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躺赢时代终结

在华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正面临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崛起所引发的全面挑战。目前中国汽车行业的合资合作进入了新时代,或者叫后合资时代,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不再只有仰望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的份,逐渐进入平视新阶段。
“未来,一线品牌特别是中国的自主品牌,会加速发展;二线品牌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几乎没有机会。”2023年1月12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3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这样说。这意味着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不能再躺赢,必须与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同台正面较量,一些不能适应中国市场发展的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陆续退出就是注脚。

此消彼长
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曾在中国车市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扮演着牵引头角色。从1984年首家合资车企北京吉普成立以来,他们一直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过去近40年,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一直处于追赶状态。但近年来,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快速崛起,尤其2022年在中国车市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终于首次超越合资品牌,出现从追赶到超越之势。简单说就是,中国车市正在呈现自主品牌进、合资品牌退的此消彼长态势。
从行业整体销量占比来看,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自主品牌蚕食。据2023年1月12日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1176.6万辆,市场份额达到49.9%,上升5.4个百分点。其实,从2022年9月后,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持续突破5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接受《汽车纵横》采访时说:“现在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面临来自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的压力,因为自主品牌抢占了他们原来的市场份额。如果合资品牌不做改变,可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未来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从2022年主流车企销量情况来看,长安汽车销量为234.62万辆,其中自主品牌销量187.46万辆,占总销量的80%;上汽集团销售整车530.26万辆,自主品牌销售278.5万辆,占总销量的52.5%等。2022年,比亚迪销量为186.85万辆,吉利汽车销量为143.3万辆,奇瑞集团销量为123.27万辆,而一汽-大众销量为182.36万辆(含奥迪进口车),上汽大众销量为132.1万辆。尽管主流合资品牌竞争力依然强大,但呈明显下滑态势,主流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逐渐摆脱其压制。
盈利也出现新的变化。比如,长安汽车曾拥有众多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不过目前主要有长安福特和长安马自达。过去长时间内长安汽车依赖合资品牌盈利,自主品牌盈利能力较弱。这也是中国车企过去的常态。但到2021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实现扭亏为盈,为长安汽车贡献净利润30%左右。而2022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利润占到集团的85%。因此,朱华荣说:“这在中国绝无仅有。”“我们不靠合资企业盈利,我们的规模也不靠合资。”相信未来其他中国车企也会出现这种状况。
其实,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阵营也在加剧分化,部分二三线合资品牌开始陆续离场或淡出中国市场。比如,2022年4月合资股东称2023年起讴歌将退出中国市场,2022年11月广汽菲克向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申请破产,此前东风雷诺、一汽马自达、长安铃木等合资品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北汽集团原董事长安庆衡接受《汽车纵横》采访时说:“未来合资车企会加速分化调整,甚至个别企业会退出中国市场,但10年内合资车企还会继续发展。”
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崛起,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的地位将进一步被削弱。

变化与短板
显然,合资品牌有逐渐被自主品牌赶超的趋势。近年来合资车企的确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尤其在电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背景下,尽管合资车企的传统竞争优势还在,但其短板也日益暴露出来。
“合资车企走到现在,再创原来的辉煌很难了。但短时间内,自主品牌全面超越合资品牌也不大可能,还需要补充自身短板;长远来讲,实现全面超越很有希望。”安庆衡说,“合资车企与自主车企在产品水平上差距变小,部分合资车企甚至不如自主车企。近年来一些合资车企技术上进步较慢,甚至止步不前。而自主品牌有较强的生命力,今后在全球的市场地位肯定会越来越高,估计用10年左右时间自主品牌有希望整体上超过国际品牌。”
在许海东看来,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并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一直按照原来的思路、方式在做事,在策略上并没有出现重大调整,只不过他们原来采取的那些招数现在没有那么好使了。他说:“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在产品开发等方面跟不上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导致其产品竞争力出现问题,市场份额出现萎缩。出现这种变化,是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没有想到的。”
“合资车企重要的变化是纷纷开始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公关行政部部长贺勇接受《汽车纵横》采访时说,“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更加了解中国用户需求,也愿意充分沟通,能够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迅速进行调整。合资企业通常是产品思维,内部决策时间也会更长,会错过很多机会。”
许海东也认为,中国车企对中国消费者更加了解。因为文化背景相同,中国车企能更好地体会中国消费者的感受,所以开发的产品更适合中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也愿意购买。“根据消费者需求,中国车企能很快开发产品,尤其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方面的研发反应迅速。德国车企原来开发一个新车型需要三年,而中国车企现在可能一年半左右新车型就开发出来了。这种研发反应速度,合资车企难以做到。”
但贺勇认为,合资品牌在产品、品牌和全球供应链等方面还有竞争优势,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依旧可期。安庆衡也认为,在燃油车领域,主流合资品牌有较强的溢价能力,并拥有更多的用户基础和更高的品牌认知;合资车企的母体外企有较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势,实力不可忽视;合资车企的产业链在全球布局,链条比较完整,发展高水平产品有强大的后盾等。许海东则认为,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在供应链方面有本土优势。
许海东强调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稳定上升不是偶然,而是一步一步积累的结果,背后反映的是中国自主品牌实力的提升或者中国市场出现的变化,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起到了关键的拉动作用。

