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锐:动力电池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22年3月25-27日,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线上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和汽车、能源、交通、城市、通讯等领域的行业机构和领先企业代表,就涉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政策调整、碳中和目标下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市场与消费新方向、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商用车可持续发展、氢能产业多场景应用、下一代动力电池产业化及产业投资与创新等方面展开深度研讨。其中,在3月27日举办的“新能源智能汽车投资与创新论坛: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下的投融策略”主题论坛上,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梁锐,非常高兴这次和大家又重新相逢在电动汽车百人会2022年的年度论坛,同时也荣幸能受邀参加我们新能源智能汽车投资与创新论坛,并发表一个主题发言。
  我这次发言的题目是“动力电池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题目呢?我们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心脏,我们电池产业发展的好坏、电池质量的高低、电池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整体状况。而我们这一次要讨论的投资和融资这一话题,实际上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一个想象空间,就是我们不光是要在我们动力电池的对外投资方面怎么样去能够强化它的实力,同时我们动力电池企业本身也要在增强我们的综合竞争力方面怎么样投入资源、投入资金,进一步的增强我们的实力。
  我的发言分四个部分:一个是我们动力电池的发展状况,还有我们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最后是我们公司一个简单的介绍。
  从整个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的发展状态来看,应该说我们都非常的兴奋。过去的一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650万辆,比2020年增长了108%。而中国更是交出了一个亮丽的答卷,远超市场预期,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352万辆,长了1.6倍。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对电池的装机量的拉动也是非常显著的。大家可以看到,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296.8GWh,而我们中国的电池装机量达到154.5GWh,超过了全球装机量的一半,同比去年累计增长了142.8%。但是这里面有个现象大家可以看到,就是磷酸铁锂电池的装机量达到了51.7%,超过了三元电池的整个的装机量。大家也可以看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热销和特斯拉开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对于整个市场的示范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我们应该对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未来充满信心。据我们EV经济研究院的预测,2025年和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要分别达到2240万辆和4781万辆,这样的话全球的动力电池2025年的需求量会达到1268.4GWh,正式进入TWh时代,2030年会超过3TWh,而中国动力电池的需求2025年会达到568.7GWh,继续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
  另一方面,储能也是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欣喜的未来。2021年,储能新增装机15522MWh,约为2020年的2.5倍,展望2023年,新增的储能系统也会预计超过1TWh。所以说我们讲,动力电池两大应用方向,一个是车用动力电池,另外一个是储能系统,都给我们展示了非常美好的市场前景。
  在这种非常确定性的未来发展的市场前景下,整个产业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动力电池的企业和车企也纷纷结成了战略联盟的关系,比如说像LG和特斯拉和大众、和通用等众多车企早就结成了这种联盟关系;宁德时代当然也是成为现在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也是成为很多车企的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这里头有他们四种合作方式,一是已经有供需关系,完全是供需关系,二是已有供需关系并且联合建厂,三是有供需关系拟联合建厂,四是没有供需关系但是双方有这种联合建厂的意向。我记得几年前我也当时讲过,我觉得车企和动力电池战略联盟应该是未来的一个发展的趋势。
