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AI时代智能座舱的焕新进化

  11月7日-8日,2024中国汽车软件大会在上海嘉定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联合主办,以“软件智领未来,融合共创生态”为主题,共设置“1场闭门会议、1场大会论坛和6场主题论坛”。其中,在11月8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三:车联未来:引领智能座舱革命”上,一汽(北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座舱开发部首席刘杰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首先,感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杨中平秘书长,感谢任锋秘书长,搭建这么好一个舞台,让我们能够有这么一个机会来这里交流各自的心得和看法,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我是来自于北京一汽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刘杰,一汽软件隶属于研究总院下属专门负责车智能座舱和汽车自动驾驶研发的专门研发单位。今天有很多老朋友,也有些新朋友,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我前10年在互联网公司,从PC时代一直到移动互联网。后面10年,前5年在创业新造车势力公司,后面5年一直在一汽(北京)软件,从事智能座舱软件研发工作。今天给大家面向一下面向汽车智能化下半场,之后座舱方面我们的新思考。
  智能化的下半场现在已经拉开帷幕,面对日益丰富的车主(用户)需求,车企也持续在智驾和座舱两个领域高成本投入,不同类型的车企必然要选择不同的策略。在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个人负责智能座舱,为大家说一个初步的感受。我们认为未来行业中,智驾将逐渐标准化,而座舱将呈现出更多百花齐放,车企品牌差异化很多时候会靠座舱来更多体现出来。
  回归产品的本质,智能座舱发展目标就是满足用户,更好的驾乘体验。一方面用户对于安全、舒适、便捷、有趣等基本诉求始终存在,并且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标准。在以满足功能需求基础之上,不断有新的功能和体验出来,也逐渐不断拉高用户的“胃口”,所以说待满足的功能需求也依然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这是中国汽车工程协会梳理出来的研究成果,把座舱发展阶段做了分层,我们也非常认同这份研究成果。目前整个座舱从感知智能方向向认知智能方向在进行发展,从用户授权交互-座舱为主的主动交互,从我们只关注舱内A点到B点场景,关注到人车加一体化舱内舱外场景,都变成我们座舱产业人员要面对和创新的地方。我们对智能化下半场的理解就是如何让座舱更智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未来座舱核心技术关键点,我们认为是AI。将座舱从冰冷机械式电子装置变成有温度、善于沟通的拟人智能体。作为供给方厂商(车厂),我们要在其中调整对于产品技术和技术开发思路。对一汽软件来说,我们始终坚持用户体验至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红旗品牌特色差异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要有足够的成本竞争力。
  面对这样的挑战,第一部分是行业怎么看;第二部分是怎么做;第三部分红旗也有一些思考和实践,也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想要在未来智能座舱能够拥有一定行业竞争力,我们认为围绕技术创新和功能演进两个维度来看,以此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在技术创新层面,我们核心三个关键词,AI大模型、舱驾融合,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关乎于成本和效率的,我们叫规模化敏捷。基于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功能演进层面有两个关键词,分别是交互和生态。如何做交互是提供内容和服务的基础和框架,有了好的交互设计之后,用户更多享受或者他得到的是生态服务,功能演进层面围绕两个关键词就是交互和生态。基于这五个关键词,我来展开后面的分享。
  1、交互。从单纯触屏交互到前两年方兴未艾的语音交互,我觉得再到未来3-5年看,多模智能空间交互可能就会真正让用户从能用到好用发展阶段进行快速的发展。在这个层面上,也是我们重点发力的地方。
  基于智能多模交互技术,可行性逐渐具备量产、好用的基础。具体交互形式也可能会从单纯基本人机界面,变成拟人AI智能助理形象的实体,它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是第一个关键词,交互。
  2、生态。所谓生态,我个人理解生态首先是多种多样的,它是丰富多彩的。亚马逊雨林的生态,各种各样植物、动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世界,无数群体的需求被得到满足。生态第一个关键词是丰富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种类繁多,也是多样的。
  在这个关键词下,我们关注两方面。首先是座舱的单体生态,在座舱内部日益发展的,基于各种各样场景,怎么来考虑这样功能和产品的演进。其次是“人-车-家”生态,今天还有很多通讯行业的领导和专家,未来人、车和家会快速地融合在一起。最近与一些创业的朋友在讨论,现在一般的车都有256TPOS的算力,配置高一点可能有上千T的算力。这些算力在开车一两个小时被利用,剩下的时间其实是被闲置和浪费的。未来闲置车辆的算力也可能会成为家庭的算力中心,控制中心可能是你的手机,数据中心可能是家里的个人服务器,但是算力中心有可能就是你的车。“人-车-家”的生态会更加无缝互联在一起,就会诞生更多展现的应用场景,也会产生更多应用价值。
