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压力,日产汽车公司宣布进行管理层改革。此前曾公开表示公司现金流还能支撑14个月的背景下,其中国与美国两个核心市场的经营状况却持续恶化,未见明显改善。经过几个月折腾之后,原本备受关注的日产与本田合并谈判依然未能谈妥。兜兜转转,日产似乎又回到了亟需应对危机的起点。
从救火队长到救火队长
3月11日,日产正式宣布管理架构重组:现任社长兼CEO内田诚将于3月31日卸任,其职位由首席企划官埃斯皮诺萨接任。此外,日产还对执行委员会进行了大幅调整——赤石永一将接任首席技术官,平田祯治出任首席产品制造官,而杰瑞米·帕潘则继续担任首席财务官,并升任执行官。这一系列人事变动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
此次高层调整的背后,日产正面临内外交困的经营挑战。一方面,公司业绩持续低迷,复苏计划未能带来实质性转机;另一方面,日产与本田的经营整合谈判破裂,使得其转型之路充满不确定性。日产董事长木村康在声明中表示,提名委员会在深入考量后,认为埃斯皮诺萨是带领日产走出困境、推动变革的最佳人选。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提名委员会由包括索尼互动娱乐前CEO安德鲁·豪斯在内的五人组成。在2024年4月以后的经营体制讨论中,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内田诚应当卸任。值得注意的是,提名委员会成员、日本瑞穗信托银行前副社长永井素夫及日产董事长木村康,均曾赞成本田提出的“将日产变为子公司”的方案。因此,对于最终导致整合谈判破裂的决策,二人始终持反对态度。
事实上,内田诚在日产复兴计划中提出了裁员7%等举措,但提名委员会多数成员认为,这些措施难以真正扭转业绩颓势。因此,委员会最终决定明确管理层的责任,并推进新一轮改革。
本田的不信任成为日产变革的催化剂。在双方的经营整合谈判过程中,本田曾明确表示,日产的管理团队变更是重新谈判的前提条件。原因在于,尽管两家企业高层在谈判中多次达成共识,但日产内部管理混乱,导致已达成的协议屡次被推翻。本田方面对这种局面极为不满,最终促使其提出将日产完全子公司化的方案。而此次日产管理层调整,无疑为未来的合作谈判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新闻发布会上,内田诚坦言自己已失去部分员工信任,并表示:“公司应尽快过渡到新的经营体制,重新出发。”他希望新的管理团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潜能,推动日产重回增长轨道。埃斯皮诺萨则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表示:“我的首要任务是与团队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企业变革。”3月19日,日产进一步宣布,将自4月1日起推行新的领导架构,包括取消部分管理层级、推行扁平化管理体系,并削减约20%的职位,以提高运营效率。
尽管日产寄希望于新任CEO带领企业走出困境,但市场对埃斯皮诺萨的能力仍存疑虑。SBI证券分析师远藤功治指出:“埃斯皮诺萨出身于产品策划部门,而正是产品策划问题导致日产近年来的业绩滑坡,这让人不免担忧。”不过,他也补充道:“在日产难以独立复苏的情况下,是否重新考虑与本田的整合,仍然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在继任者的选拔过程中,日产内部经历了一系列权衡与博弈。杰雷米·帕潘因美国市场表现不佳而饱受争议,而复兴计划的执行者纪尧姆·卡地亚也因执行能力受质疑,未能成为最终人选。最终,提名委员会选择了具备产品策划与全球市场经验的埃斯皮诺萨,希望他能为日产带来新的突破。
在中美市场的不同应变
本轮日产危机的源头,是其在中国和北美市场的双重挑战。为此,日产正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在中国市场,公司聚焦电动化与智能化,加大本土化运营力度,并深化与本土科技企业的合作;在北美市场,日产则通过产品线扩展、经销体系优化及品牌营销升级,努力应对市场挑战。
与此同时,日产正加速推进“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深化中国市场的电动化布局。按照计划,2025年将推出包括纯电、增程式及插混动力在内的四款新能源车型。其中,首款纯电轿车N7计划于4月开启预售,并搭载与自动驾驶企业Momenta合作开发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此外,日产正加快与中国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合资公司东风日产已确认与华为共同开发鸿蒙座舱及生态系统,并计划将高阶智驾功能扩展至旗下更多车型。与此同时,东风日产还与高德地图、百度、科大讯飞等企业展开合作,优化智能座舱、导航及语音交互体验,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出行的需求。
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日产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探索。目前,该公司已在日本横滨完成ProPILOT 2.0系统的实地测试,并计划在2025至2026财年于横滨展开更大规模的自动驾驶服务测试。日产表示,若测试顺利,2027财年将正式推出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服务,并同步实施远程监控系统,以确保安全性与可持续运营。
