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 供应链

从0到1,钠离子电池时代开启

2022年,锂电池原材料犹如坐上火箭,一路“狂飙”。高企的锂电池原材料价格,成为动力电池厂商以及整车企业的不可承受之重。在此背景下,沉寂多年的钠离子电池终于等来发展风口。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对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已经开始。相较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原材料储量大、成本低、高低温性能卓越、安全性高、可快充等优点,但是由于钠离子电池的质量和体积较大、能量密度比锂电池要低,所以在两者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人们更多得选择了使用锂电池。
近年来,业内对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取得长足进步;钠离子电池的应用空间也得到进一步拓展;而去年锂电池成本压力的骤增,更加大了市场对理论成本更低的钠离子电池的期待。
2023年,或将会成为纳离子电池时代的开端。

应用场景逐步打开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储能、低速两轮车及电动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三方面;另外,其在户储、UPS、5G基站领域,可以形成一定渗透。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钠离子电池技术及材料逐步具备产业化的可能,未来将首先取代铅酸电池,并逐渐切入A00级电动车和储能领域。光大证券在研报中称,钠离子电池本质上是替代磷酸铁锂电池在价格更加敏感的应用场景,在户储/UPS/5G基站领域,钠离子电池可以进入并形成一定渗透;在两轮车领域,钠电池有望占据较大份额;乘用车领域,钠电池在成本敏感度较高的A00/A0级车有望快速渗透。
在储能方面,2021年我国弃电总量约为267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2.7%。随着风电、光伏的规模化发展,弃电现象将持续存在。作为缓解弃风、弃光的重要手段,储能建设已迫在眉睫。钠离子电池因其成本及资源优势将在大规模储能市场中大有作为。
大型储能系统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对安全性及经济性要求更高,这使得钠电池成为其落地应用的重要场景。2022年《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及经济性分析》报告中指出,钠离子电池在调峰应用场景下的全生命周期的度电成本约0.55元/wh,而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度电成本约0.81元/wh和1.18元/wh,就度电成本而言,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明显。
与此同时,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钠离子电池还能释放80%的电量,比锂电池更加“耐寒”。这一特性,使得钠离子电池可适应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条件,有效提高分布式电源渗透率,提升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作为动力电池,钠离子电池的主要替代对象为性能较低、污染严重的铅酸电池;同时在低速电动车领域也可替换成本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
数据显示,我国二轮电动车电池市场七成以上为铅酸电池。同时,由于A00级、A0级电动车售价低,电池成本占比高,因此对电池成本更为敏感。
钠离子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可达3000次,远超铅酸电池的500-800次,能量密度可达铅酸电池3倍以上;其成本同样低于铅酸。相对于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同样明显,以单车30度电为例,钠离子电池成本比磷酸铁锂电池便宜6000元以上,这意味着钠离子电池标准化程度提高、实现量产后,更容易切入A00级、A0电动车领域。
奇瑞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院长曾祥兵曾表示:2013-2015年,磷酸铁锂能量密度在120Wh/kg左右,另外软包111三元体系在160Wh/kg左右。从整车应用角度,目前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与之相当,可以满足A00级电动在150-200KM的续航要求。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钠离子电池无法完全取代锂电池,这几乎成为业内共识。除了在小型电动车上应用外,长安汽车副总工程师吴振豪提出了另外一个思路:将钠离子电池应用在插电混合动力车上。吴振豪认为,在长续航、高电量应用场景,钠离子电池没有优势,安全特性也无法体现,车企可以在低成本和高功率上做文章,比如插混,可以很大程度降低插混成本。
总的来看,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具有巨大的想像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将成为锂离子电池的补充,缓解锂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钠离子电池产业的进一步推进,也将削弱动力电池对电动汽车成本的制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025年全球需求或超100GWh
虽然钠离子电池产业应用处于从0到1的产业化起步阶段,但业内认为2023年有望成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元年,实现小批量出货;2024年实现大批量量产,规模有望达到30GWh;预计2025年钠电池全球需求超100GWh,未来有望成为锂电池的有效补充。
浙商证券发布的钠电池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中指出,我国锂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未来或将进一步牵制电池产业发展;钠离子电池理论成本低廉,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与锂电的差距逐渐拉近;高倍率、耐低温、更安全的特性较锂电具备独特优势,预计2023年钠离子产业链将基本形成。
分析认为,在户用及工商业储能、5G基站、数据中心领域,钠离子电池在2025年渗透率或将达到15%;大型储能领域的应用从2025年开始放量。目前为止,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度较为理想,目前已有MWh级别的储能电站投入运营。
在动力电池领域,预计钠离子电池将在电动两轮车、低速四轮车领域先行应用。其在电动两轮车领域的渗透率在2025年将快速提升至与当前锂电渗透率相当的25%左右;在A00级电动车领域,2025年渗透率达到10%;在A0级电动车领域,将形成锂钠各占50%的混搭应用。
2025年,钠离子电池全球需求有望达到100GWh,国内需求有望达到32.9GWh,对应市场空间约203.7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钠离子电池材料形式多、技术路线宽泛,还未形成统一的发展趋势且不具备规模效应,相较于锂电池,尚未形成明显“性价比”。由于钠离子电池配套的产业政策目前并不多,不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成本的降低。除了技术的更迭外,钠电池量产更需要政策的支持。
鹏辉能源技术总监王康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眼下钠离子电池更多参考的是锂离子电池标准,两者虽然在技术原理上相差不多,但在测试过程中差异很大。规范化、统一化的行业标准,可以通过顶层设计,避免低质化浪费,实现降本增效,有利于行业发展。
近年来,国际领域纷纷发布钠离子电池相关政策,如美国能源部明确将钠离子电池作为储能电池的发展体系;欧盟储能计划“电池2030”项目将钠离子电池列在非锂离子电池体系的首位。2022年7月14日,我国工信部颁布有关文件,明确提出对钠离子电池的行业标准进行规定,在技术创新、实验验证、产业化推进等方面进行推进,加快钠离子电池的发展速度。
在政策加持下,面对未来充满想象空间的钠离子电池使用场景,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开始提速,近年来相关公司动作不断。


