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如何改写汽车内卷剧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0%。亮眼的产销数据背后,却难掩产业发展中的深层隐忧:虽然市场表现看似产销两旺,但部分车企始终被“卖得多、赚得少,甚至不赚钱”以及“规模扩张换不来利润增长”的阴影笼罩。究其根本,“阴影”多来自持续多年、愈发激烈的产业“内卷式”竞争。
在此背景下,一场覆盖全行业的“反内卷”行动悄然启幕。而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纽带,正成为打破低水平竞争僵局的关键力量:并购重组整合分散资源、政府引导基金聚焦“卡脖子”技术、供应链账期改革激活生态活力、绿色金融推动低碳转型、消费金融释放终端需求——系列金融破局方案逐步成型。这些举措不仅在缓解当下的产业阵痛,更在深层重构汽车产业的竞争逻辑:让“拼价格”的零和博弈,逐步让位于“拼技术、拼低碳、拼价值”的正向循环。

内卷困局:从终端厮杀到全链承压
要破解这场内卷困局,首先需要看清其渗透全产业链的复杂图景:终端市场的价格厮杀,只是汽车产业内卷的冰山一角。这场困局早已渗透到产业的每一个环节。
2024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持续激烈,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平均达到1.8万元,降价幅度达到9.2%;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平均达到1.3万元,降价幅度达到6.8%,充分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这场价格战不仅蚕食了企业利润,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研发领域,资源浪费与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内卷程度。中小厂商因资金有限,在固态电池、高算力芯片等核心技术方面面临资金压力;国内产业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的发展与国际头部企业存在差距。虽然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新车渗透率已连续多月超过50%,其中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技术的渗透率早已超过50%,但部分技术短板仍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供应链层面同样承压,超长账期成为加剧内卷的“隐形推手”。主机厂通过延长账期转移成本,中小供应商因现金流紧张被迫削减研发,最终导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并购重组:用资本集中度破解分散困局
面对产业分散、资源内耗的核心症结,并购重组作为资本整合的关键手段,成为破解分散困局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国内汽车行业前十大企业市场份额虽已达到84.9%,但仍有百余家中小整车企业。分散的产业格局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并购重组则成为通过资本力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
政策层面,202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升集中度,并将并购贷款期限延长至10年,为企业整合资源提供政策支撑。金融机构同步推出定制化服务。
国际市场上,并购重组早已成为车企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大众集团通过一系列跨国并购,整合了多家车企的技术与制造优势,实现了成本降低与供应链活力激活,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内市场同样动作频频,普华永道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未来展望》显示,汽车行业2024年并购交易金额将近1681亿元,交易数量为528笔。其中,汽车零部件领域交易数量为404笔,交易金额超1059亿元。并购重组不仅带来规模扩张,更推动创新效率提升,逐步形成“技术共享、成本共摊”的协同格局,有效提升了产业集中度。

政府引导基金:精准滴灌关键技术创新
并购重组优化了产业结构,但若要从根本上突破技术瓶颈、避免研发资源重复浪费,还需要更精准的资本力量——政府引导基金由此走上台前。为此,政府正通过引导基金以“母基金+子基金”模式,将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定向投向“卡脖子”技术领域,避免资金浪费,加速技术突破。
2025年,多地密集设立汽车产业专项引导基金:北京顺义汽车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重点投向智能网联汽车;深圳投控基石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备案15亿元,聚焦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作为重庆产业引导基金的二级母基金,重庆渝创科永基金规模30亿元,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等。
此类基金的设立成效显著,部分基金向车企投放资金后,推动核心技术研发进度提前,助力量产计划超前达成;部分基金通过杠杆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技术型企业,推动专利数量增长与产业集群形成。政府引导基金的“精准滴灌”,为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加速了产业技术升级的步伐。

供应链金融:账期改革激活生态活力
技术突破与产业整合之外,供应链的健康运转同样是产业反内卷的重要支撑,而超长账期这一“隐形推手”,需要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来破解。多年来,主机厂通过延长账期转移成本,致使中小供应商因现金流紧张被迫削减研发,最终导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下降。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尤其是60天账期改革,正在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政策层面,2025年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应在60日内付款”,违者将纳入信用黑名单,面临政府采购限制、融资受限等惩戒措施。政策推动下,17家重点车企率先响应,重构供应链结算体系。
7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受理中小企业关于重点车企践行货款支付周期承诺和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不力等问题(建议)的反映,协调相关方面推动解决。目前,主流车企正在持续落实“60天账期”承诺。
在企业端,车企也在积极实践供应链金融创新,部分车企构建全流程供应链管控体系,优化验收节点与支付方式,缩短中小供应商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推动供应商提升研发投入并实现技术突破。金融机构也纷纷助力,打造数字化平台,整合各类信息,实现高效金融服务,缩短企业资金周转天数,提升净利润率。
此外,应收账款证券化(ABS)应用成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重要成果。部分车企通过发行ABS加速资金流转,带动上游供应商融资成本下降,该模式被多家企业复制,推动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增长与技术创新加速。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有效缓解了中小供应商的资金压力,激活了整个供应链的生态活力,为产业创新注入了新动力。