  3、舱驾融合。技术层面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舱驾融合,舱驾融合核心还是算力和成本。在这样一个方向上,目前行业正在朝One Box方向在发展,也有人在提One chip。我个人认为 One Box阶段会发展比较长的阶段,一块芯片的事情还有很多商榷的地方。因为座舱算力与智驾算力要求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算力要求越来越高,成本要求也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平衡两者的关系。首先把两块芯片结合在一起形成One Box方案的大趋势还在快速发展,在工程化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座舱与智驾在芯片上大家需要通过以太网通信,速率和时延上还是有很多的问题,至少在用户体验上可能达不到非常极致的要求。所以通过PCIE等等其他方式去连接,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低的成本。
  融合在一起是非常复杂,需要通盘考虑的系统性工作。不但是硬件物理形态,还有软件研发这些方面都非常极具挑战。我觉得更多层面上,包括企业内部组织管理、降本增效、工程化层面都还有非常多的课题。想在这个层面上往前推进,还是要通盘考虑。
  4、AI大模型。最重要的关键词是AI大模型,我们认为AI大模型技术促进了开放场景和拟人交互的全新人机交互体验,会为智能座舱发展带来完全崭新一种可能性,一种新的形态底层技术支撑,它会围绕语音、触觉、视觉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AI大模型部署也是具有挑战的,至少现在发展阶段还是主要在云端进行部署,在车端进行调用,现在正在解决时延、响应性快速问题。随着座舱芯片算力越来越强大,往车端部署的事情也可能会快速落地,整个大模型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从72B往小的30B,再往1-2B模型“蒸馏”和压缩,这些技术也在快速地发展。在车上还有很多相对简单的场景,可以依靠车端算力来满足中小模型在车上的落地,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未来座舱在大模型领域的应用会以云端多模态大模型+车端小模型,这样一种应用范式来实践落地。通过车端这些小模型能够快速响应,在极短时间内做完初步功能分发,复杂任务再交到云端来进行。
  讲完技术,包括产品层面上的思考。如何将技术与产品idea落地,最终变成产品竞争力,助力车企卖更多的车,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今年汽车软件大会不但有好的idea,好的技术,还要通过工程化的实践,把它能够高效低成本开发出来,最终让整个企业具有竞争力。在这个层面上,一汽软件也是率先在实践和探索规模化敏捷新型软件开发模式,这是我们比较复杂的开发流程。如果要细讲的话,我们可以会后单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心得和体会,这也是三四年到一汽之后负责软件研发,我们逐渐探索和摸索的过程。
  最后,简单说一下红旗在智能座舱领域的思考和实践。现在整个一汽软件负责的座舱软件已经覆盖到红旗的全系车型,我们现在已经交付了两代产品,红旗全系燃油车(节能车)以及混合动力车型上,第一代叫3.0 plus,这一代的产品。后来EH7、EHS7,还有最近刚刚上市“国雅”系车型上,这是第二代红旗智联4.0产品。明年下半年,红旗最新一代红旗智联5.0产品就会亮相。围绕的关键点很多,今天简单说说。第一个是全场景3D数字孪生;第二个与今天智慧联盟非常有关系,新一代手车互联,以及基于AIGC多模交互技术。设计层面上,我们刚刚拿到全球IF设计大奖,MIX OS是面向未来操作系统的预览版。
  基本产品逻辑,或者产品价值主张“把复杂的逻辑交给AI,将简洁的体验留给用户”。基于这样的价值主张,新一代AI驱动的红旗FAW·OS 5.0版本也将会于2025年下半年搭载红旗战略车型进行发布。由于保密的原因,具体细节不能讲太多,我们就播放一个前瞻概览视频,至少是我们对于AI如何驱动座舱交互发展的思考。
  (播放概览视频)
  通过这样一段简短英文视频给大家概览一下,我们对于下一代汽车操作系统、汽车座舱车机软件如何发展的初步思考。红旗除了立足于国内市场之外,现在也在面向全球市场进行产品发布和销售,所以新一代红旗智联FAW·OS 5.0也会面向全球市场,也会将我们很好AI体验,很好国内软件能力带给全球海外用户。
  刚才提到规模化敏捷实践心得,现在有12个单体敏捷小组,按照每2周一个迭代步伐,形成“火车班车制”,共同往前面发展和演进。为什么是规模化敏捷?也是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大家知道传统的汽车软件,包括现在的安全域软件、智驾域软件,它们首先要的是使用微模型,要满足ASPICE各方面认证。另一方面,用户的呼声是要快,恨不得今天提的需求,明天或者下一周就希望得到满足,希望上车都是体验。所以既要,也要,还要,如何能够比较好地融合,各得其所,都能够满足大家的不同需求。更重要的是,汽车行业确实太“卷”了,在新势力持续高压竞争下,所有车企都在探索汽车软件如何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去进行研发和交付。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探讨了规模化敏捷研发流程体系。由于今天时间关系,我不再赘述,后面需要交流,咱们可以线下再具体交流。
  今天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