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 > 市场分析

李万里: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需再定义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通过对发展环境、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汽车行业一起探寻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以供行业同仁参考。


一、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在70多年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开国后的“一五”期间,国家将建设“一汽”列为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开启中国从纯粹农业国转向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40余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在不断融入世界的历程中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确定了向现代化工业国家发展的战略定位。1994年版《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奠定起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化体系的框架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21世纪初确定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制造大国的战略定位。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形成全球唯一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汽车生产消费大国。
进入新时代,国家进一步明确要建成现代化工业强国的战略定位。发展环境赋予中国汽车产业的使命:一是要从被百般呵护转向担当大任; 二是发展模式要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三是要在全面开放的局面下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完整。

二、汽车产业发展变局与趋势
深度改变汽车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变量因素至少包括:市场形态、能源结构、国际化进程、体制机制的新元素。
(一)对中国汽车市场形态的再判断
1.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模式已从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速增长期。
2.汽车市场已出现至少四个趋势性变化。传统汽车市场从首次购买为主转向增换购为主;二手车市场的重要度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国际市场成为国家战略。
3.《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国家大交通结构向“公转铁”调整,汽车出行市场的前景值得深入探讨。
(二)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支撑汽车新能源化至关重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要提高到31%。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要占50%。
汽车产业期望能进一步了解源结构调整的脉络:1.5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能否支撑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需求。2.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具体构成。3.提高煤电效率的空间还有多大。
(三)国际化战略布局的进程
1.汽车产业将全面开放。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明确,在大开放国际格局下放开汽车股比限制已经敲定。特斯拉在上海建厂成为第一家外资独资的汽车生产企业。宝马集团收购华晨宝马部分股权,持股比例提升至75%。
2.国际规则将畅通无阻。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推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中,要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3.“一带一路”另辟蹊径。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大幅度地提升了中国制造业自身改革的动力,在形成中国汽车大市场后,市场和制造能力的过剩状况必然激发对外发展的强烈内生动力。
4.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渠道柳暗花明。第三方市场合作是指中国企业与有关全球各国企业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四)体制机制吸纳新元素
1.推动形成所有制结构的新体制生态。混合所有制企业、民企和外资企业担负起产业链消费端的重担。
2.鼓励建成产业链的新机制系统。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形成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网状交织的产业生态机制。
3.研判平台经济崛起对体制机制的影响。

三、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中国汽车产业在认清大方向、明确大任务、制定路线图后要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大方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大任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任务是六个“构建”:一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三是构建基础设施体系;四是构建法规标准体系;五是构建监管体系;六是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路线图。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六个“构建”基本形成。展望2035到205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
专家们普遍认为,方向、任务和路线图都已明确、清晰。寻觅有效途径的过程中会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技术路线开放多元
在“后补贴时代”,纯电动汽车将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各类混合动力要担当主角;传统燃油汽车退出不仅是纯技术性问题,更关乎产业安全,国家安全;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任重道远;智能化汽车技术趋势将经历全球博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移动储能终端体系应成为有力支撑;各类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的实施方案已展开布局。
(二)新模式、新平台、新业态接踵而来
人们开始质疑片面追求“千人保有量”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如果现有的出行方式和产业形态难以提高交通效率,就得寻求新模式、新平台和新业态。
1.以新模式提高“流动性”效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公转铁”的新模式后,届时轨道交通产生的“流动性”替代机动车400辆/千人的保有量也是有可能的。社会上各类未正式登记的“非标”机动车,实际承担着各层次“流动性”的功能,也不能视而不见。
2.新平台延续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中国要在远远低于欧美汽车保有量水平的条件下,实现大交通现代化进程,建设新平台可能是解决方案之一。目前看到的新平台雏形至少有3个:制造+服务平台;共享交通平台;出行服务商平台。
3.以新业态实现中国高效出行的历史命题。新模式、新平台之间交叉、碰撞、融合,并不断产生“新物种”。这些“新物种”可能既不仅仅是汽车,也不是原来的“服务”;既不是单纯的第二产业,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第三产业。不断的量变聚集转化为质变,继而产生对现有认识论、方法论的“范式”革命。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业态将接踵而来,定能实现中国高效出行的历史命题。
(三)企业再定位
企业再定位的具体指标至少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
核心技术的创新性;技术贡献的双向性;产品研发的互补性;品牌建设的共享性;国内外市场的开放性;供应链选择和定价的互利性;合资企业中方的能动性;构建全球价值链能力的主动性;多元包容、东西合璧的中国文化属性;汽车产业“范式革命”的时代性。
(四)中国汽车产业再定义
新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应具备至少八大特质:
1.市场。在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重新确定机动车出行的市场地位:
2.能源。在我国能源禀赋的基础上实现“从油箱到车轮”节能减排;
3.对外开放。在全面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既能把握住中国市场,又可以多种渠道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4.对内改革。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探索中国发展模式;
5.产业政策。在新时期产业政策的指引下提高产业运行效率,防止“过早去工业化”趋势;
6.技术路线。充分发挥中国多元开放的技术路线优势;
7.产业形态。以新模式、新平台、新业态解决中国式“出行流动性”的效率瓶颈;
8.中国企业再定位。风险再大也要实现中国企业再定位的历史任务。
(文章来源:汽车专家咨询委)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0年7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303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