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账期后,整车企业反内卷进行时

销量增长与利润提升本应相辅相成、互促互进,但当内卷加剧、无序“价格战”愈演愈烈时,这两者却成为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汽车企业被迫只能在销量与利润中“二选一”。这不仅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环境,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而且还将对消费者甚至社会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是时候改变这一切了。
5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正式发布了《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以下简称为《倡议》)。
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参与者,整车企业立刻行动起来,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6月10日至11日,国内17家主流车企联合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明确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据中汽协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介绍,目前主要的央企像一汽、东风、长安,主要的国企比如广汽、上汽、北汽,还有民营企业像吉利、长城,以及新势力企业像赛力斯、理想、小鹏,这些企业都在积极响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专门做了一些相关的统计,应该说这些大的汽车企业、主要的汽车企业都已经在行动。”许海东表示。
除了集体承诺缩短账期以外,整车企业还在理性宣传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取消“限时一口价”促销政策以及和友商和谐共处等方面,以实际行动践行“反内卷”倡议。不过,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反内卷”仍长路漫漫,就在缩短账期承诺书墨迹未干之时,仍有汽车企业以“增配不加价”的隐形“价格战”方式进行竞争。看来,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纸承诺,而是整个行业竞争理念的重构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

内卷导致“增收不增利”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最新产销数据,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8.5%,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量已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但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却不升反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收入增长4%至10.6万亿元,但利润下降8%至4623亿元。今年一季度,全行业收入同比增长8%至2.4万亿元,利润却降低6%至947亿元。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的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更是跌至3.9%。
“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主要来源于近两年来日益白热化的“内卷式竞争”,特别是对于还处于投入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为提高市场份额而不惜“赔本赚吆喝”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5月31日,中汽协在发布的《倡议》中直言:“一段时间以来,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倡议》提出,产品售后服务保障、企业创新发展需要持续加大投入,而“价格战”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把产业发展带入恶性循环。无序“价格战”加剧恶性竞争,将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不仅阻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也将危害消费者权益,并带来安全隐患。
为此,中汽协提出四点倡议:第一,所有企业严格遵从公平竞争原则,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第二,优势企业不为垄断市场,挤压其他主体生存空间,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第三,企业在依法降价处理商品以外,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不进行诱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损害行业和消费者根本利益;第四,所有企业应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查整改。
此后,各机构和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的倡议与行动(不局限于汽车行业)。6月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了《关于反对“内卷式”竞争 促进汽车经销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倡议》;6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其中完善了关于治理“内卷式”竞争的制度,比如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依法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保障各类经营者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等;7月9日,工信部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了“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该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7月17日下午,中央第四指导组聚焦“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专项工作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展下沉调研,中央第四指导组组长车俊强调,要深刻认识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强化担当作为,积极履职尽责,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7月18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要求行业企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切实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0天账期承诺,掀起汽车供应链革命
汽车行业的“内卷”,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竞争白热化的表现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整车企业承受着巨大压力,其实也拥有最强的能动性寻求改变。
作为落实“反内卷”的第一场大规模“集体行动”,6月10日至11日,包括中国一汽、东风汽车、中国长安、广汽集团、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奇瑞汽车、赛力斯、吉利汽车、比亚迪、长城汽车、江淮汽车,以及小鹏汽车、小米汽车、零跑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在内的17家车企先后宣布,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中国一汽做出承诺:“近期,工信部、国资委等国家部委就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中国一汽坚决贯彻落实,持续优化内部采购与财务结算流程,以实际行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康稳定。”
除了供应链以外,广汽集团还特别发布了《两个月内完成经销商返利兑现》的承诺:即日起将确保两个月内完成经销商返利兑现,以诚信和行动,与经销商共筑互信共赢的合作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体验,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6月12日表示,车企的承诺对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支持整车企业切实践行有关承诺,继续引导整车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积极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8月11日,工信部发布了对中国一汽、广汽集团和赛力斯的专项调研结果。其中,中国一汽组建跨部门专项工作组,形成从流程到监督的闭环管理,推动政策由“行政要求”转变为“长效机制”。目前,中国一汽已完成首批2000余家中小企业的资质审核,建立起动态管理名单,通过每月更新企业经营状态,实现支持政策的精准覆盖;广汽集团将“60天内支付供应商货款”作为铁律坚守,同步构建起覆盖“订单下发—验收入库—对账结算—货款支付”全流程的管控体系,并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全流程透明;而赛力斯则在履行按时支付账款责任的基础上,依托首创的“厂中厂”模式,进一步保障账期执行落实。所谓“厂中厂”模式,是将合作伙伴的产线集聚到赛力斯超级工厂中。这种“嵌入式”布局让零部件从生产到装配的距离缩短至数百米。该模式减少了中间流程,降低了运输费用,在缩短结算周期的同时,也减少了供应商的库存,有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此外,8月23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带队,来到奇瑞汽车调研生产经营、反对非理性竞争相关工作情况。据介绍,奇瑞通过“四大组合拳”兑现高效支付,将供应商平均支付账期压缩至47天。第一,以账期规范化将“≤60天账期”固化为统一硬性规定;第二,以执行全链化推进各部门高效协同,畅通全链条审核体系;第三,以审批数字化实现全流程在线化操作;第四,以预付款机制化对中小企业提前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破解前期生产启动资金不足问题。该做法得到了装备工业一司的高度评价,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奇瑞积极履行头部企业责任,维护公平有序竞争秩序,为推动形成健康协同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作出积极贡献。

