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对话:5G、大数据等新技术如何助力汽车产业发展

  2019年10月22日-10月24日,“2019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高峰论坛”在山东省青岛莱西市召开,会议主题为“协同 创新 突破—共建中国汽车产业链新生态”。其中,在10月23日的“产业链变革进程中,企业竞争力打造”专题论坛上,互动沙龙环节由《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辛宁 主持,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检测部部长 张志、京东物流价值供应链业务副总裁 杨海峰、烟台胜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宝芝 参与互动。以下内容为现场实录:


  互动沙龙

  辛宁:好,我接棒最后一个环节的互动,能坚持下来的都是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刚才三位企业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就汽车产业以及零部件发展,结合企业的特点,谈了非常好的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做别的赘述。咱们还回到大的背景下,在智能信息时代,在互联网,特别是5G技术、大数据时代,这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以及人类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这个汽车产业在这里面是领先者,或者说是率先拥抱这个行业的产业。各位从不同的角度讲一下对新技术,对怎么样助力汽车产业发展,同时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哪几个结合点。刚才讲的过程中已经谈到了,我觉得讲得比较宏观。具体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谈谈看法,首先由胜地的张总先来。
  张宝芝:5G这个东西,是很先进的,5G对于推动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是很有好处的。中国现在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智能化和自动化是必然的趋势。刚才报告中我也谈到了,去年一年投入的关节机械手已经超过700台,这是自动化。下一步要做的是智能化,无人加工车间。像成都的西门子的无人工厂,在日本见过法兰克的无人工厂,我们就要打造中国的无人工厂,5G对我们来讲有很大用处。
  辛宁:张总主要从零部件产业智能制造的角度,对我们的企业无论是管理、效益、成本控制以及对未来和整车厂的结合,这是一个思路。
  谈到京东,大家想到京东是汽车行业非常大的用户,但是刚才他讲的供应链管理,已经开始进攻汽车物流,汽车物流是非常大的行业。由于用户已经进入了行业系统管理,这也是产业边界逐渐打破,刚才讲了,从整个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升,为用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谈了很好的案例。从推动5G产业发展,对汽车产业有什么建议?
  杨海峰:我们更多是站在物流企业或者零售企业的角度,可以看到5G技术带来整个信息化的速度加快了,所以在日常的园区管理、运输管理上,更多把5G技术用在获取数据和数据交互上,做了比较多的投入。同时,今年10月29日会开全球物流峰会,会宣布一个5G真正落地项目的推动,现在保密,还没法儿说更仔细。另外回过头来说数字化,很多行业里面,数字化是基础的,但是大家还没有做起来,很多企业内部更多的数据,因为我们也服务了很多汽车行业企业,很多数据是拿不到的。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好处,从企业内部来讲,首先把数据能力加强,企业内部有数据中台的时候,才能自我学习,把整个效率提高。这也是我看到的在汽车行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难点。另外一个难点是大家的互通,很多企业相互之间明明有协同关系,尤其是汽车是协同行业最多的,钢铁等各个加工企业,但是这个协同关系并不是很好,我接触很多企业,在工商管理上没有实现信息化对接,或者自己可能有这个能力但是上下游没有打通数据。所以未来必须把数据放在一起共享,产生更好的供应链协同,在供应链协同的情况下,创造的价值比销售价值还大,只有把库存准备得很充足、精准,才能带来更好的销量。有时候只认为生产出来了就能卖出去,但是未来需求在哪里,需求多少,在什么地方,能满足需求的时候,才能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所以我的观点,在智能化、自动化,有些领域我们在尝试,但是最开始的数据化,是我建议大家都要认真思考的,要思考是否有完善的系统和足够的储存空间,能把这个数据用起来。先储存好再用起来,这个数据资产可能会大于某些投入。未来做智能车联,包括我们也做一些创新的智能车送货的打通,这些基础的基础是先有数据资产。车本来是非常好的载体,但是还没有发挥到更好的状态。
