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华:巴西汽车准入制度及法规研究

  2025年3月26日-28日,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在湖北省十堰市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以“开辟新赛道,汇聚新动能——发展商用车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采用“1+1+6+N”模式,即1场闭门会议,1场开幕式暨主旨会议,6个主题分会场和其他相关对接、展示等活动,旨在深入分析商用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探讨商用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其中,在3月28日上午举办的“主题分会场五:商用车政策法规与市场趋势”上,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赵淑华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协会提供这么好的平台,在这里分享一下襄阳达安对巴西汽车准入制度及法规研究方面的报告。
  为什么选择巴西市场呢?实际上基于两点考虑,刚才一汽的姜总在他的报告中已经提及了,巴西是未来大家海外出口的一个热点地区。第二个,2025年金砖领导人峰会在巴西召开,我们认为这个峰会必定为新经济体的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所以我们想在这个会议上分享一下巴西准入的情况。
  分五个方面,先了解一下巴西整个的市场概况。刚才尚主任提到了巴西作为南美地区综合实力比较强劲的国家,它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是经济总量第一,国土面积第一,人口数第一。我们看巴西2024年的时候它的GDP总收入是2万亿美元,基本上人均将近1万美元的指标,实际上这个指标也契合我们中国在2015年左右的情况,我们认为未来这个国家在经济增长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巴西作为金砖国家之一,它实际上也是最早的金砖四国之一,它也是南共市成员国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巴西这个国家做好了铺垫。
  巴西的汽车市场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了解到巴西在全球应该是第六大汽车的销售国,第八大汽车生产国。我们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从2020年到2024年整个巴西的汽车产销量是在200万左右,2024年是自疫情以来的最高点实现了263万辆。在卡车整体销量是12.4万辆,巴西的卡车市场的品牌大家通过这个图表可以看出来,居于前列的是曼、奔驰、沃尔沃。
  巴西市场的情况分析,我们从市场环境上可以看,一是它产销比较稳定;第二个欧洲品牌的优势比较大,出口到巴西国家的主机厂,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竞争对手还是很强劲的,我们要跟全球一流的这些商用车企业PK,巴西的产业政策还是鼓励新能源、节能型的汽车投入这个地区去。在消费者行为这一块,巴西对新能源、对节能汽车是很欢迎的态度。虽然我们知道排名前五的品牌在中国消费者的眼中商品价值还是很高的,为什么大家选它呢?它主要的优点就是可靠、经济性比较好。在新技术发展这块,我们了解到巴西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一块跟中国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在低碳、环保这一块,它的灵活性燃料在巴西非常普及,中国企业机会在哪儿?机会就是当地鼓励在属地建厂,我们现在主要是以贸易为主。燃油车也是当前的一个主要的产品,未来可能在轻型商用车领域会涉及混动或者电动化的车型。
  接下来看一下巴西产业政策和税收情况,巴西汽车整体的进口关税是35%,这个关税也是比较高的,但是你在当地组装的话它还是有一定的优惠。同时,巴西税收的制度也比较复杂,它是从联邦到各州都实现不同的类别计税,交了国家税,再交州税,这样大家税负比较重。在新能源这块,2015年是零关税,但是它也发现了零关税可能太开放了,从2024年它要陆续来制定有计划征收,有计划提升征收,到2026年7月份的时候整个新能源的关税要恢复到正常水平,就是35%。所以很多海外市场的进入还是有窗口和契机的。
  未来税收的趋势是什么呢?巴西总统签订的税费改革的方案主要涉及第一个简化税种,把名目繁多的税种简化为两类:商品服务税、贡献税。第二个,引入罪恶税,就是你对健康、对环境有一定不良影响的,包括你进口的酒精,包括豪华汽车增加了引入罪恶税的选择。另外一个就是增值税,增值税通过十年的税改之后,要把增值税控制在28%的比例。
  除了巴西之外,我们也了解一下南方共同市场协定国,南方共同市场就是成员国之间划了一个朋友圈,在朋友圈之间大家互相各自定各自税收的情况,这也为共同繁荣南方市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便利条件。
  我们接下来再了解一下巴西汽车市场的准入管理。