相较于中国市场,北美一直是日产全球战略的核心支柱。然而,近年来北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特别是在混合动力车市场,日产的布局相对滞后,导致市场份额有所下滑。由此,为提升市场竞争力,日产计划引入郑州日产Z9皮卡系列,并推出燃油版及插混动力版本。据称,该产品将结合日产全球品控体系与东风供应链资源,聚焦中高端及越野需求,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北美皮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日产北美还积极调整经销商体系,以应对近年来经销商盈利能力下降的问题。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日产汽车经销商利润较2022年同期下降70%,影响了全美1071家经销商中的约38%。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日产正在采取多项举措,包括优化销售与售后服务流程、调整销售策略以及提高经销商销售奖励金。据美国汽车经销商行业报告,截至2024年底,美国汽车行业的销售奖励金平均水平已增至每辆车4000美元,较前一年增长50%。日产方面表示,将通过类似的激励政策,提高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此外,日产还在北美市场进行内部调整,包括加快新能源车型研发、优化产品线布局以及升级售后服务体系。同时,公司正在深化与当地供应商及技术合作伙伴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以期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竞争力。业内人士认为,日产此次在北美的调整不仅是一场内部变革,其成败将对全球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回到危机的起点
日产正站在新一轮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面对行业变革、内部管理重组及市场竞争加剧,日产的下一步棋将决定其未来走向。首先,日产与本田的合作可能性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日产资方之一的瑞穗银行明确表态,认为“与本田的整合是最佳选择”,并希望尽快重启谈判。而日产管理层的全面更迭,也使得重新磋商具备了现实可能性。然而,本田方面则持谨慎态度,强调在做出决定前需要重新评估日产的治理结构。
业内观点对此同样持保留态度。有分析指出,日产与本田在企业文化、市场定位及技术研发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若贸然整合,可能会面临管理理念不合、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此外,双方在智能电动化转型的节奏和策略上并不一致,这些潜在冲突都可能成为合作的障碍。与此同时,也有声音认为,日产最理想的选择其实是与美国科技企业深度绑定,借助硅谷的技术优势,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然而,目前并无明确迹象显示日产有类似意向。
但无论最终选择哪种合作方式,日产的合并谈判进展都折射出日本汽车产业在转型中的困境。日产与本田的谈判曾被视为一项“解药式”战略,旨在短期内缓解双方面临的市场压力。然而,谈判破裂不仅暴露出两家企业难以找到共同发展路径的现实,也映射出日本汽车企业在全球化竞争和技术变革下的艰难转型。
另一方面,日产的困境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经营问题,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日本传统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结构性挑战。长期以来,日本企业普遍面临“转型缓慢”“产品求稳”“内部权力斗争”等问题,而这些顽疾正成为日产当前困境的核心根源。
首先,转型缓慢让日产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面对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日产的转型步伐相较于欧美及中国竞争对手明显滞后。尽管曾凭借经典燃油车和品牌积淀取得辉煌成绩,但新能源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已经改变了行业格局。日产的技术储备与市场响应速度,已难以匹配当下快速变化的产业趋势。
其次,过度求稳导致产品创新乏力。日本企业历来强调“稳扎稳打”,追求低风险和渐进式创新,这在过去或许是成功秘诀,但在新能源时代,却成为阻碍突破的桎梏。日产的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较长,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上的进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及部分新兴市场的竞争对手。例如,面对特斯拉及中国自主品牌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方面的快速迭代,日产的应对策略相对保守,未能快速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再次,内部权力斗争与管理机制僵化进一步拖累企业发展。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较为封闭,内部决策通常需要层层审批,导致市场响应速度缓慢。同时,企业内部派系斗争频繁,权力更迭往往牵涉复杂的利益纠葛,难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此次日产管理层的大规模调整,正是多年积累的内部矛盾爆发的结果。如何在新管理团队的领导下,避免内耗、加快决策效率,成为日产亟待解决的难题。
业内专家认为,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日产一家的挑战,而是日本传统制造业整体面临的考验。过去,日本企业依赖精细化制造和严格管理,在全球市场建立了坚实的竞争力。但在数字化、电动化的新时代,如何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实现管理和技术的深度变革,已成为摆在所有日本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日产当前的困局,正是这一行业困境的缩影。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4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