  同时,在新能源汽车的高需求驱动下,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均在大力投资扩产,据我们电池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的TOP10的企业规划的产能合计已经超过了2TWh。我所在的欣旺达去年两次宣布扩产,今年前三个月也有两次宣布投资新的动力电池的生产基地。所以大家也都清楚的看到我们动力电池未来的发展这种需求,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这个发展的确定性是非常强的。
  另外,为了保证我们整个动力电池综合的竞争力,主要的动力电池企业都加快了产业链的布局,这里边我就举例了我们像宁德时代和LG,都是通过投资、战略合作等方面布局了上下游的产业,以确保供应安全和业务的稳定。
  当然也有一些让人困扰的一个情况发生,就是主要的原材料快速上涨,迫使电池和车辆的售价都有了提升。这里面当然大家最关注的就是碳酸锂,从2021年的每吨不足5万,一举突破到现在每吨超过50万。大家可以算一下,碳酸锂每吨上涨10万元,意味着动力电池每瓦时上涨6分—7分钱,传递到每一辆车需要涨多少钱,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我们希望和车企一起去共度目前的原材料涨价造成的一种困境,能够平稳的度过目前的这样一个发展的阶段。
  但是行业内也有一些趋势,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个,就是锂电池商业化已经越来越成熟,未来仍将是市场的主流。这也是回答大家对于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商业化推出以后会不会取代锂离子电池这样一个担忧。我们的判断是,燃料电池在5—10年内应该说还是不能做比较大的商业化的,固态电池也就在5—8年内才能完成这样的一个示范的应用。总体来说,锂离子电池在2030年之前还是一个主要的这种动力电池的形式。
  第二个,我们看到混动的市场比例不断增加,供给端的燃油车企由于“双积分”的要求和减碳的要求,他们转型的压力很大;需求端对于里程的焦虑仍然存在。所以说混动作为一个过渡方案,市场占比不断提高,我们也在去年给国内和国外很多车企业都配套了混合动力的电池系统。
  第三个趋势,是快充和超快充将会大规模的普及,有希望能够像传统车加油一样实现快速充电,解除我们用户端一个痛点。
  给大家分享了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以后,我想再讲一下我们动力电池企业现在面临的很大的挑战。
  第一个,就是我们全面、快速、持续的新技术开发。
  动力电池企业必须不断的进行投入,不管是纯电动、混合动力方面要快速地拿出我们现实的产品和未来的客户需求的一些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在储能、在固态电池方面及未来新应用方面,要提前做好技术储备。
  总体来讲,技术性能努力的方向有六个,高比能量、长寿命、超快充、系统安全、自控温技术、自管理。这边跟大家分享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做动力电池的这样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持之以恒,科技投入必须不断的加强,才能够赢得市场,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挑战二,就是我们车规级的产品质量的管理。
  所谓车规级动力电池,是指满足车辆属性与使用场景密切相关的技术指标,围绕着整车对安全性、可扩性、一致性等方面的要求而设计而制造,并且能够通过专项测试的电池。这就需要我们在材料管控、过程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体系的建立,以及我们在各种测试和成品这方面的全过程的能达到车规级的一个质量管控的要求,应该说这是非常高的,是高于我们以前大家从事的电子类产品的这样一个技术要求的。尤其是我的体会就是,验证的方面非常多,要求的标准非常多。
  挑战三,就是我们整车厂持续要求降低电池成本。
  实际上原来特斯拉提出来的1度电100美金这样一个成本的要求。在过去的两年一度我们实现过,现在应该说原材料涨价以后,再达到这么低的成本是非常难的,但是大家从长期看还是预计2030年的时候方形和软包电池的成本会达到65—70美金/度电的范围。特斯拉现在在开发的4680电池,也是为了进一步降低电池的成本。
  挑战四,就是我们电池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跟大家分享一下,2021年我们国家共实施了整个汽车领域召回的次数232次,召回总量873.6万辆。在新能源汽车召回当中,动力电池的缺陷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2021年因动力电池缺陷而召回的车型涉及多个汽车品牌,共有73743辆。而去年比较大的一个召回事件,就是美国通用召回了14.1万辆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损失了大概18亿美金。这都需要电池企业高度重视,而且能够百分之百去保障的,否则的话会对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
  第五个挑战,就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比如说欧洲在2020年12月10日颁布了《欧洲电池与回收法规》,对于所有的锂电池进行分类管理,并且要求我们2024年7月1日起强制声明碳足迹,2026年1月1日起强制碳标签,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宝马、大众、奔驰、沃尔沃这些国际的汽车巨头也在低碳生产、材料回收和LCA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一些指标,要求我们的这些供应商都要按照这个目标去提出解决方案,按期达到。
  到我们国内,当然我们“30•60”的国家战略目标之下,我们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客户,对企业减少碳排放和实现碳中和都有非常高的期待和要求,所以说从政策上、金融上、客户要求上和社会的影响力方面,我们电动汽车电池的这些企业都必须要面临挑战。
  为了真正的具备我们的能力,去克服这些挑战,并且能够使企业不断的健康的稳健的发展,我们怎么做呢?
