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帆:激光雷达的芯片化技术如何为行业赋能?

  2022年3月25-27日,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线上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和汽车、能源、交通、城市、通讯等领域的行业机构和领先企业代表,就涉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政策调整、碳中和目标下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市场与消费新方向、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商用车可持续发展、氢能产业多场景应用、下一代动力电池产业化及产业投资与创新等方面展开深度研讨。其中,在3月27日举办的“新能源智能汽车投资与创新论坛: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下的投融策略”主题论坛上,禾赛科技联合创始人、CEO李一帆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禾赛科技CEO李一帆,很高兴参加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与大家线上相聚。
  禾赛是一个总部在上海的公司,我们最早创立的时候是在硅谷的圣何塞,现在已经是有1000多人的规模,我们主要做的是激光雷达,用于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
  禾赛的客户遍布全世界各地,基本上在哪里有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应用,哪里就有禾赛的激光雷达的身影。业务范围涵盖40多个国家、90多个城市,以中国和美国为主,各占我们全球业务的将近一半。在美国,尤其在硅谷和底特律,有大量的车厂和自动驾驶公司已经在用禾赛的雷达,我们是自动驾驶行业市占率最高的激光雷达供应商。在中国就更是这样,北上广深都有禾赛激光雷达的身影。
  (Q:行业里有激光雷达VS摄像头之争,你如何看待激光雷达带来的独特价值?)
  这个问题我一般把它叫做“马斯克问题”,因为特斯拉是坚定的要走摄像头路线的。我觉得在我看来这件事其实不需要现在争论太多,如果我们能把激光雷达做到足够可靠、大量产、足够便宜、性能足够好,我觉得对于任何人而言,他都会天然的认为多一个不同原理的传感器会让车更安全,而安全是我们所有人一致的目标,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长期来看并不是问题。
  (Q:你觉得今年是激光雷达的量产元年吗?距离激光雷达量产大爆发还有多远?)
  我觉得今年是第一次以比较大规模的量产交付,在10万台的量级上。而在我看来,真正的大爆发应该是百万量级。而我们到百万量级产能大约是2025年的样子,所以我觉得真正激光雷达量产大爆发应该是2025年。
  (Q:如果要达到激光雷达大规模量产,成本如何有效控制?)
  能够控制量产产品,一般来说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我们叫做规模效应,就是说如果你生产的量越多,你的模具摊销和整个的费用都会有小幅的下降,而这个是任何一个硬件产品都会面临的机会。而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机会,叫做技术效应。这就是说如果把激光雷达今天偏离散的、偏传统架构的东西用先进制成的半导体工艺,就是俗称我们的芯片化去做,那么就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成本的指数级降低。因为这个东西在半导体行业是非常成熟的方法论,也就是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指每18个月左右,可以把每单位的性能的成本降低一半。而激光雷达引用了摩尔定律以后,一样可以实现。这个在我们看来是比靠规模效应来摊销模具等成本的更有效的降本办法。而我们在禾赛的产品规划里已经看到,从现在开始每两三年都会性能有大幅的提升,并且成本会是持续下降的。
  (Q:你认为激光雷达的芯片化技术会如何为这个行业赋能?)
  芯片化技术有时候可能是被妖魔化的一个词,大家不一定知道它是什么事。首先,芯片化技术不是一个技术,是一系列的技术。我们把一些原来相对比较传统架构的分离器件,通过半导体工艺集成到了芯片上,这里面有包括很多不同功能,包括激光的发射、激光的接收、驱动、信号处理,甚至到后面的计算,都可以用芯片化技术来解决。而这里面主要解决了几个大的问题:第一个大的问题,是我们把原始架构的这些分离的器件,比如100个通道,它可能有100套系统,我们把它都做成了芯片以后,几颗芯片就可以解决,这是第一大类问题。第二大类问题是装配工艺的问题。原来当你有很多的独立系统时,你为了把它装在一颗激光雷达里面,就是大家说的老师傅要调,这个是很累的。而你用芯片化以后,它就成了几颗芯片,它的装配工艺是完全自动化的,这是第二个大的好处。第三个大的好处,就是当你实现了高度集成化和非常高度的自动化的配工艺之后,你的品质也更容易保障,因为它的装配工艺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流程,就避免了在很多既费时费力又不讨好。第一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因为是定制的,第二拥有更高的可靠性,因为芯片化以后的一个非常一致的产品,第三是更简单的装配工艺,也就是说所有芯片化的东西它在实现量产的时候它的生产工艺都是非常非常的简单、流水化和高度可控的。
  (Q:你如何看待国内外政策对自动驾驶行业的影响?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你有哪些政策上的建议?)
  在我看来,政策短期内会对行业会有巨大影响,因为它决定了什么东西是必要的、什么东西是不能做的,甚至包括比如说名词的定义,什么情况下你可以叫做自动驾驶,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做辅助驾驶,这些对我们做产品开发和行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的话,产品无法被定义出来的,或者说定义出来是没法被使用的。但我觉得长期来看政策不是问题,因为我觉得政策长期来讲一定是服务于最先进的生产力的。如果一个东西它做出来以后有好处,要么增加安全,要么能省钱,要么是提高效率,我觉得它长期来看一定会存在,而政策会自发呵护这样的东西,因为没有道理不这么去做。就像我听说以前最早刚发明内燃机的时候,大家看到这个东西在街上跑觉得很危险,所以出台法规要求内燃机车的最高速度是不能超过人走路的速度的,这就决定了内燃机就不可能发展。但长期来看,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不合理的,所以政策一定会改。在我看来就是,明明自动驾驶技术在快速前进,大家对自动驾驶带来的舒适性、经济性和安全性都如此认可,不再需要方向盘是一件历史必然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国内外现行的或激进或保守的政策对我们来说都不是特别大的影响,最终还是要看我们有没有找到一个更高效的生产力的前进方向,这才是我们今天自动驾驶行业做研发的这些企业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
  (Q:你认为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安全该如何保障?)
  我觉得这个问题分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从技术层面来讲的,如何保障安全。比如今天绝大部分人会认为,如果我们用异构传感器,就是它的工作原理不一样的情况下,你会获得最高知情度的信息。为什么有了摄像头以后还要激光雷达,就是因为它会提供另一个维度的信息,而这个维度的信息可以极大的补充已有传感器的安全性,我觉得这是第一个从异构的传感器和设计的冗余上来保证。
  我觉得第二个是整个行业应该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体系规范。禾赛科技本次在国家激光雷达标准的制定中承担了一个牵头的工作单位。我们非常有兴趣、也非常有动力和大家一起去共同定义怎样才是安全可靠满足行业需求的激光雷达。在这件事上我们觉得大家是需要达成统一的。只有我们达成了统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才能够真正区分哪些是满足安全要求的、哪些是不满足的。有了一套稳定的评价体系之后,行业才能够前进。所以我觉得第二点是,大家要对安全有更量化的、更扎实的并且是能够达成一致的评价体系。
  我觉得第三个就是说,不仅是我们制定标准的这个机构,而是整个社会应该对安全引起足够多的重视。坦率讲有不少的车厂或者传感器公司,它会因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去宣传某一个方向的技术路径,而最终牺牲掉了大家对安全的标准。在这个事实上面,我觉得整个社会应该意识到,如果我们没有以极其严谨、极其小心的方式去保护安全这件事,可能会出现另一个极端,就是一两个偶然事件就导致社会对一个非常好的技术的认知走了错误的方向。我能想到的例子是将近100年前的飞艇。这个东西按说是一个效率很高的东西,但就是因为出了几次非常糟糕的事故,导致于大家所有人不敢坐飞艇,然后飞艇就从人类历史上就消失了。它是不是一个很糟糕的科技呢?其实我们很难判断了,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东西最终没有变成一个有效的交通工具。所以我觉得保障安全的第三点是应该大家一起去,就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保护这样一个安全至上的行业,让它不会有这样的偶然的让社会倒退的事件出现。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这么做,它就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可靠,最终每个人都信任的技术,这个肯定是对人类的安全和生活的舒适度是一个极大程度的提升。
  (Q:请分享一下禾赛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我们在激光雷达这个方向上有两大战略布局:
  第一大战略布局,就是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的叫做芯片化,因为我们觉得激光雷达本身的设计,机械设计本身不是最高的壁垒,而是在机械设计包括雷达架构想清楚的情况下,如何能把里边的电子系统持续去创新、持续去提高性能、降低成本,这件事我们认为芯片化是唯一的出路,就有点像可能我们100年前去看油车。100年前也许我们就应该知道把内燃机效率做高是整个这个行业最高的壁垒。那在今天我们认为芯片化是一样重要的决策,这是我们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
  第二大战略,是我们认为激光雷达今天是一个不成熟的行业,其实没有任何一家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成功的以大批量的方式造出过性能和可靠性满足车规要求的激光雷达产品,而这件事和有非常强的制造能力和品控能力是分不开的。在这个里面禾赛的答案就是,我们投了非常多的资金和努力去自建工厂,我们自己去拿地建厂,把最好的这些激光雷达的制造和测试的技术都装在一个我们专门为激光雷达设计的一个制造中心里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一个不足一提的事,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能够保证大量高质量的去生产满足车规要求的激光雷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也是我们禾赛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布局。
  第三个战略布局,是我们更长期的公司的技术使命,我们把它叫做赋能机器人。赋能机器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仅希望能够做光学传感器,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做将来面向所有的,不论是B端、还是C端,不论是车端、还是非车端的所有的机器人的背后的这套感知系统,就是你的眼睛和你的神经系统,和你的甚至一部分的大脑,在这个里面我们的战略布局就是我们希望能够把已有的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做成一个小的独立的传感器,我们也希望做成一套子系统、做成一套感知系统,去服务更多的机器人、汽车的应用。
  这是我们的三点布局。
  (Q:激光雷达企业与芯片企业的关系,二者收并购整合为一是否会是必然趋势?)
  芯片企业这个定义本身听起来有点狭隘,更多的就是哪些是我们认为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平台型的产品、哪些是企业独有的产品。因为激光雷达比较新,其实好像怎么说都是对的,因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有时候会想,我们去研究一下已经成熟的行业他们是怎么做的。这里面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最近几年发生的。如果你去看苹果,苹果最早年反而是自研芯片,但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最终选择了去用英特尔芯片,用了可能十几、将近二十年,他最近几年开始又开始做自研芯片了。我觉得不同阶段自研芯片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对激光雷达企业也一样,最早期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人能够做自研芯片的,因为都是行业早期,你都不知道需要什么芯片,所以大家会用标准化的这些零配件来去做产品,而做的过程中,尤其是像禾赛,甚至还有更多的激光雷达企业,发现市场上标准化的芯片要么不能满足我的需求,要么为了满足我的需求成本比较高,我们就会去做定制化的产品。其实芯片听起来是一个很玄学的词,其实它就是一个定制化的一个集成电路,芯片ASIC的的全称叫做“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pplication Specific ”的意思就是,针对于不同的应用自己开发的东西。所以今天我们会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激光雷达通过自研芯片可以持续的构筑这个技术壁垒,它的体现形式就是,你可以始终去驱动更好的性能、更好的可靠性,同时你有最强的能力通过自研芯片去降本,这个事我们觉得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是成立的,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一定是激光雷达企业也会去做芯片,而在最长期会不会成为激光雷达的企业也会分层,有一些专注只做芯片,而有一些在用别人芯片集成以后做一个终端产品。今天已经看到一些企业,他的全职工作就是做用于服务激光雷达的芯片,这是成立的,在我们看来可能在3—5年之后这个会变成一个常态,到那个时间点激光雷达会变成一个就有点像今天的摄像头今天的模组和芯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公司在做一样,我觉得长期来看这个也是有可能的。
  (Q:激光雷达的行业内,是否存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新布局该赛道的投资人,会有哪些新的细分环节可以关注?)
  一般来说先发起码还不至于有什么劣势,我觉得先发有一个好处就是,你有最早的机会去了解市场的需求,同时对于一些积累比较慢的技术,你提前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比别人领先,那我觉得这个今天绝对是成立的。但是可能你真正想问的问题是说,这部分优势最终是会变得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也就是说最后是属于赢者通吃这样的市场,还是成为就是我们传说中的红海,就是大家每个人只一亩三分地,互相之间的竞争是一个非常白热化的一个低毛利的产品。今天我觉得还没看清,就是我觉得这两个机会都有。差别在哪儿呢?就是我觉得如果最终大家发现激光雷达还有非常长的路去创新,靠不论是芯片化、还是靠规模,你发现做的大的人能够做的越来越好,这个就会变成一个我觉得赢者通吃的行业,而如果大家发现这个行业的创新很快走到了顶点,可能从明年开始激光雷达就有点像现在的手机一样,已经没什么新东西了,那我觉得很快这个市场就会被所有人瓜分掉。如果你一定要我说今天我认为激光雷达现在的状态是前者、还是后者呢,我会坚定的认为是前者。我会认为今天如果说激光雷达最终是一个90分成熟度的技术的话,今天我觉得还属于二三十分,就是还有非常长的创新的路要走。而在这条路上能够跑的最快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够保持更好的市场占有率、能够拿到最优质的客户,并且能够持续创新来扩大这个和后面人距离的这么一个状态,也就是说今天远远还没有到我们说的大鱼吃小鱼的状态,而是快于可以吃掉慢鱼的。那禾赛的目标就是不断的通过技术创新去做那个最快的鱼,即使你不是最大的,也可以拿到最好的市场份额。
  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天中国的自动驾驶行业的这些新一代的创业者面临的机会,更像是20年前互联网创业的机会和10年前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机会,也就是说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资本和最好的技术。全世界有的我们中国也有、甚至我们会做的更好,我非常期待10年、20年以后我们会怎么看,发现我们这一代自动驾驶的创业者,真正把所有的技术和市场做到了极致,真正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在新的机器人和智能驾驶的赛道有了自己改变世界的一些贡献,也希望在那个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禾赛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赛道、重要的领域做出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独特的贡献。
  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