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亮:绿色能源产业赋能汽车低碳发展——绿氢化工产业发展情况及趋势

  2025年3月26日-28日,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以“开辟新赛道,汇聚新动能——发展商用车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采用“1+1+6+N”模式,即1场闭门会议,1场开幕式暨主旨会议,6个主题分会场和其他相关对接、展示等活动,旨在深入分析商用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探讨商用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其中,在3月27日下午举办的“主题分会场二:新能源商用车可持续发展”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装备部主任、氢能产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永亮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到咱们商用车的这么一个大会上,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绿氢以及绿氢后面延伸出来绿氨,绿醇的发展情况,供商用车行业整个产业来做一些参考。今天其实前面听了几位老总还有包括协会的发言来讲,其实对于我们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总的感觉来说,其实对于我们来去支撑从原料或者燃料的角度来去支撑下游这个用户的这一块需求,这一块来讲还有很多的工作是需要做的。今天我的报告的题目就是:绿色能源产业赋能汽车低碳发展。我们有哪一些工作可以去做。我主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发展情况。
  主要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国内外绿氢化工发展现状。
  因为全球低碳的目标的背景下,以绿色的甲醇,绿色合成氨,还有SAF可持续航空煤油为绿色化工品,既有原料及燃料属性,迎来了发展机遇期。其中,很大用途就是供给交通行业作为燃料使用,将来增长的幅度我们预计还是相当大。从政策的角度上来说,全球的各个国家都在制定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奖励补贴这一类的,还有设定强制性的目标和要求,另外还有一些采取惩罚性措施,这样来讲提升目前我们绿氢相对于传统灰氢竞争力,促进发展。如果归纳,世界主要经济体,比如说美国主要以经济刺激这一块为主,就是补贴这一种。对于日韩来讲,加了一个设定相关的目标,另外欧盟是除了设定强制性目标之外,后面还跟一些惩罚性的措施,所以现在来讲从欧盟相对来讲用的手段更加强硬一些,这也导致了目前在欧盟来讲,一个是对于到它整个区域范围内出口商品,对绿色化,不管是绿色壁垒还是绿色要求也好,相对全世界来讲是最高的。另外这里面导致它的整个碳价格上升幅度也是非常之大。中国来讲,最开始对于我们这个化工品这个行业来讲,其实它主要还是聚焦在我们本身生产方面的脱碳,现在来讲逐步的很多政策也都在融会贯通,特别交叉领域,现在也往交通和航运领域,低碳转型,我们生产产品来讲,为他们低碳转型提供这一块的支撑。
  国际上绿色化工这一块的,就是绿氢这一块发展来讲,如果我站在这么几主要产品角度上,比如说绿色合成氨,现在其实真正的投产的产能大约30万吨样子,但是规划绿氨产能是非常大,1.6亿吨每年,这里面为什么规划,或者纯的绿氨并不太多,因为很多生产过程当中来讲,就目前技术来说,包括经济性来说的话,如果采取100%绿氨的方式,实际上是很难达到的,在一些小规模的示范的项目上可以,但是很多项目上来讲,企业规划项目的时候,是加入了一定绿氨的因素在这里面,比如说10%,20%恩用电解水然后生产氢,然后后面再合成氨,但是大头还是仍然是配合传统的煤或者天然气的转化来去生产合成氨。绿醇同样如此,因为合成氨和甲醇,在前面来讲,以煤为例前面都是气化,气化到了谈碳氢比例分两个,一个可以做合成氨,一个做甲醇,这一块来讲的情况跟绿氢是类似的,总的真正的产能并不高,但是规划的产能还是不错的。SAF这一块比较不错,因为航空减排相对比较快的,所以这一块整个产能增长的整个幅度还是非常大的。
  这个是国内的这一块情况,我们现在在国内来讲,不管是合成氨也好,还是甲醇也好,中国国内的产能在整个世界来讲是稳居第一位的,目前整个化学品来说的话,45%的产值是发生在,然后欧、美、日三个国家加一起,他们现在来讲全球占比是不如中国。但是中国现在来讲,我们关注的是什么,主要是技术方面的一些事情,所以我在这里画了一个图,整个绿氢产业的技术图谱,蓝颜色这些是很成熟产业化的技术,但是以橙色和红色所标出来,是我们现在正在开发的技术,或者处于一个示范阶段的技术,其实从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在整个产业的完整技术图谱上,还是有一些点是需要来进行突破的,这个来讲的话,就是同我们这个基础设施提供来说,就是相关的燃料提供来说,就是在我们行业里头还是有一定的路需要来去走的。特别是怎么适应现在分布式的这种能源的这种供给,对我们行业来讲,实际上对于化工生产本质上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这个是绿氢这一块,从电解这个角度上来讲,它的主要的技术,目前来讲对于碱性电解水制氢以及质子交换膜电解水还是主流路线,其他还是处于研发阶段。
  这是绿氢相关的项目,目前来讲产能规划还是非常多的,但是最主要来讲是内蒙那边,内蒙在整个规划项目来讲占了接近是六成规模,因为这个来讲是跟着风光资源来去走的,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际上也是跟着煤炭资源在走,因为在绿氢的生产过程中,目前来讲比较务实要配上煤炭气化,保证整个化工装置的稳定性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化工装置是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的基础设施,比如说储能发展来讲,我们对于绿色的这个因素它的比例会逐步地提升上来。
