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高端访谈

专访李开国:剧透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下面几组数据可见汽车行业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汽车市场地位日益凸显。
2025年8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相关数据: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8.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1-7月汽车出口36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占比约35.5%。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分别为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总销量的40.9%;2024年汽车出口585.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占比约21.9%。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553.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69.23%;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62.2万辆,同比增长27.86%,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44.97%。
“当前汽车产业迎来产业变革和产业生态重塑的关键节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李开国接受《汽车纵横》专访时说,“汽车是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产业。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加速、跨产业深度融合,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孕育发展,汽车迎来绿色低碳、智能网联、智能制造新变革,由此带来汽车产业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生态体系重塑。”
在此大背景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以下简称“路线图3.0”)应势而出。此前,此项路线图已于2016年和2020年分别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1.0和2.0。作为编制路线图3.0的重要参与者及其节能技术群召集人,李开国说:“路线图1.0和2.0主要描述表征的是中国汽车产业以对标、跟随、追赶为主。但中国汽车工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到了新的高度,所以我们编制路线图3.0,是要思考和规划好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未来。我们这次规划到2040年,已经没有对标对象,因为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领域已走到了世界前列。”

顺应行业三大变革大势
其实,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2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两个规划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纲领性指导作用。而路线图3.0从技术发展规划角度延续和深化其具体实践路径。
“路线图3.0要描画好未来15年汽车技术发展总体趋势和未来努力的目标。这是路线图的价值和意义。”与路线图1.0和2.0相比,李开国表示,路线图3.0有很大不同:一是要跟全球讲好中国汽车工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故事,二是要探索好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上怎么占领全球新高地,三是要讲好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在专访中,他深入介绍了编制路线图3.0的初衷和对汽车市场的新洞察。
首先,研究编制新的技术路线图是引领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重要支撑。
李开国表示,编制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全球主要汽车强国把握战略机遇、引导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多年来,美国能源部、德国交通部、日本经产省等围绕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智能网联、数智融合等多方面支持所属研究机构编制发布并持续修订技术路线图,对本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据李开国介绍,2015年以来,为明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任务,识别未来15年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引导汽车新技术、新模式、新功能发展应用,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行业陆续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1.0和2.0的编制工作。
“路线图系列研究成果以其前瞻性、引领性、战略性,受到国内外汽车产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成为支撑政府产业决策、引领行业技术创新、指导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李开国表示,自路线图2.0发布以来,我国在基础前沿研究、交叉融合创新、瓶颈技术攻关等多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40%,较2020年的5.4%实现跃升,超预期完成路线图2.0设定的15%-25%阶段性目标。
其次,汽车产业正面临三大变革。
一是碳中和驱动绿色低碳转型。李开国表示,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我国汽车运行造成的碳排放约9.5亿吨,在全社会碳排放中超过9%,在交通碳排放中占比约85%;面向“双碳”目标,在2040年需达到约48%降幅。“汽车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将带来清洁能源动力系统、节能低碳技术、配套基础设施技术系统变革。”
