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对话:协同发展,共建产业链新生态

  2019年10月22日-10月24日,“2019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高峰论坛”在山东省青岛莱西市召开,会议主题为“协同 创新 突破—共建中国汽车产业链新生态”。其中,在10月24日的“协同发展,共建产业链的新生态”主题论坛上,互动环节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 许海东 主持,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何章翔、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联合创始人 何涛,均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郭志明、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李晓轩、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李蹊 参与互动。以下内容为演讲实录:

嘉宾合影

  许海东:下面邀请参与互动的嘉宾,有请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章翔先生,第二位是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联合创始人何涛先生,第三位是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志明先生,第四个是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李晓轩总经理,最后邀请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李蹊总经理助理。
  感谢五位嘉宾能够参与互动沙龙的环节。虽然主办方给了一个宏观的题目,针对每一位嘉宾,专门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时间还可以,有些特殊的情况还可以请观众参与一下。
  首先第一个问题还是提给北汽新能源的何总。说实话,昨天北京1039打电话,干什么呢?要采访。因为我是协会发言人,基本上每个月主持月度会,在这个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所以下来各媒体的记者也会问。最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特斯拉进中国,中国自主的新能源会怎么样?所以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怎样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中取得胜利?
  何章翔:这个问题也是所有厂家都考虑的,大家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你刚刚说了,特斯拉进来以后,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不仅进来了,还把价格拉下来了。但实际上特斯拉是个双刃剑,有时候是一个名人效应,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会激发所有零部件包括整车企业,我们发愤图强,也会增加研发投入、人才集聚,所有资源的投入,一并发力。长久来看,是双刃剑,也是一件好事。
  汽车发展首先是国家战略,不仅仅是局限在中国的市场,上升为大战略,肯定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像国家级的汽车创新中心,在亦庄,由我们北汽集团承担的,这个就是行业内的汽车创新中心,承载着中国汽车产业全球竞争的创新中心,所以首先它是国际化的、全球的战略。本身每个整车厂,它的战略都是国际化。现在不光是特斯拉进来,大众什么的都进来了,合资企业的几大品牌都进入这个领域,会加速竞争格局。另外新能源这个领域,特别是纯电动车这个领域,是中国主导的,当初我们2009年成立,发展过程中,真正起步是2014年之后,纯电动走向市场。但是一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当初是没有生态,是全新的,是空白,产业很不卷全。当初我们找大的零部件供应商合作时,没有人理我们,它的日子过得听好,或者没有准备好,或者说你们做纯电动车,排不上号。在发展过程中,第一批跟我们起来的都是自主的国内中小型零部件企业。我们积累了那么多用户,那么多大数据,也是这些企业。所以今天的格局变了,之前有个颁奖大会我去参加过,也说过这个观点,现在这些大的零部件企业,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北汽新能源已经做起来了,非常想跟我们合作。所以我也回复了,事实上当初我也想说“想说爱你不容易”,实际上我们要有信心,在这一块我们是领先的,一点不落后。所以竞争的格局加剧,只会助推我们在行业做得更强。
  当然了,也不能乐观,这些大企业也没有睡觉,有很多技术也在研发,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重中之重,还是要加大原创性、自主性的投入。
  许海东:感谢何总。其实在这么短时间的发言内,总结了几个核心的观点,比如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先发优势,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产品的研发,以及产品投入市场的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所积累的数据,甚至出现的事故经验,这些都是别的国家不具备的。另外,他也谈到了零部件,开始的时候,这些大的企业,你做一个电动车方面的零部件,人家没有兴趣,正好给中国这些小的零部件企业给予了机会。这样坐下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在已经一百多万台,这些企业也起来了。所以大的零部件再过来找的时候,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同时何总还总结到,其实未来的发展还是要依靠创新,在传统方面人家已经创新了一百来年,为什么说我们很难追呢?人家发动机的研发,都有上百年的积累。而新能源车呢?大家都是刚刚开始,我们还有这么大的量、这么大的应用,我们还是有信心的。当然了,何总最后也提到了,也不能掉以轻心。我这边接触的都是这些企业,尤其是海外,我这个部门直接负责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发展,大家都看到了,新能源我们要做出口,但是给我们的,很可能我们的领导也就是一到两年的窗口期,因为大众、宝马基本在新能源方面发力,只不过我们先走了,有国内的经验,所以这种窗口期给我们的也只有几年,因为它们的车一出来,还是有它的品牌影响力。尤其在海外市场,这种根深蒂固的品牌影响力。中国的品牌出去,说实话,在国内大家都知道,真正在海外,你的中国品牌,其实是影响力非常小的,在这一点上,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所以何总在这几个问题上,都做了非常好的解释。
  谢谢。
  第二个问一下小鹏汽车,也是何总,我们属于新势力造车,或者说互联网造车。这种情况下,面临着像北方这样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方面的发展,就像刚才看到的,有北汽、上汽,包括比亚迪,都有这样的产品,还有一方面是来自国外的,宝马、大众,新能源车都有下线,还有特斯拉。作为总统的造车新势力,怎么才能脱颖而出?
