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零跑汽车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财报显示,其在销量、营收、毛利率等多维度实现全面突破: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零跑交付新车221664辆,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较2024年同期增长155.7%;营业收入242.5亿元,同比增加174%;毛利率攀升至14.1%,创公司成立以来半年度新高;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0.3亿元,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在手资金更达295.8亿元,保持正向经营现金流与自由现金流。
除了上半年的整体亮眼表现,零跑近期更迎来多重关键突破:数据显示,7月零跑全系交付达50129辆,同比增长超126%,成为当月唯一突破5万辆的新势力品牌,连续5个月稳居新势力月销榜首;同时首次入围2025《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也是榜单中唯一新进的新能源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硝烟未散的当下,零跑的盈利密码究竟是什么?
精准卡位主流市场的产品矩阵
若要拆解零跑的盈利密码,首先绕不开其对主流市场的精准卡位与产品矩阵的全面爆发。2025年,零跑密集推出B平台两款全新车型及C平台三大焕新产品,成功形成覆盖6万-30万元价格带的“ABCD产品矩阵”。
早在2025年年初,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公布了零跑汽车清晰的产品规划:ABCD四个系列分别涵盖6万-10万元、10万-15万元、15万-20万元和20万-30万元四个价格带。他特别指出,15万-20万元价格区间将是未来中国车市主战场。2025年,零跑将重点深耕B系列,把10万-15万元价格带的产品做到更具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一清晰且前瞻的产品规划,零跑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了产品矩阵的全面收获。
零跑C10上市16个月全球交付破15万辆,单月峰值超1.4万辆,连续3个月稳居新势力中型SUV销量榜首;上市四年的C11累计销量于6月跨越25万辆里程碑,7月上市的全新C11更将AR-HUD、激光雷达和800V超充推向主流市场,以“满配升级,加量不加价”重塑15-20万中型SUV价值标杆;B10于4月上市后,次月交付即超1万,成为零跑最快破万的产品,印证其“销售、品牌、生产保障的综合能力跃升”;6月上市的新款C16作为同级唯一采用CTC2.0和800V方案的车型,连续数周稳居20万内中大型SUV销量第一;7月上市的B01更创“72小时锁单超1万辆、7天量产下线1万辆”的纪录。
从市场反馈来看,零跑产品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反映在用户口碑中。杰兰路数据显示,零跑C16的品牌净推荐值在20万内新能源SUV中排名第一,其“冠军6座”与“全新5座”双版本设计,精准匹配家庭用户对空间、安全的核心需求——这恰是朱江明强调的“好而不贵”理念落地,而非简单的“价格屠夫”: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控制成本,而非牺牲质量换低价。
成本魔法:全域自研的降本艺术
当然,仅凭产品矩阵的覆盖还不足以支撑盈利,毛利率的显著提升才是盈利的核心,而这背后离不开零跑在成本控制上的“魔法”——这种控制能力构建在“全域自研+供应链创新”的双重基础之上。
朱江明透露,零跑一半以上零部件为自主研发,这种高自研率使零跑BOM成本压缩至行业低位,“即便维持10%毛利率,仍能保证产品定价的市场穿透力”。
核心部件成本优化方面,零跑“宁德时代电芯+自研封装”的合作模式成效显著:电芯采购成本较同行低8%-12%,电池包价格较标准整包低约20%。更关键的是自研CTC2.0技术,截至2025年6月,该技术已实现超25万套装机量,不仅首批通过动力电池新国标,更以1029项安全实验构建“超安全、超快充、超智能、超性能、超比能”壁垒,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2%,电量布置提升19%。
除了核心部件的成本优化,零跑在技术集成层面的降本同样成效显著,这一点在LEAP3.5架构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7合1热管理系统、仅22个电子控制器的高度集成方案,将线束长度缩短至996米,较行业平均缩短50%,电气架构能耗降低25%;三电系统持续优化,电驱系统CLTC工况效率提升1%,新一代压缩机NVH性能达行业最优,运行脉动有效值降至10kPa以下。
汽车产业自身的成本变革也为零跑的成本优势添砖加瓦。朱江明指出,碳酸锂价格从高峰期50万元/吨降至10万元/吨左右,钠离子电池量产更使成本再降40%;未来汽车成本结构将迎来“家电化”变革,“可能仅需一颗系统级芯片(SoC)集成核心功能,其余为钢材、塑料等基础材料成本”,这一趋势下,零跑的高自研率将持续扩大成本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的全域自研并非单纯为了降本,更在于通过技术杠杆实现“技术变现”,而LEAP3.5架构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载体。LEAP3.5架构采用高通8650智驾芯片+8295智能座舱芯片的组合方案,实现“全球集成度最高的中央域控”。朱江明指出,当前激光雷达价格已降至千元级别,“未来有望到百元级,没有理由不采用更安全的配置”。
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速度持续加快:2025年上半年,零跑智驾团队规模和算力投入较2024年同期均提升近100%,基于端到端算法的城市通勤领航辅助功能实现量产;按规划,2025年第三季度将落地城市NOA,2026年进化至“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覆盖,且所有软件升级向用户免费开放。
正是这些密集落地的技术创新,让零跑形成了“高端配置大众化”的独特竞争力。以B01车型为例,其搭载的650km超长续航、豪车级爆胎稳定控制,以及高通8650智驾芯片带来的140度超广视野,硬件水平对标30万元级车型,却通过自研软件降低用户使用成本,这种“技术普惠”正是零跑毛利率提升至14.1%的关键。
时代红利:全球化与产业变革的双重机遇
零跑能够实现盈利,除了自身在产品、技术、成本上的硬实力,更离不开对时代红利的精准把握——即全球化浪潮与汽车产业变革带来的双重机遇,二者与零跑的自身布局形成了强大共振。
基于全球化市场,零跑在合作模式上的创新进一步打开了利润空间。零跑不仅向Stellantis集团、红旗等车企输出零部件,子公司凌霄能源更向商用车领域供应电池组,已获五家以上客户订单;与Stellantis的合作更延伸至本地化生产:2025年4月,双方宣布在马来西亚吉打州Gurun工厂启动C10本地化组装,8月首辆C10-OTS车辆下线,为海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产业链协同方面,2025年3月零跑与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联合开发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首个合作车型项目已落地,未来还将探讨资本合作,这种“全产业链资源协同”进一步分摊研发成本,强化供应链稳定性。
凭借与Stellantis、中国一汽等行业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零跑不仅在品牌层面获得主流车企的公信力背书,更在技术整合与资金保障上得到全方位助力,为其盈利与长期发展夯实基础。
数据显示,全球化布局已成为零跑的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1-7月,零跑出口量达24980辆,稳居新势力出海榜首,其中欧洲市场7月订单超4000辆创历史新高;在由德国汽车工业研究所品牌监测发起的“2025年度德国经销商满意度”评选中,零跑获评德国汽车经销商满意度第一的新品牌;全球经典车型T03在2025 ECOBEST欧洲续航赛中获得效率第一;截至6月底,零跑已在欧洲、中东、非洲等30个市场建立约600家销售服务网点,其中仅欧洲市场就有超550家,并计划2026年底前建立欧洲本土化生产基地。
回顾零跑的盈利路径:从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盈利8000万元,到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转正,零跑用实践验证了“全域自研+精准定价+全球化”的可行性。在新能源汽车从“增量竞争”转向“效率竞争”的新阶段,零跑的实践或许正在证明:当技术自研遇上供应链革命及全球化浪潮,新势力不仅能活下来,而且可以活得更好。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