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变局重要关口,共谋汽车产业新未来

今年以来,在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下,中国汽车产业顶住了压力,展现出超强韧性,为全球汽车产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关口,需要凝心聚力,共商汽车产业发展大计,共同展望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未来。
2022年11月9日上午,以“聚力行稳,蓄势新程”为主题的2022中国汽车论坛首场主题会议―—“大会论坛”在上海嘉定隆重举行。大会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总工程师叶盛基主持。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汤文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轮值会长单位、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德义分别致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成员、“塑造交通出行的未来”平台总监佩德罗·高梅兹(Pedro Gómez),世界汽车组织(OICA)主席、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博泽拉(John Bozzella),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上海市嘉定区副区长李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柏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余凯等做了精彩演讲。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等领导出席了大会论坛。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保部、公安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等国家部委有关领导,汽车行业主流企业、业内专家学者等出席了本次论坛。
回望新时代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叶盛基指出,展望未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中国汽车产业注入强大的市场发展动能,也为全球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并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创新思路,优化政策效能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当前,汽车工业既面临变革向上的机遇,也存在稳定运行的压力。
为此,郭守刚表示,要加大力度、创新思路,持之以恒地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汽车消费。研究并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车购税政策等促消费政策。
其次,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修订《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提出2024、2025年积分比例要求,探索建立灵活性调节机制;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规模化示范应用。
再次,完善行业管理政策。研究制定《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管理条例》,完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管理要求;会同公安部制定《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应用。
最后,深入推进非法改装专项整治,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有效管控车辆风险。
郭守刚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采取优化政策供给、保障稳定运行、支持创新突破、优化发展环境和深化国际合作等举措,以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桥头堡,借力国家政策举措,因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汽车产业。汤文侃表示,一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着力稳住产业链供应链。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筑发展优势动能。上海将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三是完善汽车产业生态,着力推动各方合作共赢。围绕加快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上海着力强化高端制造、知名总部、前沿创新和交流展示四项功能,以持续推动上海汽车产业发展。
而为抢抓汽车产业新时代的战略机遇,罗俊杰提出了三点建议:
其一,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锚定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战略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支持技术创新,以整车龙头企业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发展,促进提升汽车产业配套体系的包容性,加快突破“卡脖子”的技术瓶颈,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其二,建议汽车行业的企业要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汽车企业要加强战略研究、保持战略定力,加强风险分析和识别,科学研判内外部的复杂环境与发展趋势,合规地生产经营,降低国际化发展风险,塑造品牌形象,打造“百年老店”。
其三,产业有关方面要积极做好服务。建议有关金融机构、产业基金进一步加大对汽车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产融协作,构建安全畅通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投融资体系,为汽车行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紧跟大势,抓牢重要战略机遇
随着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红利不断显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技术突飞猛进,为汽车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因此,姜徳义认为,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汽车产业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基于此判断,姜徳义表示,一方面,要加快技术攻坚,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汽车行业当下需要共同解决汽车半导体供需、动力电池安全等行业难题。加大原始和底层技术创新投入,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清洁能源、电子通信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加快5G通信、车路协同等技术应用。另一方面,要深耕中国市场,进一步构建中国汽车产业优势。围绕新兴消费者群体需求特征和使用场景,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生态创新等方面,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中国实践”,也为中国车企走向世界打好基础。