  大家看到这张图,尤其我们是做产品认证的人看这张图特别熟悉,它整个准入管理的主线是五个线条,第一个线条就是全球的环保这块准入都是由环保部主导的,下面有不同的服务机构。第二条线是巴西的交通部,交通部管什么?管的主要是车辆的安全法规。另外一块在巴西的工业部,主要管的是零部件的法规。除了这三个以外,大家平常熟知的就是它的油料,因为它是灵活的生物燃料比较普及,所以它燃油法规是在国家石油局管理。除了这个之外,它跟别的国家不太一样的地方,联邦电信局来对整个电池兼容法规进行管理。除了这个之外,巴西还有制定标准的服务机构,叫技术标准协会,这个协会制定的ABNT开头的这些标准被准入制度引入之后,就相当于中国的GB标准。除了这些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之外,另外还有一些比如说车辆登记、制定交通发电的部门、发展和工业外贸部门等等,这对我们了解整个巴西准入做了一个组织架构的铺垫。
  接着上面的准入架构我们来看一下巴西的认证分为环保、安全、零部件和电磁认证。环保这块是我们最先要取得证书的,它的时间周期是一周年,如果是超过一定的量,它的排放和噪音必须安排目击试验,来确保你有效获得你的证书,可以上市销售。
  在环保认证这块,我们国家对进口车也是按着大批量、小批量两种方式实施。小批量就是每年单一车型销量在100辆以下的,而且小批量在巴西文审就可以了。第二个是大批量,大批量就是单一型号超过100台的,你要通过大批量认证申请,要经过上面所说的几种认证,整个时间周期是140天,这个周期是非常长的 。希望大家对自己的产品在认证的时候要做好周期的安排。
  另一个方面就是巴西INMETRO的认证,主要就是零部件这块,包括能耗,零部件认证里面还有一个工厂审查,工厂审查做认证的都很熟,我们国家整车和零部件都有这个流程。另外就是在巴西的能耗标签这块,要在INMETRO授权的巴西实验室进行就可以在当地,如果在中国有实验室获得INMETRO的授权也可以进行。
  这个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它的ANATEL认证,也就是电磁兼容这块,这个必须是巴西当地的公司,如果你在当地没有注册企业,你要找一个代理,由他来进行提交、申请和认证流程,具体的流程图在这儿,我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看一下。
  讲完准入制度这块,我们也了解一下巴西市场的标准法规的体系。因为巴西不是1958的成员国,也没有参加WP29的工作组,所以它建立自己的法规体系,而且整个法规体系是比较开放的,比如说它在制动,在安全带这块参考了联邦法规,在碰撞和排放领域参考了全球统一技术法规。同时它自己也建立了刚才讲的这几种,CONAMA也好、INMETRO也好,就开放一些,直接可以引用。
  我们看一下巴西法规的一些重点,也就是说对重型车来讲,现在巴西已经执行了490的决议,简称为P8排放,它已经达到了欧6的D阶段,这个阶段技术要求还是很高的。另外就是生物燃料的多样性,不管是乙醇,还是柴油,像乙醇、汽油这块对排放结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应好它的燃料来做巴西的排放。另外就是安全法规,安全法规它采全球统一法规或者联邦法规,基本上全球主流的这些市场法规是一样的,只不过它可能版本会稍微往前一点。第三个就是准入认证的测试非常严格,如果企业有经过巴西认证会有深刻的感触,它不光在现场看你试验的结果,从环境条件确认、样车准备到开始测试,到数据分析,是在实验室全程跟踪的,大家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自己摸好底了再来开展现场认证,不然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会很高。
  另外,巴西的法规更新很快,我们国家标准法规更新会有一定的流程,申请、确认,强标来进行预审,它就不断地发修改单,一年发两次很正常,可能有些法规一年比如说L8轻型车的排放一年更新次数达到十次以上,不断地更新就对企业的产品企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就是法规复杂,刚才讲到我们有五条主线组成的法规,互相之间的交叉。另外就是认证流程,实际认证流程对我们中国企业的认证工程师来讲也不陌生,因为在我们国家也要面对很多行业管理来做一些准备。剩下的就是它的认证周期比较长,大家也看到了巴西认证用到140天,为什么这么长呢?因为巴西国家的假期特别多,它也没有我们国家这么卷,所以你要提交申请之后,要看现场工程师的时间安排,要很多凑在一起形成认证,所以大家前期的摸底,整个日程的安排都特别重要。
  刚才给大家初步讲了巴西法规拆解分析这一块,我们把它分成了四个方面,一个就是归环保部管的排放和噪声,而且噪声只能在当地测试,叫属地试验。第二个是碰撞法规,基本上采取欧美标准。另外是电动车这块,主要采取的UNR100,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电动车标准体系相当完善,不光是安全的要求,包括充电、电池,包括很多方面都提出了完整的标准体系。在电子电气这块,刚才说的电磁兼容,包括手机的充电口,还有充电器充电口,包括无线电的射频这些都要经过它电磁兼容的认证。在智能网联这一块它发展得相对慢一点,它现在主要涉及的法规我们国家早已经转化的车道保持、紧急制动、偏离这些,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已经有了三个强制性标准发布,所以整体走得还是比它要快一些。
  接下来再重点解读一下CONAMA490,也就是P8排放的限值。我们通过P8来看,巴西把噪声和排放的法规整合为一个法规,包括它的耐久、噪声,以及它燃料这一块,尤其是燃料这一块大家关注一下,虽然是P8阶段,但是它的不管是生物柴油,还是乙醇汽油,跟P7阶段的油料没有变化,变化主要是在限值上有一些变化。