二是智能革命赋能智能网联变革。李开国表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加速建设。“智能汽车成为打通社会要素的关键纽带,是建设未来‘四智融合’社会的核心节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计算平台、车路云一体化、测试技术等技术将成为赋能和加速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数智化变革支撑智能制造升级。李开国表示,数智化变革赋能制造业实现进一步低成本、高效率、定制化发展,进一步贯通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各环节,汽车制造将实现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装备、数智赋能技术和工业软件、销售服务等全链条的整体跃迁。
最后,修订技术路线图,接续引领新时期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成为行业共同期盼。
路线图3.0设定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汽车产业变革和产业生态重塑的发展需求,提出面向2040年构建新型汽车产业生态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指引。据李开国介绍,其具体目标涵盖:系统梳理全球汽车技术发展动向和趋势,深刻洞察和判断未来汽车产业变革;对路线图2.0的总体进展情况开展客观、系统、高效的复盘评估;面向国家战略使命、产业变革和创新发展需求,提出面向2040年汽车产业发展愿景和战略方向;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地提出面向2040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和关键里程碑;结合专题研究识别达成2040年目标的差距和障碍,提出分阶段创新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建议。

坚持六大原则立足四大创新
路线图3.0的编制是一个庞大工程。李开国表示,在有关政府部门主导下,2023年启动以来,经过大量、充分、细致、深入的研究研讨,最后形成路线图3.0,并计划2025年10月正式发布。
“我们遵循的原则是:要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进步,要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汽车舞台的中央。要以技术为本,拥抱全球汽车。如果技术不领先、不先进,不可能拥有全球汽车的市场地位。从纯技术角度来说,技术才是竞争力,产品才是竞争力,因此要把技术创新做好,把产品、产业做好,这样才有竞争力。”李开国说,“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达到新阶段、新高度后,我们要讲好中国汽车技术发展的思考、讲好中国汽车创新的观点和跟全球讲好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故事。”
据李开国介绍,路线图3.0有五个特点:一是参与专家、单位多,组织吸纳行业2000多名专家,300家多单位参与研究;二是研究领域多,共计开展“1+5+26”个专题研究,保证路线图3.0的引领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三是研究成果多,形成现状评估报告、创新需求展望报告、综合分析报告、书稿等共计90份;四是研究范式创新,以“产业总体﹣技术群﹣技术专题”三级架构,以统一的研究范式开展工作;五是国际化,设立国际咨询委员会,首次出版英文版路线图,提升路线图的国际影响力。
李开国说:“我们对路线图3.0按5年一个节点进行描绘。同时,我们对路线图发展还有评估机制,即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具体而言,路线图3.0坚持六大修订原则。
其一,前瞻性。李开国表示,此次修订将前瞻性、引领性放在首位,着眼未来15年我国汽车产业新变革、新生态建设,通过汽车产业发展愿景目标设定与需求分析,科学预测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及趋势,为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提供指引。同时,加强与国际技术路线图研究机构的协同交流,强化路线图的国际引领和国际影响力。
其二,系统性。加强总报告与子路线图的统筹协同,建立总报告与专题、专题与专题之间的纵横联动协同机制。李开国表示,以产业技术体系为基础,分析研究产业及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梳理关键技术架构和技术短板,并结合国内发展新形势,提出未来汽车技术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技术路线图。
其三,公益性。李开国表示,秉持公益性原则,以推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保持立场中立、实事求是和客观研判。
其四,科学性。李开国表示,在工作流程方面,在国际通用技术路线图研究流程基础上,继续开展技术预见、前沿分析等专项预研工作;在研究方法方面,采用愿景分析、专家研判等国际通用的技术路线图研究方法。
其五,开放性。李开国表示,研究与修订过程对国内外行业组织、整车、零部件及材料企业全程开放,积极吸纳国内外权威专家进入专题工作组,并通过专家咨询会、技术研讨会、报告评审会等形式及时沟通讨论重要结论及信息。
其六,继承性。李开国表示,路线图2.0按照“1+X”模式,即1个总报告+9个专题,强调产品特征、技术特征的融合。路线图3.0仍延用“1+X”的研究框架,按照顶层设计“1+5+X”模式框架,即1个总报告+5个技术群+26个专题;其中总报告更加突出产业变革和新型产业生态建设,制定产业和产品路线图,而子路线图更聚焦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
据李开国介绍,路线图3.0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框架创新:重构研究框架。在路线图“1+X”研究框架基础上,以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新型产业生态视角,重新构建路线图3.0“1+5+X”研究架构,并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是内容创新:强化研究统筹。总报告更加突出产业变革和新型产业生态建设,制定产业和产品路线图的顶层规划,子路线图更加聚焦关键技术发展的技术路线图研究,深化总报告与专题、专题与专题之间的统筹协同。
