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羽:居住区充电设施现状及展望

  11月20日-22日,2024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山西太原举办。本届大会由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导,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主办,以“新格局,新未来——构建智慧补能服务生态体系”为主题,共设置“1+1+9+1”项议程,围绕高速公路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桩下乡、大功率充电、换电模式、海外出口、车网互动、居住区充电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入沟通与交流,研讨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对策、方法与路径。其中,在11月22日上午进行的“主题论坛七: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研讨”环节,深圳市车电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羽发表了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谢谢主持人,谢谢主办方,在这样一个上午举办这样一个会,很快,三天的会,从前天下午的闭门会到昨天一天的主论坛,再到今天这么一个分板块,开始了居住区的基础设施类专题研讨,今天已经是最后一个议题了。
  上午有嘉宾做针对居住区充电有的是技术场景,有的是商业条件,包括未来的憧憬现状充分的研讨,大家也充分抒发了自己的意见,我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本公司成立7、8年的时间,累计做交流桩大概线上的(包括非线上的)将近10万根交流桩的经验,赞同特来电成都陈总观点,居住区的自有桩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但是同时大家也都看得到,在这样一个未来市场预期的条件下,目前在居住区做交流桩也是非常麻烦的一个过程,甚至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大家可能想不到,运营商在居住区要做一个交流的充电桩,哪怕是一个,可能在相同一个小区里做一个和做一百个的难度是差不多的,有前面大量复杂的过程。京东在北京亦庄总部三座大楼大概2000个交流桩都是车电网做的实施,他们那边有私庄的业务也问我,要不要把北京和天津的交流桩安装、建桩就全承接了,当然对方信任合作伙伴这是一个好的事情,我直接给对方提出了这么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你是直接让我干活,还是想让我跑这些手续,如果让我跑这些手续,我最后只拿一个干活的钱,那我显然是不干这个事情的。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分享的内容是《居住区充电设施现状及展望》。先说一下新形势下的市场现状,两天的会包括今天一上午专题论坛,这些数据大家可能在这两天的过程中都是高频率的接触,甚至是烂熟于心。
  2024年10月份全国汽车生产量同比增加5%,新能源汽车143万渗透率,月度数据占到了48%。2024年9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乘用车的零售量单月销量112万,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在10月份的时候,全年累计的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渗透率是53%。2024年在广东省深圳上半年深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了72.6%,在9月份已经突破了75%。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9月份突破了75%,新车上牌4辆里面有3辆是绿牌车,几乎是纯电车做主导。
  居住区补能的场景需求分析。实际上刚才前面的专家也有提到,在居民区里面主要是乘用车居多,这个也是一个事实,很难想象把一个商用车、物流车、特种车、环卫车开回小区做补能,这个事是不存在的。
  公共充电在居民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城市当中公共充电站的数量有了一个迅速的增长,更方便车主在办公楼宇、商场、商超做一个中途的补能。居住区的补能,越来越多的车主选择在家中安装充电桩,当然是针对有条件的来说,在居住区安装充电桩的我想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有固定车位的,一类是没有固定车位的,没有固定车位,但是他可以进到小区,因为全国地方太大了,南北的政策不一样,好比深圳、广州是没有办法买车位的,他认为车位是全体业主的共同财产,一直花钱租车位。快速充电技术包括这两天一直也有人提的以超充为代表的包括其他V2G、V2X大量出现,使车主在短时间内做一个迅速补能变成可行。10年前可能有公司就尝试过,最近又有人提出无线充电技术,是不是可以在车主对补能需求不是特别高的前提下能够慢慢地让车辆做一个电池的补能,对电池自己的SOH健康也比较友好一些。