  何涛:刚才北汽的何总讲了,说早期不容易,其实我们早期更不容易。北汽跟小鹏的初心相比,还有北汽这块招牌。
  回到许总的问题,我们看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不是说竞争太多,而是整个蛋糕太小。现在看来,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还没有真正起来,是逐渐爬坡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想法更多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因为汽车行业跟互联网行业有很大区别,互联行业是赢家通吃,别人都做不了。但是汽车行业不一样,市场足够大,品类非常多,消费者选择的余地非常多,不会出现几家垄断或者赢家通吃的情况。2014年成立的时候,我们就说我们是新能源汽车的鲶鱼,现在慢慢长大了,也有了一点销量,其实有更多的像特斯拉进中国,像奔驰、宝马开始意识到新能源市场的前景,它们是不是新的鲶鱼?我们更加欢迎这种竞争。整个新能源市场,更多是让消费者接受这种新事物,而不是做激烈竞争。大家看新能源汽车做得最早的,特斯拉,并不是在原有蛋糕里面分,是创造一块新的市场。所以小鹏的目标也是这样,要创造一些需求,让消费者接受智能汽车的概念,让消费者逐渐接受这种思路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所以所有新能源汽车的同行,并不存在很强的竞争关系。竞争关系肯定会有,但是更多是基于一起把市场做大的前提下。
  许海东:好,我再追问一下。其实你还可以重点介绍一下,新势力造车和传统这一块,你们的优势和核心能力可以介绍一下,跟传统车的差距,是你们下一步成功的关键。
  我们其实自己也会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产品才能胜出。现在目标很明确,我们要做更加差异化的产品,电动车只是我们一个平台。刚才报告中也说了,要基于电动车这个平台,更多做差异化的体验,以及智能驾驶相关的工作。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做一辆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只是达到目的的平台和载体,我们在研究用户的心理,更快让产品迭代升级,让卖出的汽车不断进化、进步,我们相对有一定的优势。总的来说,我们还是想做差异化,通过差异化获得附加值,而不是在原有的技术平台上拼成本、拼性价比。
  许海东:谢谢何总的介绍。其实第二个问题是让他再强调一下,也让我们更多理解新势力造车的优势。
  在前面何总介绍的过程中,也点醒了我,其实新势力造车目前更多的是希望市场能够尽快成长起来,也就是说这个蛋糕能够变大,什么意思?就是新能源能卖出更多的车。如果新能源这个市场起来,蛋糕大了,在里面生存的企业可能更好一些。这也是我的一个疑问,之前工信部牵头在做2021-2035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现有的规划是什么?1992年发的,关于新能源的,新能源的发展就是规划到了2020年。我们现在所执行的新能源的规划,它那个规划当时就提出来,到2020年,年销量200万台,保有量500万台,去年年销量是125万台,今年协会原来预计到160万台,但现在看恐怕是130万台左右,明年再增长一下,其实达到200万台还是有希望的。保有量更没的说,去年已经是340多万台,再加上今年的100多万台,明年的100多万台,达到500万台没有问题。后面新能源怎么走?工信部在今年过完春节前的一天,还在成立六个专家组,做了六个课题,对未来2021-2035年的新能源进行计划。这六个课题已经做完,然后把这六个课题里面的内容摘出来,变成新能源的2021-2035的规划,这个规划已经有了,在各部委之间征求意见。现在在我的手机里,在座如果比较关注的也已经拿到,可能嘉宾也都看到了,正在征求意见。其实在这个反复讨论过程中,我刚才说了,我有一个疑问,新势力也参加了,新势力的核心是什么?就像刚才何总说的,我们希望把这个量上去,希望这个量的指标要上去。2025年,新能源应该在整个年销量中占多少比例,到2030年,新能源的销量要达到整个销量多大的比例,造车新势力一直在推这一块,就是希望这个比例更高一些,这是我们讨论中的内部消息,也跟大家做一个分享。但是现在基本数据大家都看到了,不是很激进,但是也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刚才小鹏的何总一说,我理解新势力的建议就是推这个市场,把蛋糕做大,这样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在里面生存就更容易一些。
