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高端访谈

柳燕:自主汽车品牌凭什么去赢未来

中国汽车品牌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新阶段,在后疫情时代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 |  柳燕

收到《汽车产经》约稿电话是在5月10日,当天恰好是第四个“中国品牌日”。今年这个日子虽然处于疫情防控尚未解除、线下活动仍受制约的阶段,然而各类媒体和中国车企针对中国品牌日主题的活动,看上去无论从数量还是声量都要比以往几年活跃得多。

在这其中,以吉利、长城为代表的自主车企动作频出,亮点纷呈,内容新颖,手法创新,备受瞩目。在央视新闻淘宝“小朱配琦”直播中,长城旗下WEY VV6霸气登场,表现抢眼,订单突破7000,销售额突破12亿;吉利控股总裁安聪慧不仅在央视财经直播“带货”,更宣布中国汽车进入“一手造车,一手造星”的“天地一体化”时代,儒雅中透着挡不住的“豪横”。

一如优秀的自主品牌近年来在营销方面以并不占优的人力物力条件,交出丝毫不逊于外资或合资品牌的营销答卷一样,这些头部自主品牌在技术开发、产品升级、用户体验以及全球化布局等等方面都在不断突破,其品牌和产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使国产车基本甩掉了质低价廉的刻板标签,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品牌份额近年来在整体市场中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一度已经接近半壁江山。

或许正因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出色表现,以及近年来国潮风的兴起,国人对中国汽车品牌的态度,经历了从漠视、讥讽、唱衰、质疑,到关注、鼓励、看好和点赞的过程。从最大的中文互联网问答平台知乎上围绕中国汽车品牌话题的问答循迹中清晰可见其风向。尽管质疑与否定的声音依然存在,但已有越来越多的理性评价、客观肯定、信心和期待的表达,以及热心的献计献策。

今年的中国品牌日,围绕知乎汽车上的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吸引了行业内外人士及大V们的参与,有几个热度较高的问题更堪称自主品牌的灵魂之问,看看标题,感受下:

作为支持“中国品牌日”的特别行动,我的同事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们组成的答题天团集体出马,逐个回答了这些问题。其中许海东副总工程师还在当晚与知乎大V同框上演了一场关于自主汽车品牌的直播辩论。

尽管作为行业组织,支持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是中汽协的使命和责任,我的同事们也乐于并欣然为中国汽车品牌站台,但这些回答并不是对中国汽车品牌盲目自信,而是基于行业站位、全维度视角、发展眼光的客观研判。

篇幅所限,我提取一些主要观点分享到这里:

从国家战略层面:汽车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国家综合工业能力评判中具有重大地位。汽车强国战略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发展和形成若干家全球领先汽车集团,是汽车强国重要任务和目标。无论是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通过十大重点领域来布局建设制造强国,还是三部委于2017年4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关于通过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来建设汽车强国的阐述,都明确了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后者更明确提出“到2025年,若干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产销量进入世界前十” 的目标。

从国家制度层面:在今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已显示出了强大的制度优势。在中国当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始终是助力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有力的环境因素。94版产业政策改变了长期以来供给不足的局面,基本完成了产业布局,建立起了较完备产业链。04版产业政策为产业适应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提供了制度保障,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从500万辆开始,以每年100多万辆的增幅快速增长,到2009年产销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之后,国家将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年的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有量已位列世界首位。在制度的保驾护航下,中国已经培育形成了多家世界百强级的企业,也催生了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兴企业。

从中国自主车企竞争力层面:目前,中国品牌企业需要提升和补齐的短板还有不少,但主流自主企业均明确了长期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全球化等领域提前布局并持之以恒地提升能力,在成本、差异化、特定市场上形成持续的优势,从而赢得了更长远的发展机会。中国品牌车企在制造技术、产品集成创新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在核心技术方面尚存短板,越来越多的自主车企在向上发展中勇于创新,在购买技术、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等路径的摸索中总结了成功经验,实现了包括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努力探索尝试着走向世界前列,部分领域已具有先发优势或领先地位。

从产品及需求端来看:相比于具有先导优势的外资和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车辆在性能相同的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品价比,从而后来居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近年来,一些优秀的自主车企开始向高端车市场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份额,完全能够与合资车型展开正面竞争,随着中国新生代消费者成为购车用车主流,更注重体验而非制造产地和国别,自主品牌正在继续释放创新和市场拓展的潜力。

从全球化布局来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推进,优势企业将加速“走出去”,推进全球化发展。虽然由于美国的原因,全球贸易秩序在发生变化,有逆全球化倾向,但市场是推动全球化的关键,着眼全球化的发展是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也是拓展特定市场,提升差异化优势的机会,更是成为全球头部企业必须要走的路。目前,行业的头部企业已经在全球化的起点上,布局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战略并开始精耕细作、培育能力,十四五期间,中国品牌汽车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不远的将来完全可期待在世界汽车强企行列中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诚然,这一切的预判都有待验证,未来的成功取决于当下的行动。仅有产业变革机遇、技术进步引领、政策支持、消费市场需求等利好因素仅是成功的条件,自主品牌自身的必胜信念和强大的行动力对赢取未来更为关键。

在“谁会成为未来中国的丰田和大众”问题之下,除了中汽协的回答之外,我还注意到两个回答:一个是来自吉利汽车官方机构号的长篇回答,它说:“如果要选出一个自主品牌代表车企与大众、丰田‘过招’,吉利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之后该文从品牌、技术、科技和全球化角度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吉利凭什么能赢未来。另一个是我的前同事、小鹏汽车的副总裁李鹏程简洁明了的个人回答,他说:“未来的世界汽车属于中国,汽车的未来属于智能汽车,所以,中国未来要看智能汽车制造企业。这一点,我看好小鹏”。

相比于走过百年历史的国际知名品牌,起步落后的自主品牌前行之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5月11日,中汽协月度信息发布会上的产销数据显示,4月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00万辆,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同期水平,但中国品牌乘用车份额延续了上月的下滑走势,4月份占有率为2014年以来的新低,1-4月中国品牌份额为38.1%,低于去年同期40.6%的水平。从图上可见份额表现并不稳定,起伏较大,巩固中国品牌既有的份额,并继续赢取更大的占有率,中国汽车品牌任重道远。

作为亲历和见证中国汽车市场近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参与过中国自主品牌打造和建设,并有幸参与到新一轮十四五汽车产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程的汽车行业资深从业人员,我相信中国汽车品牌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新阶段,在后疫情时代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站在新征程的起点。

有时代的机遇,有国家战略的指引,有政策的支持,有自主车企强大的信念和行动力,有领先的产品和服务,有一代代优秀的中国汽车人的拼搏努力,自主汽车品牌赢得未来可谓万事具备,只差中国消费者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了。

怎么支持?买就是了!

转载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5939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