绿色金融:低碳导向重塑竞争逻辑
在解决产业内部效率与资源问题的同时,绿色金融也在从另一方面改变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从“拼价格”转向“拼低碳”,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例如,2025年4月,小鹏汽车成功发行“小鹏融资租赁2025年第一期绿色定向资产支持票据(债券通)”,发行总规模达8.95亿元。项目资金将专项用于新能源智能汽车等绿色资产投放,助力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普及,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据悉,该项目的绿色等级经评定为G1,预计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0.57万吨,节能量替代标准煤0.27万吨,环境效益显著。同时,该项目也是国内首单汽车融资租赁出表型绿色债券通ABN项目,标志着小鹏汽车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实现双重突破——首次实现ABN资产出表且不依赖主体信用增信,并通过“债券通”机制首次引入国际投资者参与认购。该模式为小鹏租赁开辟了轻资产运营新路径,也为新能源车企盘活金融资产提供了创新范本。
如今,绿色金融不仅是“社会责任”的象征,更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利器”,推动产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

消费金融:激活需求释放产能压力
产业内部的技术、供应链、低碳转型逐步推进,而市场终端的需求激活,同样是缓解内卷压力的关键一环,消费金融由此成为拉动需求、释放产能的重要抓手。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消费金融政策持续发力,汽车消费贷款渗透率已提升至35%,较2024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根据最新政策,消费者购买家用汽车及相关服务时,单笔金额达到5万元及以上即可享受贴息支持,包括汽车购置、车辆保险和维修等多个环节。车企也同步推出配套方案,如特斯拉推出“五年零息+电池租赁”组合政策;比亚迪针对农村市场推出“首付10%、分期5年”的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为争夺市场份额,金融机构往往通过降低利率、提高返佣、放宽风控标准等方式展开恶性竞争。这些方式不仅会进一步挤压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空间,还会导致经销商获客成本激增、金融机构信贷不良率攀升。
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风险管控的完善,例如四川、河南等地银行业协会禁止高额返佣;上海要求金融机构披露真实利率并规范佣金支付;重庆银保监局规范汽车金融佣金体系,禁止“高息高返”等违规行为,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叠加。市场反馈显示,有效的消费金融举措不仅会拉动销量增长,更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金融赋能,反内卷之路任重道远
综合来看,并购重组、政府引导基金、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已在汽车产业反内卷的不同环节发挥出重要作用,为产业转型注入了关键动力。
汽车产业的反内卷,从来不是一场“短期突围战”,而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转型攻坚战”。从价格战的降温到供应链的复苏,从研发效率的提升到低碳竞争力的形成,金融工具已然成为产业破局的重要力量之一——并购重组优化了产业集中度,政府引导基金精准扶持了关键技术,供应链账期改革激活了生态活力,绿色金融重塑了竞争逻辑,消费金融释放了市场潜力。
但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反内卷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部分中小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尚未完全缓解,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仍需时间,国际市场竞争带来的新挑战也在逐步显现。与之相对应,金融反内卷的效力也将持续发挥。
未来,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将进一步深化,“研发贷+知识产权质押+账期保险”等组合金融产品将不断涌现;产融工具的融合会更加紧密,政府引导基金参与并购重组、绿色金融联动消费金融的模式将逐步落地;国际资源的整合也会持续加强,中国车企将借助跨境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技术与市场资源。
我们相信,当金融工具真正成为产业价值重构的“纽带”,引导车企的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技术”“低碳”“服务”时,中国汽车产业终将走出内卷泥潭,并在全球市场形成“技术自主、生态协同、价值共享”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9月刊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纵横网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加上指向链接:http://www.autoreview.com.cn,谢谢合作。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五圈南路30号院1号楼D座3层302室 邮编:100160 电话:010-63429223 E-mail:autoreview@caam.org.cn
《汽车纵横》杂志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66428号-2