  下面第三个问题提给均胜集团的郭志明副总裁,刚才也听到均胜集团的介绍,特别是郭总今天给我一个新名片,叫“总裁教练”,可能是他未来的职业,就说明郭总在企业管理方面有很多心得。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在未来要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均胜一路走过来,您应该非常有感触,有请郭总。
  郭志明:我谈一下均胜自己的实践。我们觉得均胜从单一的功能件产品,做到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宁波本土企业生长的国际化汽车零部件核心供应商,我自己的体会,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团队,尤其是老板,要有一个比较长远的汽车发展的眼光,能够看得见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我们今天讲汽车的“新四化”,实际在实践过程当中,大家都在讲的时候,这个机会和竞争已经很激烈了,在这之前要有业务的敏感性,不一定能够攀登每一步具体的步骤,但大体的方向要看到。看到以后,才是具体的实践。去看全球比较成功的汽车零部件,早期的很多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一起成长,到七十年代以后分化了,分化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成本,主要是降低了研发成本,因为要在新的技术突破上,自己OEM,自己本身养一个团队的话,成本太高。剥离以后,这些创新团队不仅仅为自己原有的母公司提供产品,还为更多的汽车主机厂提供服务可以降低成本。所以,中国的汽车要成为主机厂特别喜欢的零部件,首先要寻找适合发展的OEM,成为它的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所谓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不能在价格上短期投入上计较,要有长远的眼光。
  成为核心供应商以后,慢慢主机厂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带着你一起往前走。我就问德国的同事,宝马那么喜欢你们,去年我们并购德国PRECH一百年,我说宝马为什么这么喜欢你们,有新的想法都跟你们商量?它就讲,说我们一直跟宝马合作,我们当时并购这家德国企业的时候,有一份文件我们称之为“红色文件”,这是外面很少看到的信息。当时宝马在投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的时候,在2010年的时候就投入两千多万欧元。所以一个企业要成长,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增长。北汽也是一样,今年已经规模了,再要进来的话,那时候主机厂有很多选择。
  另外,不同的主机厂,在产品应用上都有强烈的自身的基因在里面,所以我们进入宝马汽车和奥迪汽车,如果仔细体会的话,去触摸那些按键,包括后来的反馈,会发现非常不一样。奥迪按键经常会听到一种声音,宝马的按键因为是异形的,不看也知道是什么,所以好的企业,要有更大的胸怀打开跟主机厂一起成长。德国有很多隐性冠军企业,按照霍尔曼西蒙教授的说法,全球有两千多家隐性冠军,德国就占了一千三百多家。这些企业的特点,一个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5%左右。另外在区域,比如在欧洲大陆、北美大陆或者在亚洲第一名,要么是在全球第一名。当时我就问了,西蒙先生,为什么走全球化?他说前期的投入,需要在全球化规模中降低成本。所以未来中国的企业要成为一家全球的有创新力的,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要向已经成功的企业学习,他们的经验可以被我们学习和复制的。如果紧紧盯住某一个市场,就像北汽讲的,我们中国市场并不惧怕国外的新能源汽车来到中国市场,关键是你有这样的信心,同时又这样的准备,可以持续保持中国市场的领先,在竞争当中也在不断进步。做汽车行业的,说复杂也很复杂,因为集中了所有先进技术,高速行驶有高的安全性等等。但其实看真正核心的东西,可以找到规律。比如我们讲精益生产,首先要有精益思想。我们一讲精益就想到生产车间5S,这只是表象的,除了好的设计、好的制造以外,精益思想在引领和驱动,是企业内生增长非常好的动力。我经常跟同事讲,外面的讲座和宣传可以听一听,找到适合你的,关键是静下心来把最核心的东西做好。
  这是我自己的体会,谢谢。