产业化布局提速

虽然国内钠离子电池产业正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结构相似,在浆料配方设计、电极生产过程和电池装配过程几乎没有差别,这使得企业在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时,起步便按了“快进键”。
纵观国内布局钠离子电池业务的企业,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锂电巨头企业;一类则是以中科海钠、众钠能源等为代表专注于钠离子电池领域的初创企业;还有就是如杉杉股份、振华新材等专注于上游材料配套的企业。
作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动力电池提供商,宁德时代在钠离子电池技术方面不断进取和突破。早在2021年宁德时代便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其能量密度达160Wh/kg,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虽然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略低于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但其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高寒地区,在-20°C低温环境中,钠离子电池也具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另外,第一代动力电池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
在2022年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宁德时代研究院副院长黄起森表示,宁德时代通过首创的AB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实现钠锂混搭,优势互补,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使钠离子电池应用有望扩展到500公里续航车型。这一续航车型会面向65%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同时,宁德时代计划将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高至200Wh/kg。2月21日,宁德时代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正致力推进钠离子电池在2023年实现产业化。
成立于2017年的中科海钠,是国内首批钠离子电池创业企业,其技术来自中科院物理所成果转化,在关键材料方面已获国内外专利近三十个,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目前已达到145Wh/kg,循环寿命达4500次以上,工作温度为-40℃—80℃,具备快充能力。
目前中科海钠在建两条规模量产线,第一条规划钠离子电池产能5GWh,第一期规模为1GWh已于去年落成;第二条产线与华阳股份合作,规划1GWh钠离子电池PACK厂于去年投产,并计划于2023年扩产至10GWh。
2月22日,有消息称多氟多钠离子电池3月份将推向市场。对此,多氟多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现在已有产品在客户车上装车测试。负责人特别强调,电池生产出来需要实验室数据,最重要的是装车测试,车辆的匹配程度,还有冬标极寒、夏标极温测试。这意味着,其产品距离量产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除此之外,蜂巢能源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原型样件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达110Wh/kg,目前正在研发第二代钠离子电池产品,预计2023年一季度完成设计定型,能量密度为135Wh/kg,且在2023年第四季度计划完成160Wh/kg的钠离子电池开发。
在钠离子电池领域跑在前边的电池企业还有:孚能科技宣布与江铃集团新能源达成“EV3车型钠离子电池前期适配性预研工作”合作,新车型将在2023年上市销售;传艺科技即将进行中试线投产,预计一期2GWh的钠离子电池项目将于2023年投建;众钠能源现处于中试验证阶段,已与多家下游客户达成战略合作,第一代量产产品将于年内启动交付,计划在2023年进入量产阶段,2023年电芯产能规划达GWh级……
在材料端,正极材料布局相对领先的企业包括容百科技、振华新材等,两者采用层状氧化物路线,产品大都处于送样验证阶段。其中容百科技规划在2023年实现钠电池正极材料每个月千吨级出货;振华新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2022年第四季度进入小批量试用阶段。
负极材料企业主要包括佰思格、贝特瑞和杉杉股份,佰思格产品性能处于第一梯队,产品性价高,贝特瑞和杉杉股份兼顾硬碳和软碳,官网披露的产品性能较为优良。电解液企业中多氟多具备年产千吨六氟磷酸钠的生产能力,已具备1GWh钠电池产能,并规划5GWh产能。
随着各方在钠离子电池领域的研发投入,钠电池技术及材料逐步具备产业化的可能。同时,钠离子行业标准制定在即,加上钠离子电池的后发优势和与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的兼容,2023年必定会成为钠离子电池量产元年!而其商业化的进程,一定会比锂离子电池要快得多,但其大规模商业化时代的正式开启至少还要1-2年的时间。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3年3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