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坤:新能源车辆(冷链和常温)在城市配送中的推广与应用

  2025年3月26日-28日,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以“开辟新赛道,汇聚新动能——发展商用车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采用“1+1+6+N”模式,即1场闭门会议,1场开幕式暨主旨会议,6个主题分会场和其他相关对接、展示等活动,旨在深入分析商用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探讨商用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其中,在3月27日下午举办的“主题分会场二:新能源商用车可持续发展”上,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冷链分会副秘书长郑淑坤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非常感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连续三年,2023,2024,2025,三年参加我们活动,每次来都抱着一种学习态度,我是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冷链分会副秘书郑淑坤,关注更多是冷链车的问题,但是今天分享有一些常温新能源车的交流。对于我们仓储配送来说,实际上就是在座的一汽,二汽,包括东风,重汽是我们的用户,我们是商用车的一个用户,所以我们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主要分三个点,新能源车的运营现状,以及新能源车的痛点和难点,以及新能源车从协会角度的方案,最后是建议。
  第一,新能源车的运营现状。冷链物流车关注千家万户,只是现在好多人没有感受到冷链物流重要性,或者没有感受到为什么要发展冷链物流,中国冷链物流的冷链流通率,通过率一般在20%,30%左右,但是以日本为例,在95%左右,所以说好多食材本身适用冷链运输,但是我们没有做,市场是无限大的。冷链物流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家里的冰箱,也许20年前家里的冰箱不是很普及,但是现在冰箱非常普及了,而且冰箱的功能性越来越多,各种温区,四温区,各种保鲜都一样,同冷链物流的概念是一样的。所以现在每个,包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处于乡村振兴,现在大家发展县域经济的冷链设施也逐渐在完善。
  从购买的角度来说,现在依然是政策是第一驱动要素,前面也聊到政策是强有力的推动要素。以去年为例,新能源冷藏车销量超过了300%多,无非是上面几个政策的驱动。这个政策是3月13日中办和国办《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希望有关企业能关注一下这个意见。这里面明确提到了运输的重要性,强调了温湿度的重要性,强调确保专车专用,加强运输管理和运输工具的日常管理,强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我觉得这应该会引起我们车企的一些重视程度,就是未来冷藏车是不是会专车专用,不准运输其他的一些食材,不准拉其他有异味的东西,这个对我们车企可以的话,可以研究政策,可能对未来车型改造或者企业交流方面会有用处。
  我们协会去年做了一个调研,104家企业,这里面不仅仅是冷藏车,也有常温车,104家企业分布全国各地,找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但是这个数据只是做一个样本数据,可能抽调的数据样本不是非常合理,所以不做结论输出,只是了解行业状况。其中华东多一些,华北,华中,西南,西北这些地区。调研104家里面,总共是9356辆新能源车,其中自有购买68%,还有既有买又有租,还有纯租的,购买新能源车三大主要原因,第一是成本低,第二不受限行,在多数城市,在北京还是早高晚峰的现行,包括碳中和,包括国企,中企的社会责任,所以有一些政策要求。通过这个数我们能看到,企业在干什么东西,这也是我相信我们车企所希望了解的东西,因为大家关注点不一样,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车企的信息跟企业的信息严重不匹配。
  新能源车当时调研的时候有这么四个品牌还是比较所谓的影响力的,福田,东风,远程,吉利,样本数据,104家企业里面调研的数据,中国仓协不为这四家企业做广告,但是这是一个现状。再有就是大家关注的点在哪里?104家企业里有100家企业用电降本的是企业关注的,再有就是维保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的成本,这是分开看的,刚买的新车是这样,但是一旦出现事故,可能它的成本远远大于燃油车,这也是企业所担心的一个问题。
  从我们了解的这个行业痛点,难点来看,刚才前面几位讲到,保险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在保险上车难,上险难,而且有的连强险都不交,上午和其他企业交流的时候也聊到这个话题,中国仓协今年两会的时候联合中国保险协会等单位也同两会提案了,现在是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但是发展的新能源车在家里上不了路,因为没有保险,中国保险协会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各种投诉。我们跟企业交流的时候也是遇到这个问题,就是保险难。
  然后再有就是我总结了六个方面,第一,收益瓶颈,企业老板对新能源车的投资,维修,维保,收益还是持一个观望态度,或者未知的状态。再有将来这个车我如何处置,包括有没有回收,有没有以旧换新的政策。第二,技术短板,主要体现在冬季的续航里程,现在一般的250、260公里左右。还有就是载重与续航的矛盾,装得多续航少一点,不多装冷链企业赚不了钱。然后城市配送中还是相对来说高速公路还是少一些,一旦上高速可能它的耗电量又会无限增大,跑得越快,阻力会大一些,然后耗电量可能会无限的消耗。第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还是有一些薄弱,包括氢能源,包括电车。氢能源我所知道的河南,还有佛山,但是你到了县域可能还是很弱,充电桩,充电设施还是不完备。还有夜间充电发生冲突,因为大家集中夜间充电,因为运输城配大多数在白天配送,晚上配送也有,所以这方面还是布局问题。还有路权政策还是没有完全放开。第四,运营风险,因为管油车和电车,对于调度来说,它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如果电车一旦出现了故障,有没有可以匹配的或者替代的车辆,北京国电投在交流的时候,我们给客户免费提供两辆车做备用,但是这个车在不远的仓库里,但是企业出现故障马上提供战略解决方案。然后维修,维修这一块刚开始的时候刚才一次性买来不会出现故障,但是一旦故障,现在的集成基本上集成式的,对于燃油车换一个件,但是电池的一整套全部拿掉,这是企业非常担心的一个话题。第五,技术风险,包括燃料电池低温性能,货厢的密封性,还有技术可靠性,很多问题都是司机的驾驶习惯不行,所以电车的司机培训还是一个行业所遇到的问题。企业来说电车很好开,但是司机来说,它还是跟油车不一样的。
