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市场政企归位

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这是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对市场发展所做的基本判断。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
对此,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此销量目标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绿色发展角度,一些国家提出的电动化目标非常大,比如挪威提出到2025年新车销售百分之百电动化,英国提出2030年电动乘用车销量占比达到50%以上;二是产业发展角度,综合考虑产品供给能力、消费者消费倾向和市场需求空间等因素,提出20%的引导性目标。
辛国斌说,2019年我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为4.7%,如果未来5年要实现销量目标20%,每年年复合增长率必须达到30%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并不轻松,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同时发力。
事实上,新能源车市场有一种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那就是“政企分开”,市场起主导作用,车企担任主角,政府主管部门退居“幕后”,也就是新能源车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逐渐由以往的“政策市”转向全面市场化。当然,这里所说的“政企分开”概念并非以往所专指的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是指政府和企业各自所承担的职能角色关系。这也是“新阶段”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规划》就明确了这种角色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政府部门:角色归位
政府主管部门的角色归位是新能源车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中,政府推动新能源车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比如推出了补贴、双积分、新能源车下乡等系列政策和举措,促进了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发展,甚至可以说,在新能源车前期发展阶段,政府部门的推动发挥了主导作用。时至今日,新能源车市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这为政府部门的角色转换提供了可能性。现在,政府部门角色归位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营理念前提下,创新、协调、开放就成为新能源车市场发展的基本要素。为此,《规划》提出了这几个引导性的市场发展原则。
《规划》提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形成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协调推进机制,促进新能源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育新能源车产业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而这些都要以汽车企业为主体,尤其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基于此,《规划》对政府部门角色归位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其中以下几方面的举措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发展。比如,完善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有效承接财政补贴政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建立健全僵尸企业退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等。
二是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比如,落实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措施;推动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加快建设,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破除地方保护,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市场体系;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等。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比如,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构建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加强专利运用转化平台建设,建立互利共享、合作共赢的专利运营模式等。
这些重要举措将为新能源车企业创造新的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在法治轨道上自主健康地发展。

车企:抢抓新窗口期
从汽车企业而言,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补贴退坡等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它们对新能源车市场的影响是暂时的。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车产销量、保有量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汽车企业应该抓住新能源车市场转换发展过程中“政企分开”的新窗口期,尤其在新能源车产业进入叠加交汇、融合发展新阶段,必须抢抓此战略机遇。
《规划》认为,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能源车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和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成为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经过十余年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发展趋势日渐清晰。促使这种转变的因素有:其一,市场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新能源车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其二,新能源车产品越来越成熟。随着新能源车技术不断进步,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产品日益丰富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里程焦虑等用户所关注的主要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比如现在续航里程基本达到400公里以上,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同时,智能化、网联化、数字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吸引着用户。其三,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逐渐在落实。这为新能源车的驾乘体验提升创造了条件,为新能源车市场增长带来新的助力。
作为市场主体,汽车企业也在不断创新和思考新的市场运作方式和方法。比如,积极尝试车电分离商业模式,以作为目前破除新能源车购车成本高、充电难、二手车残值低等问题的重要手段;积极参与2020年7-12月工信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机构组织实施的新能源车下乡活动等,政企联合促进新能源车市场消费等。
在促进国内汽车市场“内循环”的同时,汽车企业还应积极构筑国际市场的“外循环”,进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发展,由此建构起新能源车市场新的发展生态。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划,2018年我国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车外资投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了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到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等限制。这意味着到2022年我国汽车行业将对外完全开放,届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新能源车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因此,企业应主动加快融入全球汽车价值链。
辛国斌提醒说,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兼并重组、优胜劣汰的进程将加快,汽车企业对这个态势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清醒认识。因此,新能源车企业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综合竞争实力,以便不错失新一轮市场战略机遇。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0年12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