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话题成为热点,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
《汽车纵横》作为汽车行业专业媒体,对这个话题也一直在深度关注,已先后做过两次“封面故事”专题。《汽车纵横》2024年9月刊做了一期封面故事专题《去内卷化——打造汽车业可持续竞争新生态》,其中一篇文章《内卷迫近临界点,是时候“收手”了》,呼吁汽车行业企业对内卷“收手”;《汽车纵横》2025年2月刊又做了一期封面故事专题《回归长期主义——车企在大变局中如何坚守初心》,呼吁汽车行业企业不忘初心,真正践行长期主义发展。到本期封面故事专题,《汽车纵横》已是第三次以封面专题形式来探讨内卷式竞争话题了,并再次呼吁汽车行业企业一起让内卷式恶性竞争真正“退场”吧。
它为什么要“退场”?先从侧面看一组数据。2025年8月18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上半年,仅30.3%的经销商完成销售目标,目标完成率低于70%的经销商占比29.0%,目标完成率高于70%不足100%的经销商占比40.7%;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上升至52.6%,持平比例17.5%,盈利比例29.9%。经销商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新车销售业务严重亏损,资金周转困难,流动性紧张问题蔓延至整个汽车流通行业。
汽车经销商陷入如此窘境,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内卷式竞争的传导密切相关。反过来,汽车经销商不堪的生存处境又必然反噬其上下游。内卷式竞争成因多元,表现也多样化。根据业内总结,内卷式竞争的表现主要涉及企业和地方政府两类行为主体。前者主要表现为价格战、同质化竞争、“逐底竞争”等,后者主要表现为招商引资时采取违规政策、重复建设及生产过剩、地方保护等,进而导致无序竞争,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甚至“内卷外溢”。
业内人士认为,内卷式竞争是市场失灵现象的体现。内卷式竞争让业内企业深受其害,所以不管何种缘由,共同遏制内卷式竞争是当下汽车行业企业应共同承担的重要责任和历史担当。而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整治,要加强行业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的协同配合。
政策法规层面:监管口逐渐收紧
自去年以来,内卷式竞争已引起国家层面高度关注,屡次被提及,并被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整治。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202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5年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该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要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要着力健全规范竞争的长效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发挥标准引领产业升级作用,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质量等增强竞争力。
2025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要求,有力提振消费、破除“内卷”,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企业家要勇立潮头,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主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相关部委层面也采取了积极措施,以健全规范竞争的长效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采取了系列举措。比如,2025年7月9日,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受理中小企业关于重点车企践行货款支付周期承诺和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不力等问题(建议)的反映,协调相关方面推动解决。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将从创新驱动、行业自律等四个方面系统整治当前多个重点产业中出现的“内卷式”竞争问题。2025年7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2025年上半年发展改革形势通报会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内卷式”竞争,深入推进招标投标制度改革,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推动要素顺畅流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2025年6月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针对当前汽车行业存在的“内卷式”竞争现象,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综合整治与合规引导,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也在着力整治质量领域的“内卷式”竞争。比如,2025年7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文称,曝光了一批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加强源头治理,从供给侧发力,统筹企业增量和存量,防范低质恶性竞争,规范公平竞争秩序。
当然,要建立长效竞争机制,还要有法治作保障。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其要求,起草单位起草的政策措施,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含有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等。《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又于2025年4月20日正式实施。
2025年1月正式发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提出,防止出台或实施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显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破解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抓手。
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2025年6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应在60日内付款”,违者将纳入信用黑名单,面临政府采购限制、融资受限等惩戒措施。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25年10月15日施行。它将严厉打击恶意比价、虚假宣传、互黑互踩等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可以看到,国家层面正系统地健全完善反不正当竞争规则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行业组织层面:加强行业企业自律
行业组织也在行动,以推动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3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行业自律公约》,并于当年3月10日正式发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还与相关部委密切协同联动,多次组织相关专题会议,同时及时监测市场价格波动和舆情情况,取得了积极成效。
针对部分车企发布不能代表市场规律的销量周榜、加剧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情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倡议。2025年5月,发布了《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倡议》。该倡议提出:所有企业严格遵从公平竞争原则,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优势企业不为垄断市场,挤压其他主体生存空间,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企业在依法降价处理商品以外,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不进行诱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和消费者根本利益;所有企业应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查整改。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作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赞同并支持。
受新能源汽车领域价格竞争传导影响,动力电池行业正被牵连而可能滑向非理性“价格战”边缘。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于合理成本的报价参与市场竞争,导致其它企业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为此,2025年6月26日,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发布了《电池行业反恶意竞争倡议书》。
该倡议指出,维护公平竞争原则: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坚决抵制“价格战”,不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不通过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不侵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护行业健康发展营商环境;筑牢质量安全红线:加强品控管理,提升产品品质,不以劣质原料、虚标容量等手段压缩成本,务必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底线,维护客户和消费者权益;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践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以优质技术、产品、质量争取市场地位,增强企业发展韧性。还呼吁,回归价值创造本质,坚决坚守质量底线,自觉抵制低价竞争,维护行业安全信誉,共创公平竞争环境。
2025年6月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了《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 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一文。该文指出,汽车企业“卷”价格,上游原料供应商倍感压力,钢铁企业对此深有同感,严重冲击了企业的稳健经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靠某一个行业难逃“内卷”困局。钢铁、汽车行业要立足行业自身,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汽车企业,都必须认识到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源于行业利益,加快由“量本位”向“价本位”转变,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治理。
2025年6月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了《关于反对“内卷式”竞争 促进汽车经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倡议》。该倡议提出:全行业应以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局为重,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坚决抵制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的“内卷式”竞争行为;关注品牌形象,防止因频繁调整销售政策和产品销售价格,增加经销商销售难度,影响品牌在消费者中的形象;改善汽车经销商的生存状况;优化商务政策;完善退网机制。
在国家全面整治和行业组织号召下,汽车行业企业也在采取相应举措,共破内卷式竞争困局。比如,2025年6月,全国17家重点车企积极响应落实国务院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陆续作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公开承诺。
其中奇瑞汽车就是重要代表之一。2025年8月22-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到奇瑞汽车调研时,充分肯定其高效履行供应商支付账期承诺。其通过“四大组合拳”兑现高效支付,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促进供应链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构建协作共赢的汽车产业竞合新生态,有利于更好地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不是禁止竞争,而是要把竞争引向健康有序、不脱轨。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