备
《汽车纵横》:近年来汽车供应链领域的创新非常活跃,你认为目前国内汽车供应链发展出现了哪些新情况?
罗军民:首先,传统力量、升级力量和新生力量三力并举,同台竞技。传统零部件仍是“生蛋母鸡”,仍将承担“现金奶牛”的重任,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中有可能获得潜在的机会;升级零部件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升级,正稳步推进;新生力量群雄竞起,引领全球。
其次,创新不断,大批创新成果涌现,支撑着中国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全球领先。同时,我们局部实现了领先,但“缺芯少魂”的短板、“断点”也更加凸显。目前我国汽车芯片国产化率不足5%,MCU等核心芯片依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整车操作系统基础软件解决方案仍未达成共识,尚未形成合力,亟需举国之力。
最后,行业发展强烈呼吁构建新的生态。无论是整车还是供应链的转型升级都急需新的生态提供动力。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终将取决于电能获取的便利性,燃料电池汽车也受限于氢能补给的便利性,智能网联汽车依赖于AI、5G通讯、车路协同等基础设施,汽车供应链的转型升级更是强烈依赖于上下游紧密合作、跨行业协同发展。
《汽车纵横》:你对未来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趋势有何预判?
罗军民:无论汽车如何发展,作为交通工具,其固有使命没有变,基本功能和要素也不变:更节能、更环保、更安全和更便利。企业选择什么技术创新路线应由市场决定,但围绕这些要素创新,方向永远不会错。
技术创新路线可以多元,在中国不可能依靠某种技术创新模式通吃,因为它们有市场适应性问题,不同地区资源不同,市场实际需求也不尽同。也就是说,选择技术创新路线,需要考量各区域市场的现实生态条件。因此,我们要做好梳理工作,明确哪些技术必须自己掌握,哪些技术可以通过合作拥有。对于核心技术,要做好攻关工作,构建从上而下、统一协调的技术研发甚至生产体系。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仅仅是技术创新问题,还涉及资源问题。以动力电池原材料为例,目前锂电池所用的镍钴锂等稀有金属,全球储量有限,有些原材料甚至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今年爆发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就是一个警示。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要做好原材料的全球布局,增强自身供应链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做好前瞻技术研发,以规避对某些稀有金属原材料的过度依赖问题。

我们还要做好前瞻技术储备。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无论传统燃油发动机、混合动力,还是氢燃料电池等方面,日系车企都具有较好的技术储备。汽车强国需要核心技术做支撑,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构建起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这样才能做到不受制于人。这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1年12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