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底,武汉迎来了一场颇具象征意义的访问。Stellantis集团新任CEO安东尼奥·菲洛萨在上任仅一个多月后,便率领超过十位集团高管出现在这座华中汽车工业重镇。他们的到来不仅是一次礼节性考察,更是一种明确姿态——向中国市场释放出积极的战略信号。
对于过去数年对中国市场持续陷入“纠结”的Stellantis而言,这次访问似乎意味着某种转折。集团新管理层正试图重启与中国市场的关系,而这背后,既有对自身战略的反思,也是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化的现实回应。
从“轻资产”到重新下注
回顾Stellantis的中国战略,不得不提2022年其前任CEO唐唯实所提出的“轻资产模式”。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该集团试图通过削减产能、依赖经销商和合作伙伴的力量来规避在华投资风险。唐唯实当时的设想是,到2030年,Stellantis能够在中国市场创造200亿欧元的营收,并以六大品牌和三十款新车型开启新一轮增长。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快显现。随着广汽菲克业务的停摆,Jeep品牌推行的“One Jeep”战略彻底失能,标致和雪铁龙在华销量亦持续萎缩。Stellantis不仅没有完成扩张,反而陷入了渠道萎缩、产能闲置的困境。所谓“轻资产模式”,在实际运营中更像是一种抽身而退的无奈姿态。
如今,唐唯实的离任,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这一模式的终结。继任者菲洛萨所面对的,不仅是重振北美市场的迫切任务,也包括为中国市场寻找新的解法。当然,相比于前任的谨慎与收缩,菲洛萨显然更愿意在中国尝试积极的姿态。
实际上,Stellantis释放战略调整信号的行动远早于菲洛萨此次访问。今年2月,集团已宣布调整中国区管理架构:忻天舒出任Stellantis中国区COO,并同时担任“Stellantis集团-零跑科技战略联盟”负责人及“零跑国际”CEO;长期参与中国业务的奥立维则被任命为中国市场战略负责人及集团资深顾问。这一双线管理架构表明,Stellantis正试图并行推进两大路径:一是延续传统合资模式,深化与东风汽车的合作;二是借助零跑科技切入新能源与智能化赛道。
在管理架构调整之后,集团很快以实际行动强化这一战略导向。菲洛萨一行的武汉行程安排紧凑,几乎覆盖中国业务所有关键环节:他不仅与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举行会谈,还实地考察武汉经开区及国家电网换电设施,显示出对新能源生态布局的高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随行高管包括标致和雪铁龙品牌的全球CEO,以及产品规划、制造与设计等核心职能的执行副总裁。这一切显示,中国市场已不再被视作区域性议题,而是正式纳入集团全球核心战略框架。
为什么是现在?
菲洛萨的动作,也与Stellantis集团近期的财务困境紧密相连。2025年4月,Stellantis因全球销量下滑与产品延迟问题,被迫暂停全年利润指引;7月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净亏损数十亿欧元,成为合并以来最糟糕的财报之一。仅在米兰交易所,集团股价上半年跌幅就超过27%。与此同时,在北美市场,因车型老化、产品推出延迟及定价策略偏差,市场份额持续流失。更严峻的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贸易与能源政策的不确定性,削弱了电动汽车激励措施,令集团电动化战略面临政策阻力。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集团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和市场稳定器。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分量被重新评估。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不仅在规模上具备吸引力,更在新能源技术、供应链韧性和消费趋势方面展现出引领性。Stellantis若能在这里重新站稳脚跟,不仅能够弥补其他区域市场中的损失,还能借助中国的产业链和技术资源,深度参与到全球电动化转型中。
与东风、零跑的再定位
Stellantis与东风汽车的关系历来复杂而微妙。神龙汽车所面临的困境,长期被视为法系车在华影响力衰退的一个缩影。然而,菲洛萨此次将首站安排在武汉经开区的东风基地,明显传递出重新强化合作的意愿。在与湖北省领导的会谈中,他明确表示将与东风共同加速新能源转型,合作推出更多优秀产品。
这番表态,与“轻资产”阶段时相对疏离的合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过去Stellantis更多将东风视为制造端的被动合作伙伴,而如今更像在谋求一种更具协同性的“共同体”关系。菲洛萨清楚地意识到,若想真正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离开东风几乎是不现实的。武汉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正是Stellantis当前亟需的稳定资源。
除东风之外,零跑科技代表了Stellantis在华的另一条路径。2023年底,集团以15亿欧元注资零跑,成立由Stellantis持股51%的“零跑国际”。这一合资模式在唐唯实时期被视为“轻资产战略”的延伸,旨在通过资本合作获取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技术与产品。但随着菲洛萨上任,这一投资被赋予新的战略意图。
忻天舒同时执掌Stellantis中国区与零跑国际的安排,实际上将集团在华的传统合资与新能源合作放在了同一个坐标系下。换句话说,Stellantis正在试图整合两条原本并行甚至互相割裂的业务路径。未来,零跑的技术和车型能否进入Stellantis全球体系,可能会成为决定这一合作成败的关键。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菲洛萨在武汉行程中专门考察了国网南太子湖超级充换电服务中心——中国首批“换电+超充”一体化示范项目之一。对一直深耕欧美市场的Stellantis来说,这一举动意味深长。欧美电动基础设施仍以充电桩为主,而中国在换电模式、超充网络及800V高压平台等领域已确立领先地位,显著提升了车辆能效与补能体验。相比之下,Stellantis现有的STLA平台在充电效率上仍处于追赶阶段。菲洛萨的观摩,不仅仅是“学习”,更可能意味着他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引入Stellantis的产品平台和服务体系中。对于一个在电动化转型中略显迟滞的集团来说,这或许也为其提供了一条借助中国经验加速转型的路径。