  许海东:非常感谢郭总的分享,我来总结他讲了两个特点,其中一个特点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他就讲到零部件企业和主机厂合作的关系,应该是战略的、长远的,应该是不要短期考虑它的投入和费用。我们觉得非常震撼,但是不知道这个波动是来自国外企业的合作还是国内企业的合作?因为很多国内的供应商,和中国自主品牌的主机厂,大家是吃过亏的,我愿意先给你做,我愿意垫上钱给你,我愿意不收这个研发费,希望跟你长远,结果它每年给你压价,最后几百万揣走,就是怎么实现这种合作?其实这个问题,从我来讲,因为我一直在汽车行业,我一直在思索,全世界整零关系只有两种:一是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战略合作模式,第二个是日韩为代表的参股模式。大家觉得这两种中国都可以学,但是告诉大家,为什么会形成这两种?是和后面的文化有关系。也就是说,你是什么人种,就决定你用什么模式。美国欧洲是人人平等,所以企业之间也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或者企业的企格是平等的,而不是说你大我小你就压我。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它可以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它不会欺负你,只会提出要求,大家会共同努力,这是战略合作。东亚文化是什么?等级文化,我管着你,你就得听我的,我现在主机厂强势,我就得管着你,我让你降价你就得降价,什么战略合作,根本不是平等的关系。所以东亚文化中诞生出来,日韩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就互相参股。我有你的股份,你有我的股份,你的股份在我这个零部件企业里面,你非要把我逼死,那你也有损失。所以这种模式是跟文化息息相关,不是说你想学就学得来的。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己之言,大家去研究,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我做得非常深。这个不是说你想学就学得了,就导致在中国主机厂和零部件之间,主机厂当然是希望战略合作,你看,我们学西方的,你来了我就跟你合作,但是做起来你就得听我的,我就是强势,我就是不给你钱,就是给你账期,就变成这样的模式,完全体会不到战略合作的模式。所以大家看现在大主机厂,一定是搞自己的零部件体系,我们必须要做成这样的体系,可能心里才踏实,而散在外面的话,确实很难。这是摆在中国汽车下一步中国企业整零关系如何突破的一个考虑。
  另外郭总也说到了创新,隐性冠军,我这是头一次听到,研发费用50%,日本也有这样的企业,只做某一个项目,虽然不多,但是做出来的东西没有别人比得上。希望未来的零部件企业,作为老板来说,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第四个问题提给吉林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李总,李总的PPT比较简单,主要是文字,下次参加我们的活动一定做得好一点,给我们好好展示一下。他讲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我感触比较深,他说到,在未来,淘汰你的是工具,而不是年龄,因为我的年龄比较大了,总怕被淘汰,但是他告诉我们淘汰是工具,而不是年龄,就这个问题请李总展开谈一谈。
  李晓轩:刚才我在讲工具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事实上我们公司很久以前就开始做一些思考,因为我们做传统零部件的,做机械加工基础的东西。这两天有一个很大的体会,我的周围,参会的人,都在做电子软件、智能,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被淘汰了?实际上我后来又想了,任何一个车,电子产品也好,智能产品也好,可能是装在一个物体来,我就是作为那个物体。实际我们企业在2009年左右,就开始寻找这样的工具,如何应对未来汽车的变化。这种工具,我觉得是战略性的工具,在分析和思考未来车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零部件。那时候还没有看到电动化能变得更快。当时的压力是排放,如何减少排放呢?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减重,我们就想到找到让车减重的零部件。我们做机械加工的,我们想到铝是可行的东西,就通过各种方法去找欧洲的铝的企业,刚好我们在2009年左右到2010年左右,欧洲金融危机,小的零部件企业很困难。我也是一个小企业,当时的销售额也就一两个亿,每年的收入几百万或者一两千万,买不起它们,但是那时候它也很困难,有点钱就能合作,从战略的角度采用工具,这是我们的心得。
  另外,我们做传统行业,在欧美或者日本,工艺的设计、工艺制造、工具等等,它的成熟度比国内要好得多,我们看了以后确实很惊讶。在很困难的时候,我们拿了大量资金引进这些东西,引进的同时还引进了一些人。我们自己的人对这些工具的理解和学习是不够的,找了一些欧洲人帮我们做这个事情。还有一点是管理上的工具,或者是管理上的创新,这一点对企业来讲也是很有感触的。