  目前来说,冷链市场还是以燃油车为主,前几年说新能源车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但是现在可以说新能源车是一个必然的方向,包括2030年的碳达峰,包括2060的碳中和,包括未来五年,“十五五”规划,继续加大新能源车方面的替代,一些用整体来说,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还是比较低一些。再有就是刚才讲了冷链市场的需求和这种热量大家考虑,为什么有的不用冷藏车来运输,这是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用常温车去运输了冷链食材,这就是冷链这么一个配送来说的一个现状。
  刚才也讲到,参保难是很大的点,再就是续航能力,这是提到的数据,充电网点不足,续航降低52家,车辆上保险难27家,续航里程不足可能大家非常关注。
  所以说从我们协会来说,从解决方案来说,首先就关注企业关心哪些问题,刚才也讲到了新能源政策,安全,续航,保险,充电,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所以说我们车企,不管协会来说,国家来说,还需要通过这些方面,企业的痛点方面来去解决。
  这是国际上一些借鉴,这些照片都是日本的,因为我原来在日本公司待过,所以公司在日本的信息比较多一些,大家请看左上角这张图,尾板国内设计就是简单一张板,操作的时候还要两个人操作,一个人扶着,一个人启动开关,但是日本的尾板可以说是整车的一部分,这个货物可以在车上直接这么卡住,不需要两个人操作,也不需要人扶着,你看下面中间这个图,是有一个卡槽的设计,但是在国内,我是没看到,也许有,但是我没有看到。包括他们出厂的时候围板是一体化的,不用单独安装,单独安装它的话载重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
  这个左边还是日本的,这是常温车的一个图片,你看它这个车在后面尾板可以直接放下,不用单独让人扶着,有可能掉下来。而且这个常温车后面的门是上下开的,不是左右开的,下面那个当尾板,上面的出来一块,下雨的时候可以遮雨,这个设计比较人性化,我不知道国内的常温车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设计,是不允许还是什么,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见得很少,所有市场上有。再从欧美是讲智能化,温控,包括讲到的东南亚,泰国都会有一些需求。而且讲到轻量化,多拉快跑,一多拉本质本身冷藏车加上车厢重量多一些,还是要讲究轻量化的设计。
  从协会角度来说,实际上还是政府+协会+车企+(冷链)企业用户来合力解决一些问题。
  企业还是关注,什么样的车,我是用什么样的车运医药,水果,蔬菜。国家提出6+1品类,对车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再有就是运营模式的创新,包括我们的换电模式,包括充电管理,包括这种数字化运营,对于企业来说还是一些这种未知的一个状态,再有前面讲到技术突破,包括电池车厢,包括智能化,包括刚才聊的一些无人货车的技术开发,现在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
  实际上不管是从智能,高效,绿色,这都是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大的话题,对于协会来说,刚才长安凯程的黄总也讲到,还是希望能跟头部企业进行一个标准的建立,就是什么样的冷藏车是合格的冷藏车,我们跟车企沟通交流的时候,大家都说用户要什么样的,我们就给他造什么样的。但是现在车没有标准,我这个车造出来是不是的,不用企业各种隔温板,各种设施再去补,再去买,再去改造。
  因为现在大众化的产品可能大家都司空见惯,还是要打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再有还是要建立相关标准,比如说我们去做一款双温车的设置,三温车的设置,是不是可能会受到冷链企业的关注。再有就是刚才讲到企业跟我们车企的信息还是严重不匹配的,应该是在重汽的时候交流话题,很多冷链公司老板我这个车的电池到底能跑多长时间,两年是不是要换了?但是实际上我们车企对大家的承诺是差不多8年50万公里保修之类的话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他不清楚,不知道。所以好多,包括重汽,包括福田,去年和福田搞两场活动,一个在上海,一个在重庆,用户交流的时候非常渴望了解新能源车,但是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点,所以这种车企,用户的这种需求对接,我觉得还是我们车企需要去考虑的话题。实际上对于协会来说,希望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更加近距离一些,让企业来说,我能买到什么样的放心的车,当然市场现在这么多车,大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如何去让企业现在在市场所谓这么卷的情况下能去放心应用,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车企,协会大家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我们中国仓协1995年成立到现在30年了,也有2000多家会员,15个分支机构。为什么讲这个话题,因为我们专注仓库,仓库离不开配送,我们有家居供应链分会,冷链分会,中药材分会等,所以这种情况来说,我们希望能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能跟在座的车企,科技公司共同做一些冷链车,新能源常温车,在城市配送中的标准化的一些产品,希望能为这个行业做一些更多的事情。好,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