未来抓手
业内有个基本共识:上半场新能源,下半场智能化。这既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车企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的现实痛点。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面,许海东认为,目前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竞争力相对较弱,比不过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
在燃油车时代,消费者愿为合资品牌、外资品牌支付溢价,但现在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在燃油车时代建立起的技术壁垒正在逐渐瓦解,尤其在智能电动时代被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超越。
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据公安部统计,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8年的107万辆到2022年的535万辆。另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数据,截至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已累计接入新能源汽车1207.3万辆。显然,新能源汽车正呈高速增长态势。因此,业内人士认为,为扭转与自主品牌的差距,合资品牌应积极拥抱电动化。事实上,自主品牌一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主导位置。
贺勇说:“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在华市场此消彼长,除了出口和供应商因素的影响,还离不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上的布局和转型升级较早。”许海东也认为,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先发优势和领先优势。
其实,很多合资车企受其母体外企战略上犹豫不决影响,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方面转型较慢,甚至被迫转型。安庆衡说:“合资品牌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动作慢了一怕,有些被动。自2012年左右开始,外资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路线以试水为主,并不谋求‘抢跑优势’。合资车企的外方对电动化转型态度尚不明晰、决心还不强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资车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合资车企不愿意放弃在燃油车时代的优势,没有针对中国市场作出及时调整,电动化转型缓慢。”
同时,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还在向高端化冲刺,并在品牌向上之路上取得了积极成果。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为388.6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5%。这其中就有自主品牌的功劳在里面。
目前,蔚来、小鹏、理想、极氪、智己、阿维塔等推出了40万元以上的车型,比亚迪、高合、广汽埃安等正向百万元级豪华市场发起冲锋。朱华荣曾自豪地表示:“我们10万元以上的产品销量已经占到了71%。谁也想不到,长安汽车是可以卖到七六十万元的。”
许海东直言:“自主品牌向高端化发展或品牌向上,肯定会对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带来竞争压力,抢占他们在中国的高端市场。”安庆衡也表示:“自主品牌高端化是全行业多年共同努力争取产品向上发展的结果。基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蔚来等企业的产品从高端起步,营销模式普遍进行了高端化设计,打破了原来自主品牌产品的天花板。另外,新中产崛起和换车潮,为自主品牌实现品牌向上提供了机会。”但安庆衡强调,自主品牌高端化要想取得真正成功,必须走出国门。
事实上,中国车企出海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新发展阶段。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汽车出口首次突破300万辆,达到311.1万辆。中国在2022年8月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从中国车企来看,2022年,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量为101.75万辆,同比增长45.9%;吉利汽车出口量为198242辆,同比增长72.4%;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海外销量为169773辆,同比增长48.83%;奇瑞集团出口45.13万辆,同比增长67.7%等。
在出口价位方面也出现了变化。据乘联会数据,2018年纯电动汽车出口均价为0.2万美元,到2022年8月已增至2.58万美元,未来有望继续提升。全球市场也得到进一步拓展。除了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自主品牌已经拓展到欧日等发达汽车市场。出海模式更加多元化,已在海外建厂或研发中心,自建销售网络。另外,也开始对外进行技术输出,比如通过入股雷诺韩国汽车,2022年吉利首次将技术输出到汽车工业发达国家。
总之,凭借电动化、智能化等领先优势,中国车企或自主品牌加速推进品牌高端化和全球化发展,进而将与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竞争推向新阶段。接下来,就看合资车企或合资品牌如何有效应对。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3年2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