三是组织创新:突出开放中立。邀请跨行业、跨领域专家加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研究团队。突出召集人和组长的领导作用,按需搭建跨行业的专家队伍,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设置组织保障组支持研究组织协调工作,保证研究更加开放中立。
四是机制创新:强调国际引领。从全球汽车产业整体视角,邀请国际组织、国际智库深入参与研究过程,强化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组织工作。研究成果面向国际发布,协同相关渠道加强国际化宣传。

五大技术群路线新判断
据了解,路线图3.0涵盖技能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智能网联技术群、共性支撑技术群和智能制造技术群五大技术群。李开国表示,路线图3.0对这五大技术群分别作出了其路线判断。
对节能技术路线的判断是,内燃机仍将是汽车重要动力来源,具备较高的低碳、零碳发展潜力。持续推进传统能源乘用车实现全面混动化,传统能源商用车实现低碳零碳多元化技术路径并行发展。李开国表示,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内燃机+混合动力会成为重要的动力构成方式。在短期,内燃机会成为汽车动力方式之一,到2040年还会存在,特别在商用车领域。
据路线图3.0规划,到2030年、2035年、2040年,乘用车方面,先进混合动力乘用车(HEV/PHEV)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分别达到每百公里4.5L/4.0L/3.5L;商用车方面,重型长途牵引车(49t)燃料消耗量较2024年水平分别降低13%、22%、27%以上。
对新能源技术路线的判断是,新能源汽车将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技术双轮驱动”,进入全面市场化新征程。坚持电动化关键技术持续创新,纯电动汽车的能效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李开国表示,电动化会继续做深做实,对电动化发展趋势坚定不移。
李开国表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规模将达到3800万辆,此后将长期保持稳态运行,我国新能源渗透率达到70%以上,汽车出口和海外产量共计将超过1000万辆,新能源和出海双轮驱动我国汽车产销规模持续增长。
据路线图3.0规划,到2030年、2035年、2040年,乘用车方面,技术领先的典型A级新能源乘用车电耗达到每百公里分别小于9.5kWh/9kWh/8kWh;商用车方面,技术领先的重型长途EV牵引车(49t)综合工况电耗每百公里分别小于135kWh/128kWh/122kWh,技术领先的重型长途EV客车(12m)综合工况电耗每百公里分别小于58kWh/54kWh/51kWh。
对智能网联技术路线的判断是,智能网联技术将推动汽车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大规模安全应用,汽车智能驾驶水平超过职业驾驶员,交通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大幅降低,交通出行效率和城市运行效率显著提升。李开国表示,智能网联会成为汽车产业主要技术变革和技术叠加的主线。
据路线图3.0规划,到2030年,L2级及以上智能网联乘用车占新车销量95%以上,L3/L4级智能网联乘用车占新车销量15%以上;到2035年,L2级及以上智能网联乘用车在新车中全面普及,L3/L4级智能网联乘用车占新车销量50%以上;到2040年,L4级智能网联汽车在新车中全面普及,L5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对共性支撑技术路线的判断是,共性支撑技术整体将形成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级别自动驾驶以及未来立体交通新生态的支撑赋能能力,成为新能源汽车与高级别自动驾驶融合发展的核心底座与关键引擎。到2040年,实现与立体交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L5级多维空间的无人驾驶。李开国表示,智能网联和电动化相结合将催生汽车产业新生态,重新定义汽车及其功能,包括对未来汽车产业盈利模式带来变化。
其中,智能底盘的空间支持能力多维化,传感器、控制器与执行器融合协同控制将进一步加强;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集中+区域架构演进,支持算控解耦、计算集中、信息共享和跨端协同;车用操作系统向高实时性、高可靠性、支持多核异构计算演进,满足完全自动驾驶和全面认知智能座舱的应用场景要求;汽车芯片算力能效比提升,具备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高集成水平。
对智能制造技术路线的判断是,汽车智能制造将实现基于碳中和与万物互联的汽车智能制造体系,充分发挥数据新生产要素的价值,并应用新生产力赋能研、产、供、销、服一体化的创造力,同步形成匹配的新生产关系,有效支撑“新汽车”实现持续、全面的自我迭代进化,带来全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构建多元化动力结构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非常快。但国外一些车企似乎有意无意地放缓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推进,甚至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处于“摇摆”状态。但李开国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他们从来没有犹豫过,只是调整了节奏。调整节奏的原因是,他们过去没有重视,手上资源不够。他们是利用这段时间在寻找资源、整合资源,向中国企业学习,并通过中国的团队掌握优势资源,再重构他们的技术力量、供应链。因为他们的基础设施不如中国,要利用中国的资源来改变相对被动的局面。其实,作为老汽车工业集团,他们的体系很深,也有很多资源,所以我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他认为,汽车行业还有一个相互包容、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的过程,只是时间较长。
“叠加智能化,国内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中国有体制优势,政府和产业互动做得比较好。在技术从0到1的创新过程中,我们有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如果完全靠市场个体,做起来会比较困难。中国现在还有强大的资本力量。资本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促进能力、杠杆能力也很强。”李开国说,“在路线图3.0里,智能化和电动化融合发展是基本定位。其实,中国在智能化发展方面有比较优势:我们的基础设施发展得比较好,我们的政府对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视程度比较高,我们的通信技术水平在全球领先等。”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来讲,中国肯定进入到第一梯队。第一梯队不是用单一技术标准来衡量,而是要整个创新链和技术链实现共同突破。比如,我们在电池技术研发、制造,包括电池安全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我们的优势非常明显。”李开国说,“我们最重要的是体系能力。这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形成的工业体系、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持续科学创新能力。成为汽车强国,才能成为工业强国,因为汽车产业聚集了很强的工业链条。”