  在居住区补能的需求分析,回到需求,居住区充电桩的普及率。随着电动汽车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安装自己的私桩,满足日常充电的需求。充电设备及启动方式的分析与研究,如果车主有了私桩,如果车主是在自己车位上安装了私桩,我们认为之前大家想的这些过于复杂的平台启动方式,包括进场通信NFC的启动方式,甚至于是蓝牙的启动方式,可能这些都不是未来的需求。
  大家想一下,如果要是说一个车主拿我自己来说,我干汽车这行干了将近20年,自己的电动汽车已经开到第三辆了,包括我自己在自己小区车位,干嘛要掏出来手机扫码?我在平台上充值做启动,管理我自己的车,想想这个事是毫无必要的,甚至是一个相当荒谬的事情,我只需要连接之后,充电桩需要健全,判断是我充的还是有其他车主恶意盗刷、盗用我的电量,做到这些可能也就够了。大家之前比较擅长的启动方式变成一个回归最普通、最本真的是按指膜、扫脸甚至是云启动,这个我相信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在淘宝上好像我前些日子看到有卖语音识别、语音启动的充电桩了,实际并不复杂,当下的科技发展只是语音识别芯片的事。
  充电时间偏好的分析,结合车主的出行行为,结合居民包括小区电价的特征,可能充电时间偏好的分析并不完全是集中在期间,可能车主回来之后第一时间会选择把充电桩、充电枪插在自己的或者是交流快充口上,当然是小直流或者是一些插在几千瓦的交流口上,马上做一个启动的动作。
  目前运营的现状我也是从几个方向来阐述这个事:
  1、入局企业的多少与规模,这边选的是10月底、11月初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咱们看这样一些头部运营商,从上往下,这是一个主要运营的交流桩。因为每次发这个数据可能有十几篇,这里面节选的一个数据采用的应用是主要运营商交流桩的数据。从头部数:京充、云快充、特来电、国家电网、蔚景云、会充电、深圳车电网、EA能源、南方电网,咱们看一下这个数量级,交流桩做到了将近40万,云快充是个聚合平台,都是他自己自产,他这边有30万出头,特来电大概是26万,再往后面国家电网、蔚景云、会充电,会充电和深圳车电网都是一个深圳的企业,他们几乎都是交流桩,是8.7、8.6万的样子,我这边是7.9万多不到8万交流桩的水平。再看到底下大家会发现一样存在这么一个特征,也是存在往头部优势聚集地比较多、聚集地比较大,可能到Top10甚至是Top占了整体数量的一大半,绝大多数。
  2、从国家的城市维度、从各个区域不同的运营模式做一个阐述,当然政府引导的居多,这里我写的是各地主流的模式解析。刚才有提到“统建统服”的模式,简单阐述一下由具备电力调配能力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资,通过开展干线电缆等供电设施的施工与改造,在居民自有或者是租赁的车位建设智能、有序充电,应用智能、有序充电技术提供安装与维护管理一体化的服务,并负责充电设施运行运维管理,承担安全主体责任,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做一个费用的收取。这块儿做得最好的是刚才陈亮总提到的成都从2021年就开始做,北京是从去年开始做。
  除了“统建统服”之外,还有“民心工程”模式,代表城市是天津,是政府协调,电力外线,分解到区,接到社区,做一个指标,并以建设补贴的方式鼓励经过遴选入围的运营商加入其中,与居住地充电桩的建设固定服务费单价,确保运营商维持利润水平,以保证持续的后续运营。这个模式叫作明星工程,在天津用得比较多。
  前两块一个是统建统服,还有一个是民心工程,基本是强政府的模式,政府做的会更多一些。
  完完全全纯粹市场化的模式,一个强市场,这边我给的这么一个描述是完全的市场化需求引领模式,政府不做过度的干预,运营商做一切市场化项目运作,包括上海、广州、深圳。举个例子,上海最早在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混动,大家都知道上海机动车牌照卖得贵,比亚迪混动能拿价值十几万块钱铁皮的背景下,上海要求自己必须有车位证明,必须配好充电桩。包括深圳市今年住建提了8万台交流桩的目标,只是把目标给你划出来,找有能力、有意愿干事的运营商来做这些事情,各区做遴选,把数字报上来,最终这个事到今年9月底是8万台,今年的任务目标已经达成。
  经济性的分析,首先阐述一下居民的经济性分析。对于自己在居住区的私家车充电,肯定最经济的办法是自建,运营商运营是对于居民相对来说除了加上一些必要的商业手段,因为运营商肯定是要获利,包括在座有很多运营商的同行,包括我也是运营商,我肯定是要挣钱的,不挣钱这个事显然不能持续。这个事的一个关键还是车位的产权及小区供配电的条件。
  运营商投建成本的构成,我列了一个直接成本,我列了一个后台成本,直接成本是电力+现场工程+硬件的设备,这是可见的成本,后台的成本(隐性成本)比前面不见得小,如果做个持续投入的话,包括后台运营、现场巡检、设备维护、平台成本、平台网络流量,这些实际也是相当巨大的持续付出。
  最终的结论,现阶段居民区充电运营收益确定的因素比较多,与合同年限、实际存续经营的时间长短、服务费定的水平高低、与物业分润的一些合同细节都是息息相关的。