  我这原来是一个国企,改制过来的,改制以后就延用了国企的管理办法,包括组织结构、传统。如何应对现在形势的变化,把管理做好,社会上有很多好的管理系统来学习。实际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自己的企业去创新,让创新之后的工具更适合你,这是我们这几年的心得。
  许海东:非常感谢。李总这样一解释,是把工具从几个方面给大家都做了适当展开,其实是从开始的战略、趋势上的把握,到新技术的引进,甚至包括人才的引进,再到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尤其对于国企。大家知道,东北的环境并不是很好。我原来听过一个例子,曾经福特收购哈飞,让哈飞的员工到合资企业来,哈飞的员工是不来的,说我在国有企业里面,这是铁饭碗,凭什么到合资企业去?现在大家知道了,曾经一汽大众的员工是拿18个月工资的,前几年。当然了,前几年好的时候,合资企业的员工都拿着非常好的工资。前几年你去看哈飞,它的员工就是这样的思路,愿意保留国企的身份。所以这种情况下,整个东北的管理更难,李总能够把企业从老国企带到现在,还是非常不错的,它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一个问题提给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刚才总结的时候也说了,前装市场,对于我人来说了解不是很多。车载的支付,昨天我们看到华为的报告,华为谈到一个手机和车子之间怎么样无缝连接,手机导航到了车上变成车机导航,从车上下来又变成手机导航,这种无缝切换,是未来重要的内容。当然了,它们可能从车载的收费,未来会有更多信息。车子停在什么地方,要去什么地方,都是大数据,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也请李蹊总从前装的OBU方案方面,谈一谈整个进展,其实你刚才也谈到了。
  李蹊:谢谢许秘书长。刚才我们也介绍了,我们之前的业务或者从事的方向,跟传统汽车确实有不太一样的地方,现在也是基于国务院、交通部、工信部共同达成的意见,以及相应的标准和法律法规上的推动。目前,OBU前装已经提上议程。首先在装备司,从今年5月份开始就已经启动了前装标准的制定,前二十大车企都参加了标准会议。在7月18日的时候,装配司也是公布了前装标准的征求法案,提交了所有车企的相应部门。今年又召开了两次前装标准的讨论会,基本比较明确前装的法案和相应标准的整体规划。今年11月份,会有一个标准的报批,12月份左右会公布出来,基本前装所有的规范都明确下来,基本所有的车企也启动了前装的项目和研发。包括像北汽,其实小鹏也在和我们一起了解,车企也重视起来了。因为从后装的支付开始,慢慢支付体系要融入到车辆里面,刚才您也介绍了,如何把未来的场景更好地衔接上来。包括华为,也是提到这个方向,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把车的结合度和未来出行的方便程度更好地打通,包括很多车企也在往这方面研究,从事这方面的相应部署。像很多车企成立了自己的服务部门,或者是未来的出行部门。很多车企也说,我可能不是整车的制造厂商,很可能是服务出行的厂商,会联系到所有之前的终端用户,从0到1完善下来。我们也是希望通过未来场景的变化或者未来发展的变化,更好地参与进来,包括跟零部件和车企共同完成这个使命。
  谢谢。
  许海东:感谢李蹊总。其实车载的收费系统要是能够完善的话,非常方便。不管是停车还是高速公路上的同行。其实我现在没有去合适,据我了解,因为我原来专门做过安全方面的培训,台湾的ETC可以120公里通过。我们的ETC可能有这样的技术,但是我们的ETC窗口,基本前面是有减速带的,要降30公里通过。
  李蹊:我们的理论时速达到360公里/时,为什么限制这个速度呢?是从高速公路的管理上来考虑,特意把时速降了20公里。现在克强总理提出这个方式以后,很可能就是龙门架的方式,把出入口做成开放式的,甚至未来停车场也是这样,都是开放式的支付方式,就是互联网所说的无感支付,直接通过。
  许海东:说实话,我一直干汽车,大家可能说车多了,不方便。从我个人角度说,我希望高速公路的限速应该提高,不要整120公里。本来正常120公里,那个地方突然降速,你也不注意,只要你上高速,很可能就超速。基本是这样,只要出北京,在别的地方玩,就会有罚单,我也喜欢开快车。这个汽车,本来是让你开的,结果我们都从安全角度限速,包括刚才说的收费,都把速度降下来,其实是不利于汽车工业发展的。如果我们要车载的能够全国统一标准,可能就会避免这种支付,在停车场或者在什么地方,可能都非常方便。
  李蹊:未来是一个半强制化的推广,可能消费者的习惯,培养上来以后,包括保有量的提升,通过政策慢慢引导市场化装配,因为它要真正做到完全强制,还是不太现实,是通过政策的引导让你去装。
  谢谢各位,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来提问的?