  现在来讲,对于传统的制氢来讲,就是中高压的合成氨的技术来讲,我们判断是作为绿氢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技术方案,可以用于改造现有的,我们现在大概有六千万吨合成氨的产能,可以拿它来做改造。未来我们需要解决低温,低压柔性氨的合成技术,这个属于我们行业里头将来对于大规模的绿氨,绿氢替代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需要解决的天然的合成技术。
  关于绿氢这一块的整个分布情况,这是国内目前来讲绿氢是超过20万吨,这个世界上来讲,在中国来讲占比比较大,相对于6千万吨整个规模只是一个零头中的零头,潜力还是巨大,这是相关规划产能。这个里面氨在所有的氢载体化工品来说,它的载氢量就是单位质量的载氢量还是最大的,按照理论耗氢量来算是0.176。
  绿色甲醇,绿氢引入了二氧化碳,这样来讲二氧化碳的来源实际上来讲现在是在国际上是所争论的,其实从我们自己的理解上来讲,因为这个二氧化碳它后边就是做到甲醇里面,后面如果我们生产的是塑料,比如说做CTO,其实这一块做碳的元素进入产品里头来并不作为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出去,但是如果我们是把它作为燃料,比如说放到咱们商用车里面,那么然后它是甲醇,然后在商用车分解,然后制氢,同时把二氧化碳放出来,这一块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这一块来讲可能不能作为一个纯绿的甲醇概念。但是从目前经济性来说,从现在比较务实方式来说,有一定的绿氢,然后配套比如说天然气,甲烷转化制氢和煤这一块气化制氢,包括一氧化碳这样进行合成,实际上是比较务实的一种方式,大家将来从长远来看是需要解决二氧化碳来源问题,碳元素的来源问题。这个就是绿醇,现在来讲发展的现状,现在规划的产能来讲,大概是1千万吨的样子,绿氢大概是150万吨,这一块基本是规划的项目就在北方。
  这是整个目前的现状。
  第二,未来的潜力和发展的趋势。
  作为首先传统的合成氨来说集中农业应用,工业应用随着环保,指的就是烟气慢慢地,还有车用尿素提供了一定量的增量,但是大部分还是用于农业,但是农业这一块将来慢慢是要缩减的,因为现在随着我们农业发展水平,肥的利用率提升来讲,对于尿素,还有碳安全这一块来讲是要下降的,但是对于能源属性以及储能属性我们是非常看好在船舶,海域的前景,以及道路交通来讲,还有一些陆地的应用场景上,应该还是存在一定的。另外还有就是作为一个储能的载体,电力行业应该也是有一定发展的潜力。
  这个是我找了一个例子,就是吉利这一块来讲,就是对于绿醇,因为吉利之前来讲,包括收购了冰岛,一家碳循环公司,就是一个纯绿色甲醇生产的这么一个装置和这个公司来讲就是其实我们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关注吉利在整个甲醇这一块的整个布局。
  这是我们做的价格对比,这是一个研究报告,回头因为具体内容时间关系不展开讲,我说一下结论,我们做了2030年和2060年测算,考虑了碳价,是比较适中的碳价。现在到2030年绿氨比灰氨是要高的,但是2060年绿色合成氨比灰氨的价格低很多,最主要来源是价格下降,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大规模整个产能的布局。
  这是我们预计这一块的战绩,到2060年绿氢能提升60%到70%的样子,为什么不能100%呢,仍然我们保留一部分的煤制合成氨,因为二氧化碳,因为化肥,尿素的生产离不开的,所以这一块是我们测算来讲是偏保守,因为道路交通,以及包括行业来讲,其实目前我们这一块合成氨的生产已经6千万吨,到那时候来讲,其实翻番还是可以做得到的。这个是绿色的甲醇这一块的成本,目前来讲到2030年,我们认为这一块还是高,但是这个高已经是非常有限了,在占比上来讲实际上100到320元每吨,占比应该在6%到7%这么一个区间之内,但是2035年来讲,我们认为基本上绿色甲醇和煤制甲醇基本上是齐平的一个概念。如果我们看得更远,包括碳价进来,实际上完全具备足够的优势。这是我们预计这一块的渗透率和占比,大约在2060年的时候绿醇来讲能够占到50%左右。
  这个是我们的一些地方发展的模式,这一块。其实将来最大的集中的片区来讲,其实还是西北和华北这一块,最终来讲因为主要还是风、光资源的匹配。现在来讲影响因素有这么几个,一个是碳交易市场,在前几天公布了钢铁,电解铝,水泥已经拓展到里面了,石油化工我们配合生态环境部已经研究,不会太长时间把整个行业拓展进去。另外还有电价这一块,另外还有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构建,另外就是从技术方面来讲,我们这里面需要解决实际上还是挺多的,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远距离输送,如果建立大规模管道输送,氢的管道诉讼对材质需求,里面基本上钛钢的,这一块材质是挑战的,另外需求市场开发,也是鸡生蛋,蛋生鸡,本身自身化工原料可以提供一定市场,但是如果开采出来。这是相关建议,一个对于近期来讲以需定产来去比较稳健发展,但是中长期我们要考虑有系统性的谋划。第二个就是绿氢化工产品的储运和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多前面专家提到了。第三,对于绿氢和绿醇在动力商用车方面的技术和研发和示范。另外这里面其实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还是需要政策方面的这一块政策和市场双轮来驱动,这样全产业链的协同。在这一块来讲,我们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特别希望河下游,特别是汽车这个行业,我们应该是很多化学品应用的场景,不管是燃料还是原料,我们非常希望加强联系和沟通。
  这是今天的这么一个简要的汇报,供参考,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