  居住区充电运营的展望,我这边总结的特征还是有赖于模式、产品、创新与解决方案的创新,实际今天大家提的都不少了,多措并举的模式,政府机关、物业机构、充电运营商、主机厂各方精准施策,了解居住区居民充电的真正痛点之所在,并研判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今天一上午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可能最后我不知道各位专家有没有在自己心中沉淀出来一个他包打天下的,我个人觉得可能不现实,还是得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车主的需求,结合不同的物业政府引导的方式做一个多措并举的商榷,有的放矢针对地方做一个有效的措施。
  研究客户的充电行为,结合居民用车的习惯、车型、续驶里程等这些综合的信息做一个研判,通过大数据、通过AI优化充电运营的策略,提升用户的充电体验。包括刚才大家一直提到的充电安全,是不是在前期可以通过充电桩和车辆互动技术获取到BMS里面的电池关键信息,对一些危险的车型做出一些精准的推送,这也是大有希望的一个方向。
  提升线下体验,最简单地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升启动的成功率,拉升用户的满意度。
  不得回避的是持续提升居住区的桩车比,刚才有同行展示出来了用每天平均功率展示的数据,也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思维。你现在在居住区里如果自己有车位的一切都好说,如果自己没有私车的,所谓油车占位的问题,所谓充完电不及时挪车走的问题,这个问题回避不掉,这个问题不重视不行,想解决没有办法彻底解决。短期之内我能想到的还是提升居住区的桩车比,来打破不均衡,结合新能源车主居住包括用车的热力图,来持续提升用户的用车感受,达到车主、用户居住区的更大使用信心。
  展望一下,未来市场规模相信是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主要的竞争企业,国内的交流桩充电市场因为相比较于直流门槛比较低,估计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会维持未来一段时间。技术模式创新的趋势,推动技术创新,包括小直流充电,储充一体化,移动充电机器人,有序充电,车网互动,这会是大势所趋。模式创新,包括刚才有说到私桩的共享,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在做,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做私桩共享,相当于我是运营商,我给这个哥们儿建了一个充电桩,这个充电桩能够通过我的平台收周围邻居的客户做长尾的收益,这个模式也是有,这也是模式的创新。
  政策的支持与挑战。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为交流桩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政策技术标准等一系列的挑战。当然通过这次会,通过大家持续对行业的关注,相信大家也看到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努力地打破这些东西,相信未来在居住区充电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最后是公司的介绍,深圳车电网2016年成立。这边是一个股东结构的构成,大家能看到在股东结构里目前来看还是深圳资本集团包括四川能投、南京产投累积算下来,包括一些间接的国有比例占的还是比较多。目前公司的概况,专利技术累积有100多项,10月底充电联盟统计的桩的规模应该是8.9万多台,会员数140多万。公司三个业务板块:
  1、储充充电运营,包括线上运营、线下运营。
  2、充电桩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
  3、储能单另有工厂在做,也是结合了现在的降本目的、“双碳”目标,也是为自己场站配套,也是为其他做针对性的服务。
  结合今天会议的主题,我放上了一个刚刚在10月份拿了一个深圳住建局2024年住宅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典型案例的表彰case,在深圳南山的中心区,叫深圳湾,地下一共6个停车场,其中3、4个是相连的,算是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建了1500台交流桩,直流桩有十几台,合计是1741台充电桩,总功率这一个站最后做到了10600kW的功率。白天服务周围几片写字楼车主,晚上还有周末是服务周边居住地的车辆为主。即使这么大的一个规模,跟大家透露一个实际情况,日均的翻台率一台车基本也就差不多了,每天90%以上的设备都会有人用,不会闲置,但是翻台率几乎没有,做住宅的也想好了,不是像预期,像公共站能有这么好的收益。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感谢主持人,感谢各位参加今天上午的会议,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