  提问:关于现在的整车研发趋势,在产业和企业对接中,一个很大的趋势是整车平台化研发,包括吉利采用的沃尔沃平台推出的领克,这看来是一个大趋势。这个判断不知道是不是准确,请两位整车的老总帮我们评价一下。零部件这方面就是一个模块化,以前商用车,燃油车零部件,我们跟东风本田也沟通过,大概是500-600个零部件,未来到新能源汽车,可能会下降1-200个,大概是300-400个左右,越来越模块化。这就有个问题,未来汽车行业协会要做的事,推动整车平台化与零部件模块化协同发展。而且今年也举办了3-4场的对接活动,包括邀请了东风六家整车企业,也把未来汽车的邀请到武汉,做了对接。未来的话,北汽、小鹏,看有没有这个机会来参与?我们与均胜电子,也跟吉林通用有合作,包括万集上次在武汉也做了演讲,就是与先进的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你们叫模块,这也是我们探讨的课题。
  何章翔:简单回答一下,所有的整车公司,现在从产品开发的技术方案开始,都会做你刚刚所讲的,做平台化、标准化和大的零部件的模块化。在技术方案设计的时候就要开始。刚才均胜的郭总也讲了,你那么多研发费用要分摊,要有量,要有大的基数。平台化就是做这个事,在这个平台上,未来的开发,要保证量。如果很多东西不做标准化,将来做的全是非标准,怎么做这个平台?所以很多东西都要做成标准化。模块化也是,为了集约投资,上万个零部件都发到整车厂,整车厂的厂房和周边物流各方面的综合成本,比很多零部件厂的成本高得多,所以就用模块化,很多就分工在零部件厂做集成,这样整车厂工序就减少了。实际还有一个便携性,很多东西从零部件组装,效率会提升,组装更便捷化。在零部件上,上下之间,有工序的关系,它放在这儿可能更加方便,对整车的生产劳动效率会有提高。其实整车厂的劳动人工成本也会高一些,也会从这个角度分摊成本。
  简单回答这些。
  何涛:非常同意何总的说法。稍微补充一下,小鹏汽车到现在为止,在售和在研的车型不多,总共是三个车型,我们已经开始考虑平台化和模块化了。最开始我们希望做非常差异化的产品,第一款产品根本就没有考虑,考虑这款车型的零部件是不是用到第二款车型上,我们做第二款、第三款时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还不一样,因为电动汽车还没有到传统汽车销量的水平,传统汽车可以几十万台、一百万台去分摊,而电动汽车一二十万台就算不错了,电动汽车进步还是挺快的,现在的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用三年前的电池技术可能能量密度不够了,安全度也不够了,这种分摊的压力更大。我们让供应商去分摊吗?比如五十万台分摊,多少年能到五十万台?北汽EO卖得很好,但是多少年到五十万台?所以最好的方式,这一个平台车型上的所有东西,下一个车型上接着沿用,还会区分一些模块。硬件的东西不动,以电池为例,电池包不动,系统不动,电芯可以动,外壳的东西不动,里面的东西可以变。硬件的东西不动,软件的东西可以差异化,做15.6的中控屏,当时确实花了很大的代价,因为全国都没有供应这么大屏幕的供应商,我开发这一块屏一直可以用。但是后面的芯片可以接着用,整个接触件、显示器不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非常欢迎模块化的零部件供应商,给我们提供解决方案,我们自己去做一部分工作,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差异化和软件上。消费者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但实际背后的逻辑或者整合方式是类似的,其实小鹏汽车也是这么做的。在这样一个形式下,控制核心的研发成本和分摊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还有一个大实话,汽车行业里,快速发展的时候,做多少个平台都可以,反正造车不愁卖。但是汽车行业遇到下行压力的时候,就开始整合了,实际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很基础的、平台的东西就要共用,更多的是做跟交互相关的、智能化相关的差异出来就可以。
  许海东:感谢两位何总的回答,时间也差不多了,这次论坛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听众,欢迎大家多参加中汽协的活动。
  这次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