自上任以来,菲洛萨多次在内部强调“修复关系”的紧迫性,这不仅指向与美国经销商、工会及政府之间的分歧,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市场。Stellantis在中国过去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与合作伙伴缺乏信任感。无论是与广汽的合资破裂,还是与东风的“冷淡”合作,都反映出这种问题。如今,菲洛萨选择以密集会面和实际行动来弥补裂痕,这种务实的姿态,或许比任何宏大的战略口号更为关键。
可以说,Stellantis正处在一个必须做出战略抉择的关头:是继续在欧美市场陷入苦战,还是通过中国市场重新获取增长与平衡?而菲洛萨的答案,正在逐渐显现。
全球困局与中国解法
从全球范围看,Stellantis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局限于中国市场。在北美,该集团长期依赖Jeep和Ram两大品牌贡献利润,但随着新能源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以及福特、通用等本土竞争对手加速推出混动及电动车型,Stellantis显得应变迟缓。在欧洲,严格的排放法规和逐渐退坡的补贴政策也给其带来持续压力。集团不得不同时在北美和欧洲两大核心市场开展关系修复、产品更新与成本优化,多重任务之下其战略回旋空间日益受限。
正是在这一全球困局中,中国市场的价值凸显出来,其意义远不止于销量贡献。中国的供应链能力、在电池和智能驾驶上的领先积累,实际上是Stellantis弥补自身短板的重要机会。通过零跑,集团能够快速接触中国本土的智能化方案,而与东风的持续协作,则为其保留了整车制造能力和渠道基础。这两条路径并行,不仅是市场策略的需要,更是技术反哺与能力构建的关键通道。
然而,战略信号的释放并不等同于实际成效。Stellantis若想真正扭转在华的颓势,仍需跨越几个关键障碍:首先是如何协调东风与零跑两条合作主线,避免资源内耗与战略冲突;其次是重建消费者对法系品牌的信任,这需依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体验,并投入足够的时间耐心培育;第三,集团是否真正愿意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转化为研发、资本与供应链等方面的资源倾斜,将直接影响战略落地效果。
除此之外,Stellantis还必须直面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本土新能源品牌不仅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迭代上优势明显,更在用户运营和数字化服务方面构筑了较高壁垒。如果Stellantis不能迅速适应中国市场节奏和消费习惯,仍难以摆脱被边缘化的风险。
尽管挑战重重,但Stellantis的重新出发,至少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态度。过去几年里,这家合并时规模为全球第四大的车企巨头在中国的存在感日益稀薄,如今通过管理层调整和高层集体访华,至少说明它重新把中国放在了全球战略的核心板块上。这一转变,或许意味着Stellantis与中国市场的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
对于菲洛萨而言,中国不是可以立刻带来利润的市场,而是一个长期投入、逐步重建的舞台。他既需要在内部争取董事会与投资者对在华战略的耐心与支持,也必须在外部重建合作伙伴与消费者的信任。唯有这样,Stellantis才有可能把中国变成真正的支点,用以撬动自身的全球复苏。
能否成为中国市场的“同路人”?
Stellantis正在经历一个罕见的战略拐点。曾经主导中国业务的“轻资产模式”或成为过去式,而新一轮的重视与投入能否真正转化为市场份额与财务表现的改善,仍需时间检验。在全球汽车行业剧烈动荡、贸易与能源政策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市场或将成为Stellantis全球棋局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张牌。菲洛萨与其团队已迈出重建信任的第一步,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至于Stellantis此番“再出发”能否真正打破在华局面,或许可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观察:首先,零跑技术合作落地的实际成效,尤其是基于零跑平台开发的电动车型在欧洲市场的接受度和销量增长节奏,将检验其“技术反哺”战略是否可行;其次,Stellantis与东风集团在新能源共研方面的合作能否由意向推进至实质,特别是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是否可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量产车型,将成为其传统合资路径是否仍存生命力的试金石;此外,集团是否愿意投入资源重建在中国市场的渠道与服务体系,包括优化经销商网络、提升用户运营与数字化服务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品牌能否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
这些指标不仅关乎战略能否落地,更将决定Stellantis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国市场的竞争逻辑。当然,无论Stellantis对其在华战略的最终定义是“重返”、“强化”还是“重塑”,其成功与否都将取决于能否将高层的访问转化为可持续的本地化投入。而本地化,往往始于最细微之处。
例如,Stellantis至今仍未公布官方中文名称,这一看似微小的缺失,实则象征其在品牌文化层面与中国市场存在的隔阂。它不仅关乎一个名字的选择,更关乎Stellantis是否愿意超越资本与技术的合作,真正与中国消费者建立没有隔阂的沟通。解答好这个问题,或许比推出几款新车更为根本。毕竟,中国市场不缺少又一个“回归者”,而缺少真正可持续的“同路人”。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