多措并举,发表“反内卷”宣言
除了承诺将账期缩短至60天内以外,整车企业还纷纷发表“反内卷”宣言,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上。
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米汽车积极响应主管部门号召,坚决执行“反内卷”。对供应商积极响应60天付款,事实上,这一点小米的表现也有口皆碑。在雷军看来,“反内卷”主要着眼于三条,第一,科技创新,在技术上加大投入;第二,在质量上下功夫;第三则是要高端化引领,要敢于跟全球顶级车企“亮剑”,敢于比拼。雷军强调,还是得卷技术创新,卷安全、品质和耐久度。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公开宣布,吉利不再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工厂,不搞重复建设,要充分利用全球产能,尽最大可能地展开务实合作、资源重组。“尽管吉利汽车仍处于艰难前行的阶段,但信心比以往更足。面对国家近期规范车企竞争、倡导‘反内卷’的号召,吉利坚决响应,并将政策要求落到实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强调,国家倡导的“反内卷”绝非仅指简单地不参与价格战。对吉利而言,践行“反内卷”的核心在于:学习友商的长处,不说友商的坏话,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
身为新成立的第三家汽车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首场媒体沟通会上也重申,将肩负起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坚决杜绝行业和产业链上的低质低价的无序内卷,携手产业链的上下游同行共同走向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也公开回应了“反内卷”并做出承诺。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提出,将用科技创新来“反内卷”,一是为消费者负责,拒绝夸大式宣传;二是以量产为准,拒绝“透支式营销”;三是比技术、拼产品,抵制“阴阳”、反对拉踩;四是打击造谣等。
有媒体报道称,国内某汽车品牌从7月起开启了严格的价格管控举措,门店私降车价罚款30万元起,销售直接开除,暗访查实则停业半年。厂家还采用AI系统实时监控报价,力争做到严控终端售价,以实际行动践行“反内卷”宣言。

警惕反复,大潮下仍有“暗流涌动”
但正如车俊在“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专项工作调研座谈会上所强调:“要清醒认识到,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容易反复,要久久为功、持续整治。”
一方面,汽车产业竞争依然激烈,整车企业尽管被视为行业内“反内卷”的重要力量,但实际上因为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与责任,在落实“反内卷”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亟待解决。在调查车企兑现60天支付账期承诺时,许海东坦言,在调整账期的过程中,车企的资金需要筹备,相关的流程,包括验收、上线、付款,还有相关的供销合同都需要调整。大量的企业首先在新的订单上,一定要实现60天付款,有一些老的订单逐渐解决,这些也可以理解。
有业内人士提出,对车企而言,最大挑战是现金流与合同周期。一方面,缩短账期意味着现金流出提前,对销量存在波动或正处于扩产阶段的企业,资金安排需要重新匹配;另一方面,跨年度、跨批次的存量订单往往合同条款已定,涉及供应链多级节点,需要逐一谈判修改,短期内很难完全覆盖。
除了账期承诺落实仍有挑战外,还有媒体报道称,在“反内卷”的呼声下,汽车行业几乎看不到明面上的降价,但新车型上市限时权益价、增配不加价等“变相降价”的行为却不少见。7月底上手的某款国产新能源汽车上市原本有三种配置,价格依次递增2万元,但一周不到,该品牌就宣布了新的售价标准,取消了入门版,并将新的最低版本车型降价一万元,还额外赠送了顶配版的一项配置。对此,企业的解释为避免因车型版本复杂让用户难以选择。
无独有偶,另一家国内新能源车企在全面取消限时一口价和补贴前,就已在核心经销商会议中明确“要精简SKU,增配不加价”。据悉,该品牌7月上市的新品就已经全面落实了“增配不加价”的竞争策略。
一位供应链的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增配不加价”实质上也是一种降价策略,只不过不体现在明面上的数字变化,变得更加“隐形”。但对于车企来说,这类竞争策略如果使用“过火”,依然会给整车企业和供应链造成压力,从而给企业的研发创新和品质管控等带来不良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全行业开始全面转向价值竞争后,效果已经显现。7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6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其中,汽车行业利润增长96.8%。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示,今年6月,汽车行业利润率4.8%,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7%的平均水平仍偏低,但较1-5月的4.3%利润率已经有所改善。其中,6月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6.9%,达到近期次高点。2025年1-6月,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4.8%,好于2024年,仍处历史次低位。
恰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所说:“价格战没有赢家。”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或价格的较量,而是技术体系、生态构建、全球化运营和用户价值创造的综合比拼。只有那些能率先跳出“内卷”怪圈,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并成功构建起独有生态“护城河”的整车企业,才有希望在这一轮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