  辛宁:确实,从数据来讲汽车行业是短板,在过去的一个过程里有大量数据,但是并没有把它作为资产。未来谁拥有数据,谁应用数据,这是对企业是非常了不起的拉动作用,可能也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感谢杨总。
  中国汽车工程院是第三方机构,在检测和试验等方面,给零部件企业给予服务。刚才讲的,像信息孤岛到智能终端的转变,你对5G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汽车产业特别是零部件产业,应该怎么样助力我们的发展?有请张主任。
  张志:从零部件的角度讲,我个人的观点,因为不同的产业,包括做传统的比如底盘零部件,做上游装备的,或者电子电器的,由于不同的产业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从大数据、5G或者互联网,有可能有些零部件企业不一定涉及。所以我赞同张总的观点,智能制造,某种程度上可以使零部件的质量更好,设计更好,而且积累不少数据。打造数据平台,各家产品数据都有,数据平台会致力于服务产品的改进。而你们要做的是,从设计、原材料到产品成型的整个过程,保证成本向下,保证设计的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观点是5G的智能制造,生产某一类产品,应当熟悉产品的所有范围。我也是做数据,新能源的数据做了很多,我也看中这一点,就是做数据的平台,具有数据的检测平台。
  辛宁:实际还是从智能制造的角度。因为我们有各种数据,刚才杨总说的是产业链的数据,生产制造环节有工业大数据。从消费领域来讲有用户数据,用户还有显性数据、隐性数据。所以整个数据链也是个链条,不同的角度对数据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正向在4G时代,智能老大,说4G时代没有想到它能带来什么,但是确实产生了对中国乃至世界巨大影响的产品,叫微信,整个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它讲到,5G时代,提供的管道、提供道路、提供的构架,能带来什么样的变革?一定在社会上和产业界发生调整。到底是什么形态?现在不好下结论,这就需要各个行业结合时代技术的特征,推动产业发展。我相信现在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前景是美好的,不是说每个企业不能走出来,一定有若干企业走出来,而且走得更好,这也是实现汽车强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用三年的时间准备全部覆盖(5G),所以在中国智能化的发展,给汽车行业带来的机遇,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个问题,在座可能都跟汽车企业打交道,特别是张总,你是零部件企业,但是你也要跟整车企业打交道,你对整车企业在发展中有什么建议?还有些什么难点需要我们去突破?
  张宝芝:实话实说,刚才报告中也提到了,为什么德系、日系企业在销售低迷的时候会上涨?它们的供应商是战略合作关系。而中国现在的主机厂和供应商,跟战略合作没有什么关系,这不是好现象,所以主机厂能够找一些供应商进行战略合作,其实你买的不是零部件,买的是技术和服务。这个主机厂包括上游供应商,我们可以直供主机,也可以通过一级供应商。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大家纷纷找低成本、低价格,没有技术含量的成本。整体的体系能力,对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辛宁:刚才张总讲了,现在的低端品牌的,把零部件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只是以交易手段完成零部件体系。但是大家看看欧系特别日系,整个是一个战略合作伙伴。这个过程中,过去我经常说品牌合作体系能力,一个企业怎么把别人对你的信任打造成社会的信用,可能是未来在产业上共同发展,共同的信用能力,保证品牌的增值,不仅仅是整车厂,而是零部件企业共同要面对的。
  感谢张总。
  杨总,您因为跟整车厂有合作,跟4S店有合作,跟零部件企业也有和,您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杨海峰:我还是说5G的事情,因为网络基础能力,带来的是信息交互的更加迅速和更加完备,在4G环境下交互还会存在障碍或者时间过长,但是5G时代到来之后可能会带来视频,所有的视觉交互非常快,那很多的东西决策包括监控、车里应用的东西,都会发生非常大的信息交互的变化,这个信息变化会带来很多创新的玩法。因为京东是非常创新的企业,5G到来之后会带来更多创新,说不定哪一天就不再用微信了,可能用别的。另外一个事情,在企业的角度企业内部是一个中台,而第三方公司擅长搭平台,而平台更多是聚在一起做更多的决策,而中台是企业先要去做,然后再进入平台,发挥不同的作用。主机厂,它们把不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合作伙伴进行外包,以前的很多主机厂我们接触的时候,还是把所有事情自己从头做到尾,而现在它们也在逐渐找更好的战略合作外包出去,不断把成本中心变成可控的运营中心,不是靠自己把所有事情都做完,更多是做车、做品牌。