朱华荣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在乘风破浪中成长,中国品牌借助新能源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东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也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最佳机会。他说:“从品牌力来看,中国品牌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人群的重要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开始相信并选择中国品牌,而且选择的比例出现了历史性新高。从调研来看,有的车型已经超越50%。”他透露,目前长安汽车销量超过70%来自自主品牌,利润的70%多来自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已经成为利润的支柱,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汽车工业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约翰·博泽拉认为,零碳、电气化、自动化和网联化正在突破技术、设计和性能的边界,将从根本上改变个人出行方式。这些转型将创造新的50年产业周期。
根据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站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角度看,万钢认为,可以进一步提升纯电动汽车的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他表示,从混合固液电池到全固态电池是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应持续推进全固态电池和新体系电池等基础研究,提高充电效率,进一步满足市场全气候、全场景使用需求。同时,要统筹推进内燃机电力驱动的高效化,统筹推进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协同发展,面向不同消费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供给,带动传统动力系统的转型升级。
万钢还特别提出,现在应该着手考虑新能源汽车的智能操作系统。当前,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从分布式架构向跨域集中式架构转变,由此带来车用操作系统的技术架构、核心技术、软件开发模式和应用生态等的全面变革。为促进汽车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清洁能源、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等融合发展,满足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出行的市场需求,有必要共同研发开源开放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操作系统。

推进能源转型,构建绿色低碳新生态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也逐步走向世界汽车舞台中央。为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落地,需要推动汽车产业迈向电动、智能和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万钢说:“我们要共同探索推进整车和动力电池等重点零部件产品的低碳标准与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碳排放核算方法、基础数据的互通、互认与互享,加强全球汽车产业在碳排放管理、碳减排激励等领域的合作对话与交流,形成以公平、科学、透明为原则的国际汽车贸易低碳管理协同机制。”
在万钢看来,现在亟需产业链各方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基础技术研究,统筹推进内燃-电力驱动协同发展,加快燃料电池商用车跨区域推广,以绿色低碳推动产业升级,构建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新生态,促进全球汽车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佩德罗·高梅兹也认为,现在制定战略来减少贯穿整个价值链的排放至关重要,因为实现大规模脱碳是一项长期使命,需要各方制定共同愿景,开展大规模合作。这也要求行业相关方必须着手采用并推广新技术、新制造能力、新供应链以及相对应的全新基础设施。他说:“过去一百年的汽车和交通出行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和对车辆所有权的观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重塑交通出行方式、推动转型进展方面,中国走在世界的前沿。”
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上海嘉定一直走行业前列,成为氢能源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的重要承载区。李峰说:“我们希望不断丰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运营场景,来布局公交车、乘用车、物流、环卫和园区的班车等,真正成为一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探索区。”三年前嘉定就开始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集聚区,积极打造“新能港”、“氢能港”等。
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那么,在碳中和愿景下,能源怎么转型?黄震提出了构想:一是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二是化石能源从主体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三是再电气化将成为碳中和重要路径,预计到2050年全球电气化水平将高于50%-70%,四是可再生燃料将与零碳电力形成二次能源脱碳的重要组合,五是从基于地下自然禀赋的能源开发利用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
黄震还提出了两点建议:针对汽车动力系统,要从汽车“油耗”标准向“碳排放”标准转变,采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方法,尽快制定车用低碳和零碳燃料标准;尽快出台汽车碳排放法规,适时出台燃料碳税,引领汽车动力走向低碳和零碳。
姜徳义也认为,需加快全产业链绿色转型。汽车产业的碳减排对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应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各方协同,共同研究行业碳足迹评价方法,推动碳排放数据的互通、互认与互享,持续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及低碳燃油车型发展,推进整条产业链的低碳化进程,共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格局。”
