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供应链,从“卷”走向“竞合”

当前,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向好,国内主流车企捷报频传,在此背景下,汽车产业链相关公司也纷纷受益。据《汽车纵横》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有近30家A股上市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向市场传递出半年度业绩预增的喜讯。

繁荣下的“内卷”困局
然而,在产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内卷式”竞争的阴霾依然笼罩。记者整理公开资料发现,目前仍有不少零部件企业面临“增产不增利”的困境。其中,“低价竞标”、“创新不足”、“盲目扩产”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所谓“内卷式竞争”,本质上是一种缺乏技术差异化、以牺牲合理利润为代价的市场争夺行为。在零部件行业中,内卷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通过不断压低价格、牺牲利润乃至降低质量标准来争夺订单,最终导致全行业陷入“卖的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
以当下热门的储能行业为例,近两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逐年上升,而对应产品的价格却出现大幅缩水。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简称CESA)产业数据显示,近一年来,314Ah(安时)电芯均价由0.4元/Wh(瓦时)下降至0.3元/Wh以下,280Ah电芯均价由0.35元/Wh下降至0.3元/Wh以下。与此同时,锂电储能系统的中标价格也呈现连年下行趋势。截至2025年上半年,锂电储能系统装机量总量已突破80GWh,同比上升约120%,但中标均价已从去年同期的0.574元/Wh降至0.4848元/Wh,同比下降近30%。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行业整体盈利水平的普遍降低。有分析指出,目前全球储能年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时,即便翻倍至4亿千瓦时,按国内现有活跃的1000家系统集成商计算,平均每家仅能分到400兆瓦时的订单,远不足以支撑企业正常运营。
“为了活命,部分企业只能低价抢订单。”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目前行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系统集成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而据相关统计,2024年,储能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已从2022年的15%下滑至5%以下,更有部分企业的报价甚至已跌破0.4元/Wh的成本线,陷入“越卖越亏”窘境。
这种“繁荣下的亏损”深刻揭示出内卷竞争的不可持续性:合理降低成本可惠及多方,但以低价中标为手段的价格厮杀,不仅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还可能迫使其他企业被动卷入低价竞争,进而削弱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甚至因过度压缩成本而埋下安全隐患。由此可见,打破“内卷式”竞争困局,构建以协同创新、价值共享为导向的新型竞合关系,已成为当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必须共同应对的时代命题。

政策肃清隐性内卷
一个问题引人深思:零部件行业到底要不要竞争?答案是肯定的。适度的竞争、多维度的比拼不仅能够激励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还有助于推动全行业的持续进步。然而,行业真正需要的不是无序的“内卷式”竞争,而是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良性生态;要从传统的低层次竞争思维,走向质效共进、合作共赢的新阶段。
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卷”,本质上是技术迭代速度的“失控”。智能化功能渗透率达59%、新车开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等技术革新节奏不断加快,使企业在速度与质量之间艰难平衡。大陆集团汽车子集团中国区首席技术官慕容特也指出,价格战带来的更多是输家,对整个产业链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果大家继续以价格战的方式参与竞争,虽然短期内可以通过价格战提高销量,但长期来看只会损害大家的利益,从减少收入到减少对研发的投入,最终影响到创新产品的推陈出新。
面对当前无序的内卷趋势,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出手。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推出一系列“反内卷”措施,严令禁止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加速落后产能出清。例如,7月上旬,宜春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关于编制储量核实报告的通知,指出当地8座涉锂资源矿权存在规避上级部门审批权限,越权办理出让、变更或延续登记手续的问题,要求矿山在9月30日前完成矿种变更储量核实报告的编制工作,锂资源作为主矿种的许可证变更需要逐级审批最终由自然资源部发证。
受相关消息影响,广期所碳酸锂吨单价暴涨,一扫持续两年的阴霾。其背后正是政策干预,通过抬高合规门槛,倒逼企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在此之前,碳酸锂价格曾一度跌破6万元/吨,已击穿部分锂云母与外购锂辉石企业提锂成本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1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还在会上透露,工信部将实施新一轮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相关方案出台后,有望进一步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抑制低价恶性竞争,为企业营造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除了显性的低价竞争,此前不断延长的应收账款账期持续加剧了供应链企业的现金流压力,成为一种隐性却危害极大的“内卷”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亦在积极发挥引导与规范作用,通过政策吹风与行业倡议等方式,明确呼吁整车企业优化支付流程、缩短账期,以缓解中下游企业经营压力,推动产业链良性发展。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汽车企业响应政策,宣布将供应商账期控制在60天以内。为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地,工信部已于7月9日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设“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受理包括未履行60天支付承诺、不合理账期起算时间及支付方式等突出问题。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此举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不仅体现了行业反内卷共识、助力改善资金周转效率和系统性降低产业风险,更为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从企业自律到行业协同
构建新型竞合关系,企业层面亦在行动。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电池企业与车企签署了长期采购协议,通过锁定价格与产能,避免因短期市场价格波动引发的恶性竞价。这种“深度绑定”不仅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也为技术合作与共同研发奠定了基础。此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企业,同时也向其他车企开放了电池技术专利,这一举措既提升了行业整体产品水平,也增强了自身技术的生态影响力。
与此同时,头部锂盐企业也正从技术跃升与资源自主两个维度寻求正向突破:部分企业通过研发高效提锂工艺和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华友钴业、格林美、邦普循环等企业,积极探索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资源掌控方面,产业链企业持续加强与锂矿企业的合作,以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降低对外依赖风险。
企业层面的自律行为为行业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单点、分散的努力仍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约束力和协同效率。在这一背景下,行业协会作为产业协调与共识凝聚的重要平台,其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5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牵头,组织召开“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加快闲置产能出清”闭门会。动力电池及产业链各环节的十余家头部主流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就防治“内卷式”竞争,推动产业健康发展达成多项共识。同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布了《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倡议所有企业严格遵从公平竞争原则,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优势企业不为垄断市场、挤压其他主体生存空间、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等,号召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记者看来,上述这些举措不仅是一种道德约束,更标志着行业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从规模扩张走向质量升级,从单一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品牌、服务的多维价值竞争。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更深层地看,内卷竞争还反映出部分行业因需求疲软、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供需结构性失衡。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大出口是化解国内内卷压力的另一条有效路径。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在海外市场建立起显著影响力,不仅是整车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更在品牌认可度和市场渗透率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战略转型。
零部件企业亦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厂商纷纷在海外建厂或设立研发中心,逐步构建起覆盖多区域的本地化供应与服务网络。
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不久前的中国汽车论坛上所强调:“真正的竞争优势最终依靠价值创造,需要车企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品牌文化等维度发力。新能源汽车不能只做‘量的冠军’,更要成为‘质的标杆’。只有市场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通过行业集体自律,中国车企不仅能够有效规避贸易摩擦与非关税壁垒,更能在全球消费者心中构建起负责任、可信赖的整体形象,从而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关键跨越。
记者看来,内卷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困境;反内卷的核心,是发展逻辑的重构。当前,从政策引导到行业自律,从企业战略到市场行为,一场深刻的转变正在发生。通过构建新型竞合关系,推动产业链上下协同、企业间开放共融,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不仅能够因此摆脱内卷化竞争的泥潭,更有望在全球市场中树立起“中国制造”的新形象。尽管目前看来,这条路可能并非一帆风顺,但唯有如此,行业才能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变革,完成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真正跨越。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