第二个变化是整车跟互联网的接触还是比较少,如何接触用户理解做车的定制化,靠批量生产去做成本控制,但是当把各个环节做到极致以后,会考虑用户需求,其实很多用户在各个领域都有定制需求,包括家电,也是很大的行业,也在做定制化需求。所以未来像智能制造,更多也是基于用户需求的变化和自身供应链的环节足够优化以后,完全可以做很大的变革。像电脑是做DIY,那汽车叫“改装”,这种事情未来可能会出现。我们说用户越来越年轻的时候,它们的需求个性化会彰显,它一旦彰显出来,对整车的要求不会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习惯,会发生变化。所以主机厂要更快地打通过渠道,做很好的定制化通道,把产品做到最优。因为我们认为还是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可探讨的空间。但是相对来说太激进了,估计是五年十年以后。
  辛宁:确实。制造企业一说是智能制造,往往把它孤立了,实际差了一点,刚才杨总说的,智能制造和用户的接口一定要留,如果谁不留,还停留在生产环节,就更麻烦了。第二个,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这个过程的升级,把原来物质层面的东西,一定会上升到精神层面,跟用户互动交流的时候,要有精神的东西,可能这个产品、这个企业才会有竞争力,这就是互联网企业和我们传统制造企业角度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未来,一会儿我再说两个极端的案例,可能相互之间的融合,相互之间的渗透,就非常重要了。因为未来,刚才讲了,所有的数据,包括区块链技术都没有问题了,这个过程中怎么用好,就考验产业生态链的变革。
  张主任是做了大量零部件的检测,您对零部件企业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或者有什么困惑?
  张志:整车厂和零部件的关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一直信奉一句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一个整车,自己开发电池,可能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进去,车出来了,但是这个过程,某种意义上技术积累程度不够,这个意义可能有一些左的观点,但是我自己是这样认为。我刚才讲了,一个是整零联盟,零部件厂和整机厂,从设计之初都应该参与,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车定义是不一样的,对产品的定义也不一样。刚才张总的PPT我也看了,我仔细听了,他提到未来新能源发展,这个制动盘要适应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可能思考还不够,要跟配套企业合作思考,有什么样的要求,有什么样的定义。
  谢谢。
  辛宁:谢谢,整零合作实际是整零融合,将来的跨界融合。所以大家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开放的理念,共同服务客户。在这个前提下,有些东西现在还摸不清楚,让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大家要探讨的东西。
  简单做一个小结,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跨界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举个例子,汽车行业的很多院士,说“自动驾驶说说概念可以,做出来很难,每一辆车要增加几十万的成本”,这是用汽车传统思维方法来做。智能网联的老院士怎么讲?说按照IT产业的发展规律,现在的汽车产品定价就是1美分。汽车产业的院士在看这个产业的时候,忘了摩尔定律。信息产业的专家看,认为摩尔定律是无限所小,华为一平分厘米的芯片,可以压69亿个晶体管,是无限小的,但汽车不是,汽车有它的产业规律,你说它无限缩小,我们现在汽车还在加L,所以两个行业的,这些都是大佬级的,都处于极端,怎么把这两个东西通过渠道连起来,让它发挥出作用,达到极致。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真是最好的时代。我们只要能够适应形势的变化,我们的企业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跟不上的企业,就面临淘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大浪淘沙,在中国,我们是幸运的,市场中心在中国,产业转型的中心在中国,未来符合潮流、符合智能系列发展的应用最先在中国,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有什么难的?只要方向对了,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我们企业没有问题。
  最后,再次感谢三位嘉宾给我们表达的精彩观点和辛勤劳作,我们这个环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