柏历表示,中国进行能源转型,有助于帮助整个汽车行业实现脱碳,推动绿色发展。

势头强劲,智能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伴随着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自动驾驶产业化应用进程在提速。
罗俊杰表示,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城市已开展高级别自动驾驶多场景的示范应用,尤其最近工信部、公安部就《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驶入了快车道。
其实,智能网联功能高度集成,能带来越来越重要的体验。柏历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能网联汽车,而且智能网联汽车背后有很多发展机会,尤其商业模式创新能带来更多选择,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尤其满足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通过王军在会上透露的数据,可见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程度。他说,截至2022年10月底,华为已发货172万套部件。“这个数字令我感到震惊!”事实上,华为一直在探索帮助车企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他说:“智能化是一条新赛道,大家都在摸索着前进。我们经过大量项目的实践,采用全栈深度集成解决方案。”
王军表示,在打造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过程中,华为针对不同车企情况和需求,采取多样化模式进行合作。智能汽车是高度定制化、个性化又能大批量生产的高价值消费品,在矛盾中实现平衡就需要强大的基础架构和开发平台。而华为智能汽车数字平台可以为车企提供基础的网络和硬件平台,也可以提供包括底层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基础化平台,提高开发效率,并通过整车协同提升体验和通过接口开放降低开发难度。
在王军看来,电动车差异化的体验主要来自智能化系统,特别是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能力。而智能化的核心是算力、数据和软件。在电动车领域,硬件能力是体验的下限,软件决定了体验的上限。而智能驾驶最难的是大量长尾的难点场景突破,这需要强大的软件算法能力和海量测试验证积累,达到类似人驾才是最舒适的,而且要比人驾更安全,才是更好的智能驾驶体验。
余凯也认为,对用户体验来讲,差异化体验来自软件。软件能带来差异化价值。在智能汽车时代,从底层的芯片、操作系统、自动驾驶、人机交互以及上面的海量应用,越往上,越带来差异化的用户体验,而越往下,用户体验越统一化。因此,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和百花齐放的应用生态。其中,智能座舱是一个新的创新焦点。“我预判,到2025年智能驾驶技术是有性价比优势的成熟技术,在高速场景、城市高架桥场景等基本上可以全程无接管。”

直面痛点,坚持底线思维
尽管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但目前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和痛点。
万钢认为,首先,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不平衡。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主要还是在东部、南部,东北、中部尤其西北无论销售量还是应用量都很低迷。其次,目前商用车新能源化进展缓慢。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为5%,远低于新能源乘用车23%的渗透率。最后,与市场需求相比,充换电、加氢网络和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另外,供应链领域芯片短缺有所缓解,但仍满足不了车规级芯片的巨大需求。
而朱华荣着重谈到“缺芯贵电”痛点:一是“缺芯”导致芯片价格飙升,直接导致主机厂采购成本增加,也使整个产业的生产秩序被严重破坏。二是“贵电”。动力电池价格不断上涨,让整车企业苦不堪言,超过整车成本的40%,小的车企甚至超过50%,严重影响产品效益达成,且电池成本上涨幅度远大于技术进步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他认为,各大车企都深受其害,均有不同程度的掉量和交付延期。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公、成本增加,严重威胁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至于“缺芯贵电”的深层次原因,朱华荣认为,其中“缺芯”因素涉及:一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二是芯片市场需求短时间爆发与芯片增产周期长之间的矛盾;三是结构性短缺正在成为常态;四是整车企业和芯片企业因为没有构建起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供需之间没有信任感,而且投资风险大,所以芯片企业投入不坚决。而电池贵的因素涉及: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二是由于技术路线、技术壁垒的原因,电池行业的标准化、模通化差;三是病急乱投医,产业投资异常。
为此,朱华荣提出建议:一是针对“缺芯”问题,国家和汽车行业、半导体行业和企业应携手共进,加强顶层设计、系统部署和分工合作,快速突破;二是针对“贵电”问题,汽车行业应在国家部委的支持下,依法开展一次反暴利行动,来拯救新能源汽车健康可持续发展,因为它已经威胁到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另一个视角,佩德罗·高梅兹提出,传统的线性行业价值链已经演变成高度互联、相互依存的一体化网络,这将重新定义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因此,价值链相关方应积极识别管理风险,通过紧密合作来拓展创新边界,并打造充满全新活力的新型交通出行生态。这对汽车行业企业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战。
罗俊杰认为,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破解以下重要挑战:一是汽车产业的边界从有界向无界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急需破局;二是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的风险在加大;三是国际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
同时应该看到,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中锤炼出超强韧性,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转型的挑战和疫情的磨练,正积极应对新挑战。付炳锋表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构建中国式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生态,践行“双碳”战略,建设供应链新体系,夯实产业基础,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2年12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