业内人士认为,固态电池可能是未来动力电池中一个重要或起决定性的因素。李开国说:“谁掌握了固态电池技术,谁就可能在电动化方面保持竞争优势。中国必须努力开发。其实,我们非常重视固态电池发展,对它提出了准确指标和预期目标。”他指出,固态电池要完全变成装车的商品,还需要一个过程。
曾有人认为,氢能是未来终极技术路线。李开国表示,目前还是以纯电、插混为主,氢能也在做,但市场落地比较困难。从减碳目标、能源获取来看,氢能是未来比较好的能源选择,但氢能发展还需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氢能成本比较高;二是氢能运输要求比较高,成本比较高;三是现在燃料电池价格还比较贵。未来氢能技术实现新的突破,其综合成本可能降下来,拐点可能在2030年左右出现。其实,氢能还可以用作能源储备等。“我们是多技术路线发展,不会依靠某种能源方式来解决所有问题,而是会构建多元化动力结构。”

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带来红利
对于路线图3.0,李开国透露,将创新搭建路线图3.0数字化平台,提供实时技术指标对标分析服务,致力于成为企业技术迭代路上的24H指南针。比如,企业仅需输入技术指标数据,系统将自动化生成企业技术数据和路线图3.0目标数据的对比分析,基于现存差距,给出技术演进路径和重点攻关方向。
与此同时,李开国表示,将开展年度评估工作。通过系统梳理产业年度动向、甄选年度标志性技术进展、客观评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指标达成情况、前瞻研判下一年度重要技术趋势,为行业年度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支撑。其中,对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满足创新性、先进性、带动性和经济性。
据李开国介绍,在技术进展评估方面,系统评估路线图3.0五大技术群重点领域的年度技术发展动态与目标达成度,并针对偏差较大的技术指标开展原因分析,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在创新需求研判方面,凝练行业共性创新需求,形成行业亟需的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示范工程等各类创新项目清单,推动在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创新专项、高质量等各类项目中落实。
另外,从市场实践层面看,近年来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格外引人注目。为此,李开国强调说:“中国汽车产业‘品牌向上’这件事情值得珍惜!”他表示,过去,自主品牌价格有天花板,但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现在天花板被突破了,可以卖到50万元以上甚至100万元以上。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这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对自主品牌带来的红利。中国品牌向上发展趋势可以预期,未来盈利能力会更强。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叠加,让自主品牌可以与合资品牌、全球品牌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这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有利。我们的品牌向上、品质向上,让全球更多市场接受和认可我们的汽车产业和品牌。”李开国说,“中国汽车产业机会越来越多,但我们要珍惜,不能走以前摩托车发展的老路。我们要用品牌、品质和技术链、供应链,甚至把金融带出去,这样让我们的品牌在国际上能站下来、立得住、站得稳。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李开国表示,对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比较乐观,但要遵守全球经济发展规律。“我们要成为行业引领者,促进当地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工业文明发展,与当地经济共同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把产品卖出去,还要从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本地,成为属地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属地化作出贡献,进而体现我们的价值。”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正积极推进全球化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李开国说:“中国汽车产业要拥抱世界、融入世界,未来国际化占比会越来越大。”他表示,未来5年、10年后国内销量有可能在2800辆左右,但与中国汽车产业基因有关的产品在全球销售会超过4000万辆。“现在是在中国造、外国卖,未来主要形态是在外国造、外国买,后者会超过在中国造、外国卖的比例。这更符合全球经济逻辑。”
但在全球化过程中,李开国提醒国内企业:一是目前我们对国外法规、标准了解的深度还不够,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二是我们对当地人文社会的了解还需要努力,要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社会文明共建做出贡献。“要从ESG角度全方位发展,既要做好产品,也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者,成为新兴事物的推动者。我们必须要有这种胸怀和格局。”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本文涉及的相关数据,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正式发布的相关数据为准。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