  从这些挑战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动力电池的综合竞争力,以前基本上大家关注的就是技术、成本、质量、安全,但是从目前来看,我觉得还要再加上一个可持续,所以说我们未来的公司能力的增长就要围绕着五个方面来进行培养、进行投资。我们总结了五句话:一是全产业链深度参与,建立资源掌控力。二是全区域化生产布局。三是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四是全组织覆盖工业互联。五是全方位可持续经营。下面我想简单再分开给大家做一个解释。
  一是全产业链深度参与,建立资源掌控力。就是我们要从原材料、电池材料,到我们整个电池的核心的业务,一直到后边的电池回收,都要有我们的一些投资或者是合作伙伴。这里边所列的,包括盐湖、电池材料和回收,都是我们现在欣旺达已经实施了或者正在实施的一些产业链的投资,这也是我们未来能够有更大规模的扩张、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二是全区域化生产布局,服务高端抢占客户。现在动力电池企业,不光是在国内我们纷纷建厂,包括欣旺达在国内八九个地区都已经建立了生产基地,同时在海外规划。当然我们也看到像宁德时代、蜂巢、孚能这些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公司也陆续在海外布局。近期还传出宁德时代计划进军美国市场,在美国开设生产线。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动力电池企业为服务高端客户必须要做的投资举措。
  三是坚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打造数字保障的平台。这也是我刚才讲的,提供高质量车规级的电池,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动力电池不同于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它的状态不仅和生产质量有关系,而且和使用的历史密切相关,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对于动力电池的安全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打造了一个动力电池状态评估和安全预警系统,通过云端的数据地面检测和车载边缘计算,实现电池状态判定和电池热失控的预警,为安全使用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保障。同时我们还感觉到,动力电池大数据未来将在车辆保险、二手车交易、梯次利用,以及拆解回收等业务方面,都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是公司全面推广全组织覆盖工业互联网,实现高效的规模增长。由于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阶段,客户要求我们尽快的扩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尽快的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产品,所以我们要快速的去实现我们的产能扩充,快速的拷贝我们先进的工艺和生产的工厂。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个,从自动化、数字化起步,利用算法、边缘计算等技术,通过建模、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建立起跨越物理空间的5G+工业互联网,进而建立起“灯塔工厂”为基础的“制造大脑”和“数字孪生执行工厂”,助力我们产能的快速扩张。我们认为这也是提升我们公司高端制造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也是我们进入国际高端客户供应链以后必要的这样一个基础性的能力。
  五是坚持要全方位可持续经营,确保我们全球性业务的拓展。因为大家刚才看到了,现在欧美有很多关于碳管理方面的法规,所以我们首先要应对低碳方面的合规风险,满足国内外的低碳法规、碳税政策,克服相关的国际贸易壁垒。另外要增强业务应变能力,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尤其我们要积极响应客户绿色供应链和循环经济的管理要求,提升自身绿色节能环保能力,降低我们的运营成本。还有一个,我们要利用我们自身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方案能力,建立我们的零碳或者近零碳的工业园区。同时我们希望推动创新和商业实践的转变,突破现有的减排方案,把握“双碳”背景下的业务机会,服务政府和商业伙伴。我们还要降低碳交易履约成本,并获得碳资产的增值。这是我们未来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课题,而且是我们在“双碳”背景下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而且必须要很好解决的能力问题。而且它是给我们带来新的前景非常好的业务机会,只要我们把握好了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化解风险、把握机遇,同时增加我们的营收。
  这是我觉得上面提出的我们提高综合竞争力的这么五项战略选择的一些建议。
  最后,借这个机会对我们欣旺达集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欣旺达集团是1997年成立,2011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207,现在我们是在手机电池方面是全球模组的第一大供应商。同时,我们在智能硬件、电动汽车电池、储能和工业互联网方面也逐步建立起我们的能力。所以我们现在有六大业务板块,除了我们主要的3C消费类电池,我们的电动汽车电池现在正在快速的成长,储能系统和能源互联网也成为我们未来一个更大的发展引擎,同时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核工业互联网、第三方检测服务,也为公司赢得了非常好的业务机会和客户的赞誉。
  目前我们在国内外建立了八大生产基地(不包括今年刚刚投的珠海和四川的那两个生产的基地)。
  我们公司最近几年也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超过45%,2020年是297亿的营收,我们2021年现在年报即将发布,请大家注意关注我们年报的成绩,应该说我们还是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我们应有的这样一个成果。
  在动力电池方面,我们在2021年也是跻身于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的TOP1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跟日产合作的混合动力电池现在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和雷诺交付的Dacia Spring电池,也成为去年欧洲最热销的一个车型,我们确实也感到非常的骄傲。我们也非常的有信心为广大的国内外高端车企提供更多的好的产品和技术,助力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不断的增强实力,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另外一块蓬勃发展的一个产业,成为中国引领世界的一个新的产业。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很多意见都属于我们自己的想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多多批评。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5939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