  P8的法规我们再进一步看一下主要涉及到噪声这一块,我们国家噪声标准1495大家熟知的已经在制修订很长时间了,我们跟它采取的是同一个法规,UNR51的版本,大家看到在轻型车这一块,特别是在发动机搭载的EGR技术这块,我们要证明你的EGR要满足高海拔的要求,这里面提到海拔的高度是1000米的要求。另外,对我们原来叫的自动关闭的BSG这种装置它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我们了解一下。
  在巴西排放法规里面,襄阳中心也有一些经验,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重型车P8排放的项目有四个项目,我们现场目击还是很顺利的,顺利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在开展认证之前进行了充分的摸底,这样巴西的认证工程师来到现场之后,能确保我们一次过。因为你一次过不了,巴西的目击工程师是不可能留在当地等你再准备再来一次,那么他就按照他的日程回去了,下一次什么时候搞再约工程师的时间,所以我们在这上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个在生物燃料准备上要满足它的要求,关键的不管是生物柴油,包括乙醇汽油,要做好满足它燃料的准备。第二个,你所有的台架,包括设计的标准,获得中国的认证的能力。另外就是你的测试技术这块,你所有的时间节点排好之后来保证成功率,按照我们过去的经验来讲,你把所有的时间排好之后,保证成功率要达到90%以上可能才能确保我们大的车进口到巴西的总节点。我们在这块有一支20余人的团队专门来做P8整体的试验规划,以及现场准备,和巴西准入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下面介绍的巴西自主制定的轻型商用车法规的框架,这样把所有的大概八个项目我都定义在我的法规里面,它以前的P8可能巴西引用美标、欧标,但是CANAMA492完全自主定义的轻型车的排放法规的整体情况,大家也了解一下,它涉及的项目和主要参考的标准。
  在电动车法规我们也对它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它主要参考的UNR100,包括在车辆安全上,比如说在车辆的方法和流程上,在步骤的实施上,包括具体的试验项目我们也整体做了一些解读,来保证对这个标准的理解充分,特别是企业在做前期商品策划的时候,为企业提供一个比较准确的输入。
  接下来也是去巴西比较重要的一个法规,就是纯电动车能耗和续航里程,这个也是适用于M和N类的轻型车它的循环,大家注意了,这个循环它采用的是美标的循环,美标的循环大家知道不管是城区,还有市郊,相对来讲工况比我们全球统一技术法规要激烈一些,所以大家也要做好这个准备。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巴西标准法规政策最新发展。
  在2024年的时候,巴西政府又推出了一个绿色Rota2030计划,我们称它为Move计划,现在执行的叫代替现行的2030版本,主要解决两个事情:第一个,通过税费的优惠来激励海外的企业到巴西研发和生产投资,现在中国的企业出口到巴西主要是通过贸易途径去的,它希望你将来在当地建厂,增加当地的就业、收入。第二个,对进口的汽车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法规,可能大家企业做巴西出口的都知道,到巴西第一个难关就是挑战排放,如果排放通过了,我觉得其他的来讲可能难度不大。
  我们总结一下刚才跟大家分享了巴西的准入、巴西的法规,还有我们在巴西P8方面的实践,最后来小结一下中国的法规跟巴西法规,我们同比看一下。
  第一个,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法规不管是GB和GB/T被准入、纳入了我们都把它视同为强监法规。第二个是我们体系比较完整,体现在我们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这块我们基本上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第二个,我们部分法规会严于UNR,2024和2025年中国两新计划,以标准引领消费品升级,还有新旧设备改造政策,推动了整个标准的提升,大家也知道去年发布强标有30多项,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在内,有一些法规是比全球统一法规是要严格的,中国后碰法规在一些碰撞、碰撞壁的质量、位置方面都已经高于了UNR的要求。另外,我们中国自己的认证体系目前是不认UNR 证书。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是巴西法规需要发展和进步的地方。
  另外,法规组成的体系跟我们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大家要应对五个不同的部门,所以这方面要做好准备。
  另外,巴西所有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不像全球其他法规是英语,就给法规准确理解带来一定障碍,所以大家也要突破葡语的语言关。
  另外,关于出口认证我们要做好准备,不管去哪个国家,大家都不会敞开大门平躺着进去,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考虑,有每个国家产业安全的考虑,还有每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考虑,也希望在座的这些商用车企业在出口之前把相应的法规了解清楚,做好产品企划和研发的准确应对,为我们直接进入到对方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以上